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正>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担保抵押中常见的一种物权担保,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土地使用权抵押必须进行登记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二人。第四十二条规定:以无地上附着物的土地使用权抵押的,为核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的土地管理部门;以城市房地产或者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也就是说,土地使用权担保抵押必须到规定的登记部门登记后才能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12.
《合同法》第286条的颁布引发了理论界对其性质的讨论,实践中的做法也是大相径庭。为了统一对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最高院最近又出台了一批复。本文基于对批复的理解,从完善我国物权体系这一视角出发,谈了自己的一点浅见,以求对该问题做一下理论上的厘析。  相似文献   
113.
文章认为法定物权贬降说是说明自然物权本质的适宜理论,并认为自然物权中亦蕴含道德义务.自然物权的受领和保有权能,是自然物权产生民法效果的基础,民法需对自愿给付后的效果加以保护,自然物权依此得恢复为法定物权.此外,自然物权可以获得实证法上的支持,民法规定自然物权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物权的效力是法律赋予物权的强制性作用力,它反映着法律保障物权人能够对标的物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程度和范围。对于追及效力是否作为物权的一独立效力而存在,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从逻辑和利益权衡的角度考虑,追及效力应作为物权的一种独立效力而存在。在物权法体系中,在无权处分和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等的情况下,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物权的追及效力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真实物权人和法律物权人的利益冲突,维护了物的占有和社会交易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5.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注重对经济交易安全的保护。从理论依据、法律渊源、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方面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6.
物权请求权是基于物权而生的请求权,法律创设物权请求权制度,既是物权保护之根本目标,也是立法体系和谐协调的便利及请求权理论体系顺畅之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研究之意蕴.  相似文献   
117.
孙风强 《科技资讯》2014,12(23):199-200
我国《物权法》对于遗失物权属的规定过于概括,导致法律实践中处理此等问题的无措,甚至出现民刑不分的差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遗失物拾得问题的法律关系认识不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够平衡所致.遗失物拾得问题应该是一个民法问题,涉及物权和债权的法律关系.分析和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有利于法律实践中解决好因遗失物而发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118.
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权利质权的标的,使得在应收账款债权之上设定质权获得了法律的肯认.但是,物权法关于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权的规定较为简略,无法为应收账款质押的实际操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并使得该制度的实践运用面临困难.鉴于应收账款质权在效力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权利质权的特殊内容,《物权法》有必要对应收账款质权的效力问题作出专门规定,以清晰界定应收账款质权的效力内涵,并对质权人的权利给予充足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9.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论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中以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物权形式主义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债权形式主义即所谓的折中说,我国根据现实国情选择债权形式主义来构建物权变动模式。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各个国家基于交易安全和交易习惯的不同考虑选择不同而已。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互有借鉴,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加上公示公信制度和善意取得制度辅助能够较好地维护第三方的交易安全,但这种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本文以《物权法》第24条为引子,基于现实意义对物权变动模式进行评析,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供试探性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20.
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存在很多问题,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麻烦:2000年颁布的<司法解释>虽尽可能地对担保法的不足和错误规定进行了弥补和纠正.但仍有许多规定不合时宜,急需完善.2007年3月颁布的<物权法>之担保物权编在继受了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修改了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不足,使我国的担保物权法律制度变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