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7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364篇
系统科学   115篇
丛书文集   443篇
教育与普及   402篇
理论与方法论   76篇
现状及发展   74篇
综合类   968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639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496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429篇
  2001年   480篇
  2000年   325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62篇
  1995年   201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71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为了解决不平衡负载影响电能质量的问题,在传统的三桥臂逆变器的基础上采用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该逆变器可以在不平衡负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不平衡负载电流对电压的扰动,保证输出的三相电压近似对称。为了验证该逆变器控制策略,硬件拓扑结构以及三维空间矢量调制算法的可行性,进行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能够解决在不平衡负载下输出三相对称电压的问题,其功能和三维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可行。  相似文献   
992.
采用标准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14(Cu1-xZnx)24O41(x=0, 0. 01, 0. 02, 0. 03)系列多晶样品. X射线衍射谱表明所有样品均呈单相,且样品晶格常数大小随Zn掺杂量x的变化存在微弱波动.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Sr14Cu24O41中Cu离子以+2价形式存在,Zn掺杂对体系中Cu离子化合价不造成影响. 磁化率测量结果表明在10~300 K温度范围内Zn掺杂使体系磁化率降低,拟合结果表明随着Zn掺杂量x的增大,居里-外斯项对体系磁化率贡献逐渐减弱,二聚体耦合能JD 逐渐降低,每个分子中CuO2 自旋链内二聚体个数ND 与自由Cu2+离子自旋数NF 均逐渐减少,进一步分析显示替换二聚体内Cu2+离子的Zn2+离子数少于替换自由Cu2+离子的Zn2+离子数. 电阻率测量结果表明Sr14Cu24O41体系具有半导体特性,并且Zn掺杂会使体系电阻率降低,降低程度随掺杂量x增大而增大,但并未使体系发生金属- 绝缘体转变. 认为电阻率降低可能是由于Zn2+离子掺杂使体系内CuO2 自旋链中二聚体发生退耦,破坏了电荷有序超结构,从而使更多的空穴释放出来并转移到导电性好的Cu2O3自旋梯子中所致.  相似文献   
993.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高温、室温拉伸和硬度测试研究了实验室研发的改进310奥氏体不锈钢在700℃长期时效后的组织与性能.700℃时效1000 h后,实验钢在晶界和晶内析出了大量(Cr,Fe,Mo)23C6、(Cr,Fe)23C6、σ相和少量的χ相.析出相对实验钢的室温力学性能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强度增加,硬度升高20 Hv,同时延伸率仍保持在30%以上.高温下,析出强化效应减弱,延伸率轻微下降.通过断口表面和剖面观察发现,时效1000 h后,实验钢的高温拉伸断口为韧性断裂,未观察到裂纹和孔洞;而室温拉伸断口为脆性断裂,断口附近则观察到σ相中出现裂纹和孔洞.从σ相的脆-韧转变和实验钢基体的室温和高温强度的不同,讨论了在室温拉伸过程中产生裂纹和孔洞的原因,以及时效对室温和高温力学行为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以KOH为改性剂,利用渣碱共熔反应对攀钢含钛电炉熔分渣进行改性处理,成功地将炉渣中Ti元素从原来的重钛酸镁选择性地富集到偏钛酸钾中,同时渣中镁铝尖晶石和镁橄榄石转化为易溶于水的铝酸盐和硅酸盐.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共熔反应中煅烧温度、渣碱比(含钛电炉熔分渣的质量与KOH质量之比)、保温时间等对Ti元素迁移富集和镁铝尖晶石转化的影响.当渣碱比为1:2.1、煅烧温度700℃及保温时间1 h时,生成的偏钛酸钾衍射峰达到最强,镁铝尖晶石的衍射峰最弱,有效地实现了Ti元素的选择性富集及镁铝尖晶石的物相转化.实验证实了较高K/Ti比( K2 O与TiO2的摩尔比)是生成偏钛酸钾的主要原因.以最佳碱熔条件下得到的共熔渣为原料,经过后续处理,在850℃的条件下合成了六钛酸钾纳米晶须.  相似文献   
995.
针对现有输电线路覆冰生长模型仅注重覆冰生长量、难于准确预测覆冰形貌的问题,建立了输电导线局部冰层增长计算模型。采用空气动力学方程求解覆冰导线周围气流场参数、覆冰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进而采用欧拉二相流模型计算覆冰导线表面过冷却液滴碰撞系数;建立包含液滴碰撞、溢流、蒸发、升华等因素的质量平衡方程,基于此方程推导出计算对象热量平衡方程,并采用多级假设、一维搜索求解方程中多个未知量,得出各单元的冻结系数和覆冰质量。算例表明:局部碰撞系数及碰撞区域随风速的提高快速增大,覆冰量相应增大;而环境温度及导线电流的增加使得溢流水出现,覆冰类型由雾凇向雨凇过渡;模型所得覆冰形貌和覆冰量与已有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计算结果满足电力系统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996.
通过PCR-DGGE技术分析了鄱阳湖不同河口底泥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共回收28条DGGE条带,其中赣江底泥样本条带数最多,抚河样本条带数最少。Blast比对结果指出,这28条条带来源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醋杆菌门、绿弯菌门以及不可培养未知细菌。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河口底泥中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赣江底泥样本中微生物组成与其他河口微生物组成差异最大。利用SPSS软件对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硝态氮与微生物的多样性(DGGE条带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该研究结果证明了生境中环境因子会显著影响该生境中微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功能性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从而间接的反映生境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97.
采用相场方法对金属枝晶的生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用凝固相场方程描述过冷条件下枝晶生长的物理过程,同时在相场方程中耦合温度场方程以体现凝固过程中释放的潜热对相变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讨论了松弛时间、方向角、界面宽度、熔点、各向异性、潜热等因素对枝晶的形状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松弛时间、界面宽度和熔点的逐渐增加,晶体的生长速率也在逐渐增加,并且枝晶越来越发达。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离散相模型的电潜泵叶轮磨损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离散相模型结合弹塑性压痕破裂理论对电潜泵叶轮磨损进行数值计算研究,对不同工况下的叶轮磨损进行分析,得到电潜泵叶轮的磨损规律,运用三坐标测量机对实际工作的电潜泵叶轮中存在的磨损情况进行测量,以实现对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结果表明:叶轮磨损加剧的颗粒粒径临界点是0.06~0.08 mm;磨损最严重的区域位于叶片凹面;转速、颗粒粒径增大均会加剧冲蚀磨损,导致磨损严重的区域由凹面中部的几个零散点向整个面扩展;数值模拟结果与验证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9.
钻井过程中,当钻遇大段岩盐层、盐膏层等地层时,若使用传统的分散钻井液,会有大量无机盐溶解在钻井液中,导致钻井液的粘度、切力升高,滤失量增大。同时会造成井径扩大,给继续钻进带来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往的科研人员采取了在钻井液中加入盐和分散剂的方法,使钻井液具有更强的抗盐能力和抑制能力。但低固相盐水钻井液经常被污染物侵入导致性能变差,该文针对目前大庆油田区域特点,对钻井液体系抗污染性能进行了评价。分别评价了低固相盐水钻井液的抗坂土、抗钻屑及抗钙侵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