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从岩石地层学角度探讨了地层命名的依据,并通过对渭北地区中奥陶世地层、沉积环境及岩相特征的研究指出:该区中奥陶世晚期的地层名称应使用泾阳组,而不是平凉组。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deep crustal architecture of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velocity analysis, time-depth convers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DSRP-2002. The profile was acquired and processed to 14 S TWT by th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in 2002. It extends across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from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CS to the deepwater province. As the first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is profile reveals seismic phases from basement down to upper most mantle. The Moho surface appears in the profile as an undulating layer of varying thickness of 1-3 km. It is not a single reflector interface, but a velocity gradient or interconversion layer. The crust thins stepwisely from the shelf to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abyssal plain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also thins under depocenters.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only 7 km in the depocenter of the main Baiyun Sag, which corresponds to a Moho upwelling mirroring the basement topography. In the lower slope and the ocean-continental transition zone of the southernmost portion of the profile, three sub-parallel, NW-dipping strong reflectors found at depths around 10--21 km ar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ons of a subducted Mesozoic oceanic crust. Crustal faults exist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Baiyun Sag. The intense and persistent subsidence of the Baiyun Sag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activity of the crustal faults.  相似文献   
13.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邮凹陷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新近发现的断块油田,明确所发现原油的成因与来源则是油气勘探关心的核心问题。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原油族组分十分相似,它们难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确定其成因和来源;而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则可以提供相关地球化学信息。两地区原油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上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均具有低的姥植比,伽马蜡烷含量中等,贫重排甾烷,说明这些原油的烃源岩应该形成于还原性强、古盐度较高,且缺乏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的沉积环境。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方巷油田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高,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不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二段烃源岩较为接近;而黄88断块的原油中C_(29)H/C_(30)H比值较低,且其C_(27-29)甾烷碳数呈对称"V"型,这些特征与高邮凹陷阜四段烃源岩较为接近,由此表明方巷油田和黄88断块油田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来源。两地区原油中C_(29)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20S/(20S+20R)和C_(29)ββ/(αα+ββ)]均小于0.40,显示典型低成熟油的特征,说明它们是有机质在低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区域二维地震剖面和钻孔资料,研究东海丽水-椒江新生代凹陷基底的岩性及其分布,发现基底岩性有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及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其中,变质岩基底的地震反射多为连续性差、视频率低、中等—弱振幅,主要分布在丽水西次凹和椒江凹陷周围;花岗岩基底多为丘状外形、内部杂乱的弱反射,火山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视频率低的层状强反射,两者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东北部;沉积岩基底为连续性中等—较好的中—高频反射,主要分散在丽水凹陷;火山岩-沉积岩互层基底主要分布在丽水-椒江凹陷的中心区域,其对应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振幅及视频率等在空间上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岩心、薄片、试油、物性、综合解释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通过准确求取开发厚度和经济极限初产油约束下的有效开发渗透率下限确定渗透率差值,以渗透率差值为母因子表征低渗透储层综合特征并优选地层压力、岩性、含油性、成岩相作为评价参数,求取不同储层深度区间、不同控制因素作用下储层优劣综合值,实现定性参数的定量评分;结合各评价参数权重系数、综合得分和经济初产液量计算对浊积岩低渗透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浊积岩低渗透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中细砂岩为主,中高孔低渗透储层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发育中压实、强胶结、强溶蚀、过渡型4种成岩相类型;发育常压、弱超压、中超压及强超压4种压力系统;含油性可划分为富含油(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不含油(荧光)4个等级;浊积岩低渗透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大于15 t/d,综合得分大于0.5,Ⅱ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0~15 t/d,综合得分0.5~0.2,Ⅲ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小于0 t/d,综合得分小于0.2,Ⅰ、Ⅱ类储层为有效储层,建议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评价南堡凹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矿物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南堡凹陷泥页岩储层孔裂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泥页岩储层发育的裂缝分为四种类型:构造缝、异常压力缝、成岩收缩缝和层间微裂缝,其中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组合形式多样,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粒间孔、粒内孔。影响泥岩裂缝形成的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地层超压和成岩作用。其中构造运动控制裂缝的发育数量和展布,是南堡1号、2号和5号构造带以及高柳地区泥页岩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特征及页岩油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厚度大、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泥页岩非均质性较强,准确评价页岩油储层含油性和脆性的难度较大。综合岩心描述、镜下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技术和热解分析,明确了孔二段泥页岩的矿物组成、沉积构造类型以及有机质丰度等沉积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划分了岩相类型。研究表明,孔二段泥页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黑色纹层状泥岩相、深灰色层状泥岩相、深灰色层状云质泥岩相、灰褐色层状泥质云岩和棕褐色块状白云岩是研究区主要的五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有机质丰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色纹层状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棕褐色块状白云岩和灰褐色层状泥质云岩,深灰色层状泥岩与深灰色层状云质泥岩有机质丰度最低。  相似文献   
19.
喀什凹陷是塔西南坳陷油气显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塔里木盆地连接中亚油气勘探的前沿阵地,确定油气显示的油源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克拉托背斜北翼大量存在的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凹陷北缘库孜贡苏剖面侏罗系烃源岩和南缘炮江沟剖面石炭系烃源岩,得出了两套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油源。结果显示,中、下侏罗统粉砂质泥岩和下石炭统黑色碳质泥岩是该区较好的两套烃源岩,两者存在明显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差异;通过对饱和烃馏分中甾、萜烷和芳烃馏分中三芴化合物、三芳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特征的刻画,发现喀什凹陷原油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具对比性,克拉托背斜油砂抽提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而与下石炭统黑色碳质泥岩具有较好的对比,三芳甾烷证据认为早期石炭系烃源贡献可能对原油和油砂都有影响。油源的新认识对喀什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常规天然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资源丰富。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 侏罗系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指明在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内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常规天然气在空间展布和储层特征等 方面的序列性特征。结合该区的勘探开发实践,总结出: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的前提下,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常规天 然气具有共生性强的特点,认为它们是先后经历了源岩内滞留、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和成藏聚集等过程,分别在泥页 岩、致密砂岩和常规储层中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聚集。并归纳出他们在运移阶段、成藏时间、空间分布、含气特 点、开发技术、产量储量特征和勘探开发阶段等方面序列性特点。最终认为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只要具备合适的地质 条件,在一种类型天然气发现后,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来寻找其他类型天然气是一种新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