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7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60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Qi  YongQing  Liu  JiYuan  Shi  HuaDing  Hu  YunFeng  Zhuang  DaFa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9):1423-1430
Wind ero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typical steppe region, northern Mongolian Plateau. Using ^137Cs tracing technique, we estimated the wind erosion rates of different pastures and abandoned farmland at Bayannur and Karakorum in Mongolia. The pastures and cutting grassland at Bayannur were slightly eroded by wind, with the rates of 64.58-169.07 t·km^-2.a^-1. The abandoned farmland in Karakorum, however, was strongly eroded by wind, with annual surface soil loss of 4.05 mm. a^-1, and wind erosion rates up to 6723.06 t· km^-2. a^-1. The total loss of surface soil due to wind erosion has been 17.4 cm sinc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eppe land in the 1960s. The wind ero- sion rate at the abandoned farmland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typical steppe sites, showing that the cultivation led to serious wind erosion in the typical steppe region, northern Mongolian Plateau. By contrast, traditional livestock grazing resulted in less disturbance to the surface soil, and did not induce to devastating wind eros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teppe ecosystem in the northern Mongoli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22.
内蒙古不同类型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内蒙古不同类型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状态下,主要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均为细菌>芽孢菌>放线菌>固氮菌>真菌,退化对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土壤酶活性受草原退化的影响较大,在轻度退化的荒漠草原土壤中,转化酶和脲酶的活性显著高于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 土壤pH值和含水量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之间、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以及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3.
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样区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主要为霉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重牧区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与对照区、轻牧区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4.
干扰是有意义的生态学现象,放牧是人类对草地的主要干扰方式之一[1]。本文根据轻度、中度、重度不同放牧梯度上草原群落土壤C、N含量变化,揭示草原群落土壤C/N比与草原荒漠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5.
通过铗日法和洞道调查,得知吉林省松嫩平原北大岗草原分布有5种草原鼠:即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草原鼢鼠、五趾跳鼠、缺齿鼹。鼠洞密度为29个/hm2。鼠类活动使草原平均覆盖率下降29.2%,平均高度降低4.8 cm,使丰富度指数降低16.1%,使草原鲜重生物量下降51.2 g/m2;干重生物量下降36.1g/m2,使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6.
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优势种羊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化合物和不同剂量氮添加对羊草叶片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铵和硫酸铵两种氮素化合物对叶绿素和叶氮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两种氮添加均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片叶绿素和叶氮含量,且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和叶氮含量呈单峰模式;在两种化合物添加处理下,羊草叶绿素和叶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7.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克鲁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轻度(LG)、中度(MG)和重度(HG)3种放牧强度样地,对不同放牧阶段草原的物种组成、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做出响应,放牧活动严重影响群落结构与功能特性。群落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Simpson指数在中牧强度下达到最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全C、全N含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轻牧与中牧下土壤全P含量相似,均低于重牧,土壤C:N值在轻牧强度下达到最大。另外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N、P含量及N:P值有降低的趋势,C:N值有升高趋势。重牧强度下,群落优势种多根葱的C:N值明显低于克氏针茅。各放牧强度下优势种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8.
草原公路直线段长度对驾驶员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草原公路实驾试验,采集了14名驾驶员在六段长度不同的相邻直线段上的心电数据,通过Kubios HRV软件分析心率变异指标SDNN值和LF/HF值,以探究草原公路直线段长度对驾驶员心率变异的影响。对SDNN值和LF/HF值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个体差异对SDNN值影响大,而对LF/HF值影响小,因此可以用LF/HF值来评价直线段长度对驾驶员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草原公路直线段长度的增大,驾驶员的LF/HF值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是不同气质驾驶员的极大LF/HF值对应的直线段长度值不一样,超过该长度后,随着直线段长度的增大,驾驶员的警惕性会逐渐减小,适合草原公路驾驶员心生理情况的直线段长度应该控制在极大直线段长度左右。  相似文献   
129.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幼苗出土对埋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埋深对刺叶锦鸡儿、白皮锦鸡儿和草原锦鸡儿幼苗出土的影响.设计0、1、1.5、2、3和5cm 共6个埋深处理.结果表明:随埋深的增加,3种锦鸡儿的出苗率先升高后下降,0cm 3种植物的出苗率均较低,1~2cm的出苗率最大,3cm是白皮锦鸡儿和草原锦鸡儿出苗的最大埋深,而刺叶锦鸡儿在埋深为5cm时仍有出苗,但出苗率仅为3%.埋深对3个种幼苗株高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确定1~2cm的土壤埋深最适宜这三个种幼苗的出土和生长.  相似文献   
130.
内蒙古典型草原金龟总科昆虫幼群落组成以东方绢金龟和弓斑常丽金龟为优势种,在两种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大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中无明显差异。金龟总科昆虫幼虫的季节动态在0这两类草原均表现为春季和秋季密度较高,而夏季密度较低,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金龟总科昆虫幼虫群落对长期持续放牧扰动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密度降低,特别是东方绢金龟种群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