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研究了制备作为生物大分子载体-脂质体的最适条件和方法.发现脂质体在适当温度下.放置数天后其体积明显增大,为制备适于与原生质体融合的脂质体,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并对脂质体与原生质体的融合,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建立HL-7702细胞BMP7基因转染细胞系,并检测其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方法脂质体介导方法转染细胞,采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其mRNA及蛋白表达以评价其转染效果;用MTT、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转染细胞系,转染BMP7基因后HL-7702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有所增强。结论 BMP7基因高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3.
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EA-FNL)的最佳制备工艺,验证其透皮效果.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卵磷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药物质量浓度、水化时间对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经Box-Behnken效应面法得到最优处方,测定其粒径,以大鼠腹部皮肤为材料,进行24 h透皮扩散实验.结果表明: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处方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中,卵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7.83∶1,脂质体制备水化时间为2.1 h,卵磷脂与吐温-20的质量比为2∶1,平均包封率为75.66%,粒径为(178.60±4.59)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15±0.01,电位为(-30.60±0.92)mV,EA-FNL稳定性良好;EA-FNL 24 h累积透过量为9.54 μg·cm-2,24 h后皮肤滞留量为13.77 μg·cm-2;文中方法制备的鞣花酸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可控,在皮肤滞留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对青蒿素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研制高包封率和稳定的脂质体。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以正交实验优化处方,测定了脂质体中药物的包封率,并初步考察了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处方与工艺所得脂质体形态均匀,包封率大于85%,载药量达27.22%,粒径约为90 nm,Zeta电位约为-68.4 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工艺简便,包封率高,制备的脂质体稳定好。  相似文献   
105.
 为更好地模拟药物小分子与碳酸酐酶在体内的相互作用,采用碳酸酐酶-脂质体毛细管电泳法,以4-羧基苯磺酰胺为分析对象建立碳酸酐酶药物筛选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计算12 种药物小分子与碳酸酐酶的结合常数,分析药物小分子与碳酸酐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4-羧基苯磺酰胺与碳酸酐酶-脂质体的结合常数为1.172×104 mL·g-1,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基于此,筛选出4 种(咖啡酸、L-抗坏血酸、2, 4-二氯-5-磺酰胺基苯甲酸和4-氯-3-磺酰胺基苯甲酸)和5种(阿魏酸、马兜铃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烟酸)与复合物具有较强或较弱相互作用的药物。通过该法可快速、有效、经济地测定碳酸酐酶或其他靶标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缩短药物研发周期。  相似文献   
106.
Periaxin属于有髓施旺细胞非致密髓鞘中的重要蛋白之一,该蛋白的突变,会引起腓骨肌萎缩症4F亚型发生.文章以小鼠periaxin基因为模板,PCR扩增编码Periaxin-PDZ及其延长型的基因序列,插入pETM-3C表达载体中.转入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再经Ni2+-NTA亲和柱及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获得电泳纯的Periaxin-PDZ蛋白.荧光光谱法分析Periaxin-PDZ和脂膜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Periaxin-PDZ(18-102aa)与脂质体的解离常数为Kd=4.415 μg/mL,延长型Periaxin-PDZ(18-129aa)与脂质体的解离常数为Kd=7.265 μg/mL,Periaxin-PDZ(18-102aa)与脂膜的结合能力略高于延长型Periaxin-PDZ(18-129aa).  相似文献   
107.
采用超声波法制备包封色素脂质体,并使其能与乙肝抗体蛋白交联生成具有检测诊断功能的抗体交联脂质体.研究结果表明,用超声波法制备出来的脂质体包封色素效果较好,色素包封率为0.61%;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脂质体与乙肝抗体蛋白交联后所制备的脂质体,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有活性.  相似文献   
108.
细胞粘附位点RGD三肽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RGD(Arg-Gly-Asp)三肽脂质体载药剂型进行研究, 确定了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 体的路线. 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 脂质体粒径均匀, 为100 nm右, 属于小单室脂质体. 脂质体中RGD量为2.4~2.5 mg/mL, 包封率达到70%. 脂质体稳定性较好, 而且具备pH 5.4~6.0的靶向性, 可能成为具有较好肿瘤细胞靶向性的脂质体制剂.  相似文献   
109.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是磷脂自聚集而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 ,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及靶向作用的特点 .主要介绍 :脂质体 3种制备方法物理分散法、两相分散法和表面活性剂增溶法的原理 ,制备出的脂质体的结构及包封性能和各自的优缺点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抗癌、抗菌药物上的应用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110.
对液晶态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抗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润广 《科学通报》1993,38(4):333-333
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近来已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对其抗癌药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实验,主要靠动物筛选实验为依据。但对其抗癌活性的机理尚不清楚。我们用SAXS法和~(31)P-NMR谱技术研究了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液晶态的结构,并探讨了这种结构在抑制甚至扭转癌膜不可逆相变过程中可能具有的生物学意义。进而从结构和功能上阐明液晶态亚油酸多相脂质体抗癌活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