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31.
染色体标本制备在骨髓MSCs核型鉴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对数生长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秋水仙素阻断细胞分裂中期,控制秋水仙素的终浓度和作用时间、低渗时间及胰酶消化显带时间,比较染色体标本制备效果。结果显示,秋水仙素的终浓度0.2μg/ml和作用时间6h,低渗时间35min及胰酶消化时间20s时可制备适合的染色体标本,经核型鉴定为正常二倍体细胞。从而探索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制备的适合条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2.
用^111InCl3注射液制剂在动物体内进行了热原,无菌,安全试验和骨髓显像试验,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1.077 g/L)离心分离MSCs.加入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进行培养,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三标检测鉴定.结果分离后的MSCs在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出现增殖性生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6阳性,CD45阴性.结论可在体外培养出较大密度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34.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对成人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体外生长的影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随机选取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15例,均经FAB分型或免疫学分型确诊,其中确诊未治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5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10例。取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培养,将不同浓度IL-24作用于BMMNC。应用四氮唑蓝(MTT)比色还原法、AnnexinV-FITC染色流式细胞术及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分别检测IL-24对急性白血病BMMNC体外细胞增殖与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IL-24对体外培养的白血病BMMNC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4浓度50 ng/mL作用急性白血病BMMNC,48 h后凋亡率为39.21%±5.79%,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IL-24处理白血病BMMNC,能够降低bcl-2 mRNA的表达。IL-24体外培养的成人急性白血病BMMNC,有明显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由此可知,IL-24可以下调bcl-2 mRNA表达,可能是IL-24抑制急性白血病BMMNC生长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5.
探讨应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的移植方法治疗胫骨骨不连的疗效。选择1998—2013年胫骨骨不连患者23例,无菌条件下行髂骨穿刺,抽吸自体骨髓,X线透视下经皮注射移植到患部,并配合外固定等治疗。每个部位注射2次,每3周注射一次。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3例患者中治愈21例,失败2例,转行取出内固定,植骨内固定后治愈,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对胫骨骨不连患者,自体骨髓经皮注射移植是一种效果显著、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6.
从91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及1 028例健康志愿者(均为中国人)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技术,检测作为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2单倍型46/1标签的rs12343867和rs10974944位点的基因型,并结合临床资料,应用SNPstat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PNs患者JAK2单倍型46/1出现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00 1);MPNs患者的JAK2单倍型46/1更易在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n=70)中出现(P0.000 1);具有JAK2单倍型46/1的中国人群患MPNs的风险增加显著,该结果与测试欧美人群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7.
用秋水仙素、氨基甲酸乙酯、丝裂霉素C和苯连续4或5天腹腔注射小鼠,观察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出现率均值相应为5.625‰、4‰、8‰、7.2‰,与对照组1.5‰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微核出现率均值应为0.85‰、1.25‰、5.5‰、0.42‰,与对照组0.215‰比较,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利用人、哺乳动物外周血成熟红细胞胞浆中所出现的微核作为对辐射损伤、药物及食品中毒、环境污染等研究中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8.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培养和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及表型,用大鼠股骨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测定生长曲线和克隆形成能力,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不同融合度传代及不同生长基质对MsC的影响。免疫组化双标法检测增殖MSC的表型。结果Matrigel包被培养器皿,含10%胎牛血清、10ng/mLEGF的α-MEM培养基,50%融合时消化传代,是MSC保持低分化状态、体外大量扩增的较佳条件。绝大部分MSC表达CD44,部分MSC表达c-kit,MSC几乎不表达CD34。说明以上培养条件是MSC保持低分化状态又大量增殖的较好培养条件,为MSC用于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9.
环磷酰胺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阳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环磷酰胺(40mg/kgBW)诱导昆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微核率均值雌性为31.68,标准差为9.41;雄性为28.32,标准差为7.67,阴性对照组微核率均值雌性为1.78,标准差为0.55;雄性为1.68,标准差为0.45,环磷酰胺组(40mg/kgBW)微核率与阴性对照同性别微核率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F检验,环磷胺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雌,  相似文献   
40.
邓永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6):3622-3626,3631
为研究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多孔CPC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IRES2-EGFP/VEGF165转染大鼠BMSCs,与多孔CPC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未转染VEGF165的组织工程化骨作对照。分别在4周、12周取材,以组织学组织形态学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两组的骨形成差异。结果转染VEGF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未转染组。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4周时,转染组材料内新生骨面积为31.9%,未转染组为19.7%。12周时,转染组材料内新生骨面积为75.9%,未转染组仅为4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转染组的骨形成速率明显快于未转染组,两者分别为分别为6.18±1.62μm/d和3.56±0.93μm/d。说明VEGF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骨缺损修复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