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好消息     
捐髓一年内住院费用可赔付90%;良好的早期家庭生活可抑制抑郁基因;  相似文献   
92.
目的:为提高对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S)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10例HES的临床症状、体征,阐述其诊断标准,分析误诊情况。结果:10例HES先后误诊为过敏性皮炎4例,间质性肺炎5例、皮肌炎1例、肺心病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诊断为热待诊、旋毛虫感染可能1例。结论:HES是一种原因末明确的骨髓异常增生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显增生为特征,可累及多个脏器及多个系统,提高对该疾病认识有助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93.
探讨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优化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其生物特征、生殖干细胞移植及生殖损伤及药物保护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制备骨髓基质饲养层,将生后5 d~7 d雄性小鼠生精细胞接种在饲养层上,并于IMDM培养基及37 ℃下共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行为,并对培养后的细胞进行组织学、细胞化学、免疫组化、遗传学鉴定.精原干细胞能在以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上进行增殖和生长,且增殖后的表现出呈簇、团状生长,细胞间可表现出明显的胞质间桥,细胞核大,核/质比高,碱性磷酸酶及C-KIT受体阳性,染色体核型为20对(40条)等精原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作饲养层具有取材及制作简便等优点,且能在不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前提下能通过自分泌足够的细胞生长因子,满足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和抑制分化的需要,是精原干细胞培养的一种良好的饲养层.IMDM培养基、血清及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4.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的方法,检测传代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部分细胞表型,对rMSCs进行初步的鉴定。方法: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rMSCs,传代扩增,倒置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rMSCs,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周期显示90.16%P1代细胞处于G0/G1期,免疫组化结果为:CD44、CD29阳性、CD34阴性,说明培养的细胞即非造血干细胞,也非成纤维细胞。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细胞群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吻合,说明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rMSCs,细胞稳定表达CD44、CD29,是实用、可行的方法,所培养的细胞可用于细胞移植等研究。  相似文献   
95.
观察骨髓间克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脊髓中度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均采用改良的A11en’s打击法遣成脊髓中度损伤(致伤冲量10g×4cm)。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以经过不可逆的终末分化过程产生子代细胞,其潜在的多向分化潜力以及可作为细胞治疗这一特点,极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本实验是对脊髓损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抽取脊髓损伤患者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BMMSCs最佳的贴壁时间为3d,生长性状不一,呈散在圆形细胞群、克隆圆形细胞群、散在梭形细胞群、花带状细胞群、旋涡状细胞群,而传代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较快,性状一致,排列规则,呈饱满的梭行。结论体外非诱导培养的BM—MSCs方法可能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7.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对纯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CD166表达呈阳性,而CD14,CD34,CD45表达呈阴性。采用RT唱PCR鉴定了三个基因:nestin,NST,Oct唱4,前两者呈阳性表达,后者弱阳性表达。这些细胞特异抗原与基因表达综合起来,表明得到的细胞具备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特性。密度梯度分离与差速贴壁相结合,可获得较好均一性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是一种简单可靠、易于推广的骨髓干细胞获取方法,可为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8.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5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骨髓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骨髓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中微血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骨髓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骨髓存在明显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可能参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发病、发展等过程,并可能影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预后,通过检测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可为临床抗脉管新生方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
镧离子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离子La3+对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了相关机理. 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分泌、Ⅰ型胶原蛋白和骨钙素mRNA水平及基质钙化等指标表征MSCs分化程度. 结果显示, La3+抑制培养早、中期MSCs分化, 表现为显著抑制ALP活性和骨钙素分泌, 下调骨钙素mRNA水平; 但是, La3+对MSCs最终基质钙化无明显影响, 原因为La3+上调Ⅰ型胶原蛋白mRNA水平, 并促进培养晚期细胞ALP活性和骨钙素分泌. 另外, Western Blot分析显示La3+作用于MSCs短时间即可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 而且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能完全消除La3+对培养中期MSCs ALP活性的抑制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 La3+对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依赖于细胞所处的分化时相. La3+可能通过MAPK信号途径抑制培养早、中期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但对最终的基质钙化成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0.
成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成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混合培养时,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否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复合支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研究成骨细胞诱导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指成骨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数量的比值).方法:SY别培养SD乳鼠的成骨细胞与SD大鼠的BMSCs,将成骨细胞和BMSCs以1:9、2:8、3:7、1:0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养,通过测定第3、6、9天培养液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研究成骨细胞促BMSCs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将两种细胞以该最小浓度比混匀接种于涂附Ⅰ型胶原壳聚糖材料支架上(直径9 mm,高3mm)作为混合培养组,相同终浓度的单纯成骨细胞和单纯BMSCs分别接种于相同支架作为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另设置低比值成骨细胞对照组(仅含有共培养组中相同的成骨细胞数,但不含有共培养组中的BMSCs).全部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骨进行评价.结果:成骨细胞和BMSCs以3:7的比例进行混合培养时已可实现有效成骨.3:7比例的混合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成骨细胞组)体外培养8周后大体观察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ALP染色基本相同,均表达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形成了较成熟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和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原细胞支架复合物变小、变形.低比值成骨细胞组在局部形成了少量的骨组织,阴性对照组(单纯BMSCs组)未能发现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在不使用细胞因子或化学药物的情况下,成骨细胞提供的成骨微环境能够在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形成成熟的骨组织.混合细胞中成骨细胞与BMSCs的比例为3:7时是有效成骨的最小比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