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综合类   3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沸腾回流均相沉淀法,以不同浓度的TiCl4和尿素为原料,制备出超细粉体TiO2,并利用STM及XRD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TiO2颗粒呈球状,一次粒径为29-34nm,TiCl4浓度较大时TiO2以金红石型为主,TiCl4浓度较小时TiO2为锐钛型、金红石型的混晶.  相似文献   
12.
沉淀法合成纳米CeO2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了纳米CeO2.通过XRD,DTA/TG,TEM,BET及杂质含量分析,并根据XRD线宽法,按Scherrer公式计算平均晶粒尺寸,结合相对密度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纳米CeO2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前驱体经300℃焙烧1 h已完全形成CeO2,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Fm3m,原生晶粒粒径为5 nm左右,颗粒粒径为20 nm左右,比表面积达140.61 m2/g,孔径分布为5~15 nm,孔径峰值为9.3 nm,纯度≥99.97%;随焙烧温度提高,将引起CeO2晶粒尺寸和相对密度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和苯丁酸氮芥(Cb)混合,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药物纳米粒子.1 H NMR证明了DOX和Cb混合后通过氨基和羧基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复合物,通过DLS、SEM、AFM、TEM等表征证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具有规整的形貌,较窄的尺寸分布.三种肿瘤细胞模型(MCF-7、A549、HepG2)的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相比于单独的DOX、Cb、DOX/Cb混合物有着更好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选取HepG2采用Hoechst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成像以及Western说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能更好的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共聚焦实验则很好的验证了相比于自由药阿霉素(DOX),复合药物纳米粒子可以更容易被肿瘤细胞内吞.  相似文献   
14.
周全  张垚 《科技信息》2010,(19):I0376-I0376,I0387
砷(As)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对人体及其它生物体有毒害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几种含砷废水处理的方法做以介绍,加以比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以预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志贺氏菌感染能造成人类出血性腹泻,此菌常带有一大型毒性质体,以携带第三型分泌系统及相关致病基因,并透过此系统释放作用蛋白,协助菌体侵入人类肠壁细胞,操控细胞功能,以利在细胞中存活及增殖.IpaH家族蛋白是作用蛋白中较特别的一群,志贺氏菌常带有数个IpaH家族基因,除了在毒性质体上,经常同时存在染色体上.从蛋白质结构上来说,IpaH家族蛋白皆由两个功能性区域组成,其C端均为E3泛素连接酶,而N端在不同IpaH家族蛋白则具有不同的白氨酸重复序列,可能结合不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将其泛素化.其中IpaH4.5、IpaH7.8、IpaH9.8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释放:目前已有研究发现IpaH4.5和IpaH9.8的目标蛋白,其他IpaH蛋白的目标蛋白和功能则仍未知,因此我们希望利用酵母菌双杂合技术找出IpaH7.8的目标蛋白.方法:使用酵母菌双杂合系统筛选,接着将可能的候选蛋白,以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伪阳性的可能性、与IpaH7.8交互作用的强度等,作进一步评估,最后以共同沉淀技术进行验证.结果:经酵母菌双杂合系统筛选后,我们得到6个候选蛋白,其中多数参与细胞的代谢反应.其中一候选蛋白-RAD50,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而我们直接在细胞中表现IpaH7.8 N端和绿色萤光蛋白的融合蛋白,也发现绿色萤光聚集在细胞核,因此推测RAD50为候选蛋白的可能性最高.将IpaH7.8和RAD50进行共同沉淀,显示两者在生物体外的条件下可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为萃取剂,CCl4为稀释剂,H2C2O4-CH3CH2OH-H2O溶液为反萃沉淀剂,采用反萃沉淀法制备前躯体二水合草酸锌,经450 ℃煅烧制备了纳米级氧化锌粉体,用TEM,SEM,TG,XRD和FT-IR等测试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部分氧化锌为六角形的多微孔材料,平均粒径约为32 nm.基于Langmuir模型和Photo-Layer模型对氧化锌降解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催化氧化过程的控制步骤为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机制,反应动力学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利用Photo-Layer模型可估算出不同反应条件下光反应层中的·OH浓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沉淀法制备了纳米面状的磷酸锰,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表征,讨论了温度和反应容器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能制备出纯的磷酸锰。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对象为酒厂厌氧出水,采用混凝沉淀和气浮处理方法进行对比试验,选用聚合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铝为混凝剂,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出水加入聚合硫酸铁混凝沉淀处理后,CODcr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1%,气浮实验中加入聚合硫酸铝作为絮凝剂,CODcr去除率为85%~89%,试验中确定了混凝沉淀和气浮工艺的各种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以TiCl4、BaCl2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条件,制备纳米钛酸钡粉体,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面物理吸附和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颗粒大小的主要因素,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粉体的分散性;采用800℃的煅烧温度可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0.
在500℃且不同退火气氛(氮气、氧气)条件下,我们通过化学沉淀法成功制备了ZnO纳米颗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光致发光(PL)和拉曼光谱(Raman)研究退火气氛对ZnO纳米颗粒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得样品为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的ZnO.从Raman和PL光谱可以观测到,退火气氛对ZnO纳米颗粒的结晶和发光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氮气气氛下退火得到样品发光特性较好,缺陷较少,文中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