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地松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重病林分中选出36个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抗病表现型优树无性系,用人工喷洒病菌孢子液接种法对其进行抗病测定,结果表明,有22个是高度抗病的。与用松针褐斑病产生的毒素粗提液处理上述无性系的离体针叶进行抗病性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相关系数为0.80。  相似文献   
2.
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沙质地沿海防护林优良适生树种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的生长特性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立地类型与林分生长关系十分密切,泥炭性风积沙土最适宜这3个树种生长,水化性风积沙土和不均一性风积沙土相对不利于这3个树种生长。木麻黄、湿地松和厚荚相思在沿海沙质地的生长表现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各有优劣,林木生长速度表现为厚荚相思最快,木麻黄次之,湿地松较慢;抗强风能力则是湿地松最好,木麻黄次之,厚荚相思较弱;海岸前沿耐潮湿海风能力表现为木麻黄最好,厚荚相思次之,湿地松较差。木麻黄目前仍然是沿海防护林海岸前沿不可替代的造林树种,湿地松抗风能力最强,而厚荚相思最能适应沿海沙质地干旱瘠薄的恶劣立地条件且生长迅速,对土壤改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动态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是一种新入侵森林害虫。在广东,每年有4~5代,以4代为主。种群增长指数越冬代最大,Iδ=5 16,第3代次之,Iδ=1 67,第1、2代较低,分别为0 98和0 74。每年5-7月自然种群密度最大,8月中下旬后,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9、10月密度最低,11、12月密度逐渐回升。温度、降雨和针叶营养成份N、K质量分数对自然种群密度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22~28 5℃范围内,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中、高龄若虫的存活率都随温度增加而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 9590,-0 9920,-0 9660,-0 9970,-0 9980(P0 05=0 9500,P0 01=0 9900)。连续降雨24h雨量20mm以上,能大幅度降低中、低龄若虫的存活量,降雨前后中低龄若虫数量变化极显著(F值为8 92,P<0 01)。但对已固定的雌成虫和高龄若虫影响不明显。种群密度大小与针叶中N、K质量分数成正相关,与N质量分数的相关极显著,平均每梢雌虫密度为23~137头时,r=0 8630(P0 01=0 8343),平均每梢雌虫2~45头时,r=0 9620。受害松针中N、K质量分数和未受害松针中的N、K质量分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t检验,N的t值为3 6978(P0 05=2 776),K的t值为3 2407。温度、降雨和针叶养分(N)的变化综合作用,对湿地松粉蚧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若虫的存活率有极明显影响,是造  相似文献   
4.
针对湿地松的生长特性,在8年、12年、16年生湿地松人工林中布设不同间伐强度试验林,研究闻伐对林木生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对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幼龄林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龄林;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较大径阶立木株数比例随之增加;湿地松人工林首次间伐宜在12年生之前进行,保留900~1100株/hm^2。两次问伐的间隔期以8年左右为宜;以培育大中径材为目标的大龄林分应以弱度调整为主,保留600株/hm^2。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以湿地松实生无菌苗带子叶顶芽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过程中,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处理时间等对丛生芽的诱导影响较大,表现为:单独使用6-BA即可诱导丛生芽分化,但NAA与6BA协同作用效果更佳;外植体在改良GD 5mg/L 6-BA 0.1mg/L NAA的培养基上培养4~5周,其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达95%。将丛生芽单个切下继代培养在改良GD 3.5mg/L 6-BA 0.05mg/L NAA的培养基上时增殖较快。改良GD培养基中添加0.05~0.1mg/L生长素(NAA)或0.5g/L活性炭(AC)能明显促进丛生芽伸长;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半则不利于湿地松丛生芽的伸长生长。将伸长的丛生芽单个切下置于生根培养基中,4周后生根率达53.3%,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松针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通过比较3种松针及不同溶剂提取的原花青素的得率,选定水提法作为工艺优化的提取方法,其中湿地松松针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率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水提法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150 m in,pH为4.0,料液比为1∶14,该条件下提取湿地松松针中原花青素的得率为(33.415±0.286)mg/g.  相似文献   
7.
以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含4.0 mg/L IBA和0.07 mg/L NAA的WPM培养基中添加0.4 mg/L多效唑对湿地松组培苗不定根的形成和再生植株的成活率有促进作用;湿地松组培苗不定根原基形成后,出瓶移至装有蛭石的穴盘中,有利于不定根的表达,且根茎连接非常好,植株成活率高达85%;基因型对苗的成活率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家系及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移栽成活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9.
湿地松丰产林的立地条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系统地调查研究了湿地松在我国十五个省(自治区)引种栽培的生长情况和生态条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析阐明了建立丰产林基地的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以及在建立丰产林基地中,造林地选择的地形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松外生菌根资源调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调查研究了我国南方松不同森林类型外生菌根菌资源、种类及其生态分布,分析了菌根共生体之间的关系及环境因子对菌根真菌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与南方松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115种,隶属14科,30属;提示了树种、植被了菌根真菌分布及其菌根形态的关系;菌根真菌的分布随温度,湿度,地理环境及土壤条件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第一代南方松林下外生菌根真菌发生演替及彩色豆马勃是其最重要的先锋菌根真菌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南方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