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5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惨境、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感人情景等短片的视觉暴露,中间以"仪式"和放松活动联结,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O-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176名被试进行前后测评发现,除开回避因子和焦虑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症状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的人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值与各暴露情况等呈正相关(P〈0.01或P〈0.05);财产因素基本上不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抑郁症产生的重要成因.因此暴露疗法结合其它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物源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具有多物源特征。通过碎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显示:研究区北部岩屑以变质岩和碳酸盐岩岩屑为主;中部和南部则以泥岩、粉砂岩岩屑为主,中部见有火成岩岩屑。研究区北部稀土元素Dy亏损,Ce未见明显异常,稀土元素整体属于平坦型;中部整体属于右倾型,Ce具有明显的正异常;而南部Dy、Eu亏损,整体属于平坦型,略有一点左倾型。研究区北部重矿物中,黄铁矿含量普遍很高,是研究区内唯一未见有方铅矿及独居石的地区;研究区中部,重矿物组合种类较多;而研究区南部是区内唯一没有出现尖晶石的地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北部受来自于东北部和西北部双重物源的影响,中部地区物源为东北方向物源的延伸并混有龙门山和盆内古隆起所提供的物源;而康滇古陆则为南部地区的物源区。晚三叠世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逆冲褶皱带的隆升差异性是须二段物源多样性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3.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压力演化与超压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压力、泥岩声波时差、流体包裹体古压力恢复及盆地模拟,对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层压力的演化和现今压力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岩心观察解析超压的形成机制,探讨不同机制对超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剩余压力的演化经历"超压原始积累-超压释放-超压重新形成"3个阶段,两次超压的形成时期与油气成藏的时期相对应;古今超压的空间展布均受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和膏盐岩分布的控制,洼陷带以及盐下、盐间地层的剩余压力较大;超压的形成主要为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膏盐岩作用的结果,生烃作用对超压的贡献率与烃源岩的热演化相关。  相似文献   
84.
依据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安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体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含量高(>15%)的砂岩在近岸水下扇外扇及滑塌浊积扇等薄层粉细砂岩中分布普遍,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低(<10%)的砂岩往往出现在近岸水下扇中扇沟道微相的厚层砂岩中;外扇胶结层的横向连续性好,中扇的碳酸盐胶结带仅位于沟道砂岩的顶底部、横向延伸小、铁白云石普遍;中扇、外扇的胶结层单层厚度通常小,内扇的胶结层单层厚度较大,砾岩中灰岩砾石及钙质杂基含量较高、压实强;砂体中的长石能缓冲酸性地层水,方解石在砂体边缘附近区域富集形成胶结层,胶结层往往对应于斜长石溶蚀而现今斜长石含量较低的层段;碳酸盐胶结层造成近岸水下扇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内扇物性遮挡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5.
大化七百弄高峰丛深洼地以峰丛密度大、洼地深和体积大为主要特征,洼地及谷地的分布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大化七百弄高峰丛深洼地是在水文气候、岩溶岩组成和地质构造等多种地质因素作用下,经历了白垩纪的岩溶初始阶段,由古近纪古新世至第四纪的发展演化逐发新世末期的发展演化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86.
基于济阳坳陷的深反射/折射地震测深资料以及华北地区地温场资料和地震波速度(υp)与放射性生热率(A)的实验关系,建立了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模拟了济阳坳陷岩石层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壳幔边界温度与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地壳厚度大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高,约为600~650℃,地壳厚度小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低,在510~550℃之间;该地区居里面深度在30km左右,与Moho面的深度近似;计算得到该地区热岩石圈厚度在81-102km之间,其分布形态与莫霍面的分布形态相近.  相似文献   
87.
高邮凹陷断裂调节带发育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调节带是构造变形区调节构造平衡的一类重要的地质构造.综合地质、地震等分析资料对高邮凹陷主要断裂系构造的分布特征及其各构造带的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内存在真武吴堡断层同向类叠置型、真②断层内同向类叠置型、吴①断层内同向类共线型、汉留吴②断层间共轭反向类共线型4种断裂调节带类型.凹陷内同向类调节带易形成主水系通道,各种沉积扇体和鼻状圈闭发育,而且临近凹陷内生油中心,易于形成油气富集带,是油田的主要分布区;而共轭反向类调节带则位于凹陷内低幅凸起,其水系不发育,缺乏沉积砂体,远离生油中心,不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88.
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济阳坳陷新近系是重要含油气层位之一,但由于研究区内油气分布极不均衡,使得区内不同部位研究程度差异较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全区进行了层序地层构型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构型包括4部分,即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收缩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扩张体系域发育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泛滥平原亚相广泛分布;收缩体系域发育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沉积.在不同沉积背景下,同一时期的相同类型体系域中发育的沉积类型及沉积体系不同,陡坡带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体系,缓坡带发育小型扇及扇前洪泛平原间歇河道体系.准层序组类型与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类型相似,但是其内部各准层序以正韵律为主.  相似文献   
89.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核心内容之一。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乌尔禾组含油气系统输导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两种油气输导体系:侏罗纪末期-早白垩纪晚期远源长距离势控侧向输导体系和第三纪末期近源超压砂体~裂缝(小断层)网络状输导体系,该地区油气分布受输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90.
乌尔逊凹陷断裂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分期特征,通过分析构建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以及伸展率等,得出本区断裂的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三个阶段;结合各变形时期的主要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伸展断陷期的主要控陷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主要控陷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的南北向断裂与长期发育的北东东向油源断裂近正交组合,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形成大量的圈闭,是油富集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