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7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柏拉图借"洞穴说"中解放了的囚徒解救洞穴里顽固囚徒失败的故事影射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希望用哲学的启蒙让人们认识理念的真实世界,这和鲁迅对于现代中国而作的关于"铁屋子"的比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洞穴到铁屋,从苏格拉底到鲁迅,从哲学启蒙到文学启蒙,从被锁囚徒到昏睡者,从自由囚徒到觉醒者,鲁迅以他深刻的思想和忧患的意识赋予"铁屋子"以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2.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王彬彬、祁晓明、文贵良、李宗刚、张全之、周维东、刘俐俐、王泽龙、龙永干、程桂婷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张洁宇、任毅的《野草》研究,张显凤、李林荣的《朝花夕拾》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王富仁、温儒敏的阐释极为精彩.刘东方、吕周聚的鲁迅诗歌研究,北塔、陈芸的鲁迅翻译研究,汪卫东、靳新来、陈漱渝、刘增人、符杰祥、刘运峰、朱寿桐、李荣华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3.
革命话语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主流话语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革命话语的理解和使用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在他的早期书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从教育改革、到国民性改造的演变以及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从中可以发现鲁迅早期对革命话语的独特理解,对于研究早期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鲁迅小说以暴露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己任 ,常通过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性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 ,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05.
陆云龙是明末清初的评选家、出版家。在竞陵派风行的时期,他选评、出版了一些钟惺的诗文,表现出较为现代的小品文概念,以及与钟惺较为相近的文学观点:反对复古模拟,文学要表现情感,要讲究作品的结构,等等。这些对于陆云龙、钟惺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6.
鲁迅立足于正始时期的社会生活对正始文学进行把握,并通过品评正始文学、文士来讽喻现实世界。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人与鲁迅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有着对生命意识的悲剧体悟以及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这种精神气质反映在文学上,鲁迅小说的狂人形象与正始名士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同时,鲁迅的杂文也深受正始文学哲理思辨色彩的影响,有着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107.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他的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陆游的词虽然不是很多,具影响力的也只不过十多首,但毫无例外受到他的诗的影响,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清丽缠绵,情致深婉;2.寓意深刻,苍凉旷远;3.慷慨雄浑,激情悲愤。  相似文献   
108.
首次对黄瓜属植物小马包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2m+2sm,核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文本细读,从现代者返乡模式、人物命运、对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阐释了作品的现代性话语内涵,论述了作为“孤独者”的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前行道路之艰难,人物的悲剧命运正体现了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0.
《木凸》运用叙事情境,出于表达意旨的需要,自觉、恰切地进行叙事视角的设置与转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灵活运用,更加明晰地讲述和展示故事的曲折与人物的个性;专注于“讲述”,又意识强烈地、慎重地“展示”人物的特有内涵。非常精练地体现故事的意旨,突出历史思考;特别注重惊奇和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解决蕴涵和流露于故事的变化之中,或留下耐人寻味的“谜”;运用排比和反复的叙事话语,强化人物的精神内涵,由此获得明显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