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论语》强调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即合于仁德为善,表现平和中庸为美;道和乐具有本质的联系,存在的前提是“仁”;乐的地位从低于道,到趋于平等,乃至最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制乐作乐更成为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政治使命;关注历史甚于现实的音乐思想到了墨子、苟子时期才有了较大的转变;始于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是僵化和封闭的,而是基于历史并关注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着的,这也正是后代王朝能把它纳入到统治思想主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以Schauder-Tychonoff不动点定理为工具,研究了一类R^2上奇异的非线性双调和方程正的径向对整体解的存在定理,并給出了解的性质.  相似文献   
43.
战国时期孔子形象变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国时期的孔子形象,在诸子典籍中一方面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突出的方面则是孔子的形象开始产生变形.主要从百家争鸣、诸子横议的文化背景;孔子的巨大影响及儒家学派创始人的独特地位及孔子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战国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仁爱、勤劳、勇敢、守信是做人的道德。教师是通过师德来实现自己的做人道德。孔子所实践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能体现师德的本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无私性为师德提供基础,留传精神生命基因的本能冲动为师德提供内驱力。  相似文献   
45.
就仁学起源于东夷族,孔孟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结;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没有删《诗》、《书》,作《春秋》等三个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儒学文化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6.
王彤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98-100
孔子"诗可以观"之"观",隐含有某种神秘色彩。古人观诗,可以获得超出诗歌本身的神秘内涵。从"观"的起源开始,论述其神秘色彩的原因,同时指出它与"诗可以兴"及儒家天命观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47.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48.
大汶口文化说明大汶口及其周边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地域。其中泰山曲阜最为耀眼。泰山封禅祭天地形成中国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天地神祗崇拜的发展和延续。孔子学说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中国农耕社会的伦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整个农耕社会的主流文化,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介便是封建帝王及其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49.
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为政治国思想主要包括:“礼”、“仁”为其总则和核心;“富民”、“教民”、“足兵”;德主刑辅;格守职责;为政以“正”;举贤任能。对于孔子的为政思想,我们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特点,借鉴其中积极的有益成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0.
此文是继“《论语》语言智慧类译”之后的另一篇关于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论文。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而在教育哲学、教育对象与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师修养与教学原则、方法、过程、态度等方面对《论语》简作探讨;第二、三两部分把《论语》中所含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原文附以理雅各英译文和杨伯峻白话译文逐条对照录出;第四部分对中国文化对外翻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