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本实验以砀山酥梨为实验材料研究梨果实发育期间C a2+、Zn2+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光强的关系。结果表明:(1)砀山酥梨果实C a2+、Zn2+浓度在盛花后第1周和第7周出现两次高峰,这正是石细胞形成的关键期,说明C a2+、Zn2+浓度大小与石细胞的形成有关;(2)梨果实吸收C a2+、Zn2+主要在幼果期,且表现出高光强>中光强>弱光强>极弱光强。  相似文献   
62.
苏童小说以其叙述的优美、精致,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阔了当代学的视野。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的注入和女性意识的凸现,不仅能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而且能了解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3.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64.
苏轼的词一般表现豪放,文中以《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重在分析词中所表现出词人的婉约浪漫特征,从艺术表现方式、思想感情、词结构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词中婉约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5.
20世纪40年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张爱玲苏青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享有盛名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境遇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独具市民文化女性书写的明显特征。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在创作观点、视野、题材上都饱含了市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趣味,这使她们的创作有别于“五四”女作家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观照,为40年代都市女性文学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6.
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是一组以作家的童年记忆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它记述了六、七十年代游荡在古老的香椿树街上的一个个少年的故事。在一个封闭、孤独、阴郁、糜烂、“大坑”般的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茫然、困惑的心灵正在一无所获地等待未来。本文分析了这批少年的生存状态,心理活动轨迹,指出现在的叙述者是站在地面上回首昔日的“大坑”的,因而,既有对当初无助无望生活的真切体验,也有站在一定距离外的深度反思,同时指出包含在这种回忆中的某种超然性,多少也减损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7.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68.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只上刻苏轼《水龙吟·雁》的宋代瓷枕。瓷枕本词句与传世本多有出入。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八月中旬,多化用杜牧《早雁》诗句,是苏轼思念寓居金陵家人的作品。根据瓷枕的时代、词的时代背景、文本来源及文学效果,瓷枕本应是更接近于原貌的早期版本,瓷枕文本对该词校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苏门”文人群体的泰山诗是唐宋泰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群体的泰山诗主要包括登临行役、赠别酬答、咏史怀古三种类型,既具有共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气质秉赋和艺术特色,在诗学、文化和史料方面具备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0.
从现代时期始,许多诗人都纠结在文学与政治如何平衡的冒险中,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充满博弈色彩的文学特色,最终影响了创作所可能达到的高度。本文以苏金伞的诗歌创作为例,通过对他早期在乡土精神展开抒情与描绘时总是不自觉地掺入革命话语,在文艺为政治服务要求写作一体化时又力图呈现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在晚期重获写作自由时却不再介入现实等现象的分析,察看一个诗人在文学与政治的不平衡中找寻新的艺术支点时诸种微妙且具有冲突性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其文学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