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52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1.
用不同浓度的巴巴安对科丰07玉米进行浸种处理并在幼苗期进行灌溉处理,观测玉米的种子萌发、茎粗、株高、真叶生长速度等形态指标和光合色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巴巴安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其中以200mg/L处理组的总体效果最为显著;巴巴安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且形成显著性差异,也以200mg/L处理组最为突出;巴巴安有利于光合色素的增加,其中对叶绿素的作用最为明显,且200mg/L处理组表现最为突出;100mg/L处理组可以极显著地提高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对硝态氮的利用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巴巴安有利于玉米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2.
建立了热解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直接测定互叶白千层植物幼苗挥发组分的方法.同时考察了解吸温度、升温速率、保留时间及其样品不同部位对结果的影响.最佳解吸升温程序为: 40 C (0 min) 15 C/min 150 C (3 min).植物的不同部位组分含量有差异,实验具有较好的重现性,4-松油烯醇百分含量的RSD值1.61.该方法具有无需样品预处理,样品用量少、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为互叶白千层品种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个简便、科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9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藨草新鲜植株水浸提液中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草醛和没食子酸4种酚酸的含量并检测不同浓度的酚酸纯品溶液处理对小麦幼苗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藨草水浸提液中存在3种酚酸;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强弱因种类而有显著差异,但均随浓度升高而加强。  相似文献   
94.
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冬青幼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苏南丘陵山区森林抚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溧水林场内4块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在分析不同群落中冬青幼苗的个体大小-密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对冬青幼苗更新状况与种内、种间、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群落中冬青重要值上升,冬青幼苗由“高密度-小株型”的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低密度-大株型”状态。3类环境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层的林分结构因素间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因素间存在一定差异。当冬青重要值较高时,种内因子和种间因子组成的林分结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因子影响较小,此时种间作用主要体现于上层高大乔木的影响。当冬青重要值较低时,土壤因子的影响超过林分结构因素,此时林分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更新层种间作用。【结论】在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不同类型群落中影响冬青幼苗更新的主导因子不同,林分结构和土壤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的作用因群落中冬青重要值高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5.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添加浓度对紫花苜蓿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钾、水分等其他养分供应充足的基础上,适宜的磷添加可显著增加苜蓿幼苗的分枝数、株高、叶面积及叶干重,并能有效促进苜蓿根系生长、根面积和根体积的增大,从而增加苜蓿产量和品质.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以0.4 mmol/L磷浓度培养条件下的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状况较好;磷浓度的变化对紫花苜蓿叶片的养分保持力有一定影响,且在幼苗阶段的前期(5周)、后期(8周)影响趋势不同;磷浓度增加会抑制幼苗前期阶段的苜蓿叶面积扩展,而对后期光合面积的增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6.
秋茄是世界分布最北的红树植物,研究温度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阐明其抗冻机制.文章同时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不同纬度地区秋茄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根据RAPD和ISSR数据计算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2种方法均显示3个居群分为2大支:西门岛和象山港两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两者之间的遗传一致度最大,首先聚为一类;漳江口和象山港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两者之间的遗传一致度最小,因此单独为一支.由于温度的原因对引种的秋茄进行了筛选,导致遗传多样性减少.  相似文献   
97.
选择黄土高原4种典型生境下栽植的同龄油松幼苗,分析各生境中幼苗株高、株高和基径间的相关性、幼苗存活率和死亡率变化以及幼苗生长和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生境中油松幼苗存活率的大小为草地生境>灌木丛生境>杂木林生境>桦木林生境,各生境幼苗死亡率高峰为栽植后第一年和第二年,且第一年死亡数量占多数,可能与栽植第一年的保育措施不当有关;幼苗株高和基径均为草地生境>灌木丛生境>杂木林生境>桦木林生境,二者间呈正相关;影响该地区幼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酸碱度、种植密度、光照强度、坡度和其他物种的优势度,其中土壤酸碱度、物种优势度和栽植密度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为光照强度和坡度.为有效提高油松幼苗成活率,促进其良好生长,栽植时宜首先选择酸碱度中性或近中性的土壤.考虑到光照条件,除将栽植密度控制在8株/10m2~10株/10m2的范围内,还要适时清除其他灌木和杂草,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栽植地的坡度不宜过大,可选择小于20°的地块进行栽植,否则会对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发展导致的河口重金属污染等的影响,红树林退化与消失的趋势相当严重,红树林的保育恢复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立足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红树植物的共生关系,以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obovata(S.,L.)Yong)为试材,在施加重金属Cd(0,5,10,20,40mg/kg)的条件下,通过接种与不接种混合AMF,对比研究从红树林生境中筛选扩繁的优势AMF菌种对秋茄幼苗生长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接种AMF使得秋茄幼苗的生物量增加,但株高未出现明显变化.Cd胁迫引起了秋茄叶片和根系丙二醛(MDA)含量的持续上升,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低含量下刺激,高含量下抑制的效应.接种AMF使得MDA含量显著减少,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从而能够更好地清除活性氧,减轻Cd胁迫下秋茄的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植物.研究揭示AMF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潜在的抗重金属污染生理生态功能,为红树林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
以过量表达硫氧还蛋白S基因(Trxs)的转基因大麦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0.05 mmol/L AlCl3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大麦株系(LSY-11-1-1 )幼苗叶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膜脂氧化损伤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 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0.05 mmol/L AlCl3胁迫处理下大麦叶片蛋白质羰基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非处理样品,表明铝胁迫 已造成大麦幼苗的氧化损伤;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在胁迫处理6 h、72 h与96 h时其蛋白羰基含量分别为对照的94.4%、87.0% 与71.9%;MDA含量为对照的66.32%、75.74%和74.25%.(2)处理样品叶片中GSH-PX、CAT和A PX等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系活性普遍高于对照:GSH-PX活性在处理12 h、24 h、48 h、72 h与96 h时分别是对照的 1.19倍、1.21倍、1.12倍、1.24倍与1.35倍;APX活性在处理6 h达到高峰时是对照的106.7% .这些结果表明,过量表达Trxs可以有效提高转基因大麦幼苗叶片中上述抗氧化酶类的 活性,缓解铝毒对大麦幼苗叶片蛋白质和膜脂的氧化损伤,从而提高转基因大麦幼苗对铝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0.
砂基栽培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幼苗60 d,研究重金属Cr(Ⅲ)不同暴污强度(0~300 mg/L)的环境胁迫下,对秋茄幼苗根系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r(Ⅲ)浓度的提高,秋茄幼苗根系及叶片SOD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均高于对照,其中根系SOD持最高活性的Cr浓度在25~50 mg/L,叶片在10 mg/L左右,受Cr(Ⅲ)胁迫,秋茄幼苗根系POD活性普遍明显高于对照,而叶片POD活性则明显低于对照,在有效防御Cr胁迫伤害方面,根系比叶片具有更大的耐受性,POD活性对Cr的敏感性大于SOD.受Cr(Ⅲ)的胁迫,秋茄幼苗根系或叶片SOD和POD活性的变化与同工酶的谱带数量和强弱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