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基于1台1.5 L直列三缸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展不同EGR率下的过量空气系数(λ)扫描试验,探究不同程度的稀薄燃烧工况下EGR率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GR率和λ增大均会导致峰值压力下降,燃烧循环变动率增大,燃烧推后并且持续期延长。指示燃油消耗率随EGR率增加而增加,随λ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EGR率为0、λ为1.15时,燃油消耗率出现最小值。引入EGR可大幅降低NOx排放,但会导致HC排放增多,通过一定程度的稀薄燃烧可以抑制HC上升。同时,稀薄燃烧对降低CO排放的效果也明显比EGR的效果大;当EGR率为0时,通过稀薄燃烧可使CO排放最大下降86.7%。因此,稀薄燃烧与适量EGR率(7%)耦合可作为降低发动机综合排放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传递过程的解析解及验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换热器计算理论,结合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将其抽象为管束内一次空气不混合,管束外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模型,利用实验测出的边界条件对基本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了一次空气、水膜温度及二次空气焓在空间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用试验结果对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说明建立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从而为进一步理论分析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3.
喷雾强化空气冷却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献上常采用有效膜传热系数的方法来考虑管外水膜传热传质的综合效果,用析湿系数考虑对空气增湿降温的效果,这种基于对数平均温差或ε~NTU方法对湿式空冷器进行热计算是比较粗糙和近似的.本文基于Merkel的焓差法,用容积散质系数的方法对水膜的传热传质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改变了空气质流量以及喷水强度,测得有关数据,整理得出βxv值.用多元回归方法得出的βxv关联式,可供喷雾强化空冷器设计时选用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降低船用柴油机有害物排放的措施,设计了一套自控EGR率系统,对EGR率控制部分进行了软件和硬件的设计。控制部分通过单片机产生PWM信号来控制EGR阀的开度,保证不同工况下EGR率的最佳效果,在船舶柴油机YC4F100-C20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无EGR系统相比,配置EGR率的自控系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NOx和烟度的排放量,较好地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65.
连续式石墨化炉生产的散状料温度可达2 600℃左右,由于高温下实验条件的限制,为研究高温散状料的强制冷却情况,运用Fluent软件对优化后的冷却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高温物料冷却过程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冷却器入口处温度较高,为保护冷却器,需添加耐高温材料;冷却器出口处物料温度已降到324 K,远低于指标要求,冷却效果显著;两级冷却器的出水温度均满足要求.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比较吻合,该模拟方法适用.对优化后的冷却器效果进行了检验,并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6.
随着国内对汽车的排放法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各客车厂家采用了不同的发动机新技术来适应这样的宏观环境。本文主要结合国外厂家介绍了能满足欧Ⅳ排放的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新技术SCR和EGR技术的区别,及国内客车行业为了应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对发动机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7.
PZ-A型竖炉球团二次冷却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竖炉球团二次冷却器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指出在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一种可用来代替目前竖炉球团二次冷却器新型PZ-A型冷却器的设计,冷却原理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针对井下用制氮机装备和产气成本偏高,而惰气发生器造价和产气成本虽低,但生产的高温高湿惰气不适应远距离输送等问题,提出了远程惰气发生器的研制方案,用于生产廉价、洁净、可远距离输送的干惰气,进行井下封闭火区惰化处理和回采工作面采后区域煤炭自燃防治.研究了高温高湿惰气的降温减湿方法和效果,模拟试验表明在一定的蒸汽流量下,采用表面冷却器,降温效率为75.0%,除湿效率为91.3%,处理后的气体温度、湿度符合加压风机进气参数要求,为远程惰气发生器降温减湿段的成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69.
70.
研究了煤粉加压气化炉膜式螺旋管对流换热器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换热特性。分别以N2、He、N2和He体积比为2∶1的混合气体为试验气体,试验时对每一种气体压力均从0.5 MPa开始进行,至3.5 MPa结束,在每一个压力值下,试验段入口温度从150 ℃升到450 ℃。通过试验研究了压力对雷诺数及换热系数的影响和不同的冲刷形式下的膜式螺旋管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压力影响该管型的换热能力;获得了不同工作条件下该管型的换热拟合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