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轻、中、重三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旨在为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降低(P<0.01);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均显著降低(P<0.05),而对脱氢酶和磷酸酶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 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粒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放牧压力对草原群落生产力和植物适应性生长的影响规律,开展了蒙古高原东部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梯度上的植物群落学特征调查,并对优势种的光合日进程、营养元素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进行了测定.得出:(1)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土壤水分逐渐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逐渐增加;(2)从轻牧到重牧,物种丰富度显著不同,中牧阶段最高;群落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少;(3)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优势种的光合日进程均呈现"双峰"曲线;(4)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优势植物营养元素地上、地下分配含量受土壤环境质量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分布;(5)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土壤水分的降低,群落优势种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对青藏高原四种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封育、轻牧、中牧和重牧)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及植被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士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有较大差异.土壤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质量分数及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围栏封育>轻牧>中牧>重牧,然而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地下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轻牧>围栏封育>中牧>重牧.经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其中土壤淀粉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最好,因此这两种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对草原退化与保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但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尚待加强[1-2]。本文主要研究放牧干扰对代表性群落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C)等养分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强度放牧影响下草原土壤理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幂函数法则定量地分析在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空间异质性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组成结构改变,群落丰富度逐渐降低,轻牧中牧重牧;不同放牧梯度上,各物种种群在实际分布上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即偏离随机分布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总体空间异质性指数变化规律为轻牧=重牧中牧,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为中牧轻牧重牧。  相似文献   

6.
以蒙古高原东部克鲁伦河流域的放牧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依照植物水分生态型、生活型进行植物功能群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放牧退化阶段植物功能群的结构组成、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植物生活型功能群中,多年生杂类草在轻牧、中牧梯度上都占有明显优势,而一、二年生植物在重牧区占有优势;从生物量分布来看,多年生禾草在轻牧阶段占有绝对优势。植物水分生态型功能群中,旱生植物在轻牧、中牧和重牧状态下均占有明显优势;旱生植物在轻牧阶段生物量最大。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看,多年生杂类草和多年生草本功能群多样性指数随放牧梯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一、二年生草本与灌木、半灌木以及中生植物功能群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加大而呈现递增规律。在群落水平上,轻牧下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重度放牧区均匀度最高,中牧条件下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幂函数法则定量地分析在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空间异质性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组成结构改变,群落丰富度逐渐降低,轻牧>中牧>重牧;不同放牧梯度上,各物种种群在实际分布上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即偏离随机分布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总体空间异质性指数变化规律为轻牧=重牧>中牧,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为中牧>轻牧>重牧。  相似文献   

8.
2013-2015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大针茅草原,季节轮牧区、按月轮牧区、连续放牧区和过牧区4种不同放牧方式及禁牧区(对照区)下啮齿动物进行了专门调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啮齿动物群落相似性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放牧增加了啮齿动物数量,使优势种出现了差异.连续放牧区和过牧区优势种为草原黄鼠;按月轮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区优势种为黑线仓鼠.2.不同的放牧方式导致了啮齿动物群落相似性不同。按月轮牧与季节轮牧相似性指数最大,连续放牧与过牧相似性指数最大;禁牧与过牧相似性指数最大.3.连续放牧和过牧增加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按月轮牧和季节轮牧降低了群落多样性.本研究认为,季节轮牧能够控制啮齿动物个体数量的同时可以降低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在呼伦贝草原选取5种代表性草原群落类型,采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探讨自然状况下草原植被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草原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针茅+糙隐子草群落、羊草+克氏针茅群落、克氏针茅+羊草群落和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nner指数)与生产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羊草+寸草苔草甸草原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生产力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群落生产力受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环境因子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不仅仅是由物种多样性决定.  相似文献   

10.
放牧作为最主要的生物干扰因子之一,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生态进程[1-2],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1调查方法2009年7月21日至8月3日,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的克氏针茅群落,选取轻、中、重放牧区,各样地设置50 cm×50 cm样方,齐地面刈割,用壕沟法分为3层(0~10 cm、10~20 cm、20~30 cm),获取地下根系量,过筛冲洗后烘干,除  相似文献   

11.
干扰是有意义的生态学现象,放牧是人类对草地的主要干扰方式之一[1]。本文根据轻度、中度、重度不同放牧梯度上草原群落土壤C、N含量变化,揭示草原群落土壤C/N比与草原荒漠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草地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是造成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掌握不同利用方式对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可为区域草地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试验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围封、放牧和刈割,3种利用方式下,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扁蓿豆(Melisitus ruthenica),4种植物的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与叶片N、P元素和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N、全P、N∶P的相关关系,探讨植物个体水平上叶片功能特性对草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放牧显著增加了4种植物的比叶面积和贝加尔针茅、羊草的叶绿素含量(P0.05)。围封和刈割处理下,4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贝加尔针茅、羊草比叶面积与叶片N、N∶P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羽茅、扁蓿豆的比叶面积与叶片N、P、N∶P均无相关关系,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因子,除了羽茅和扁蓿豆的比叶面积与土壤硝态氮无显著相关性以外,贝加尔针茅、羊草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面积,羽茅、扁蓿豆叶绿素含量均与土壤硝态氮呈正相关关系(P0.05)。4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均与土壤有机C、全N、全P、铵态氮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克氏针茅和大针茅的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分布的克氏针茅和大针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生境和相同生境下二者的叶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下,从典型草原西部边缘到典型草原东部,贫瘠生境中克氏针茅和大针茅采取单位面积高氮含量的生存策略、相对肥沃生境中的克氏针茅和大针茅则采取单位面积低氮含量的生存策略,二者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均与生境中前期获得的实际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即生境中前期获得的实际降雨量高则比叶面积相对较高;在相同生境下,克氏针茅采取高比叶面积、低单位面积氮含量的生存适应策略,大针茅采取低比叶面积、高单位面积氮含量的生存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某家庭牧场作为研究尺度,以卧羊圈为中心沿辐射状将该家庭牧场划分为重牧区、中牧区、轻牧区和无牧区(围栏内),同时与村落自由放牧区(即过牧区)进行比较,开展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家庭牧场植物群落种类较为丰富,多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一年生草本植物随放牧强度的减弱,比例也随之增加;轻牧条件下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适度的放牧干扰有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轻牧区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较大,说明轻度放牧干扰有利于群落发生恢复演替;重牧区和轻牧区Simpson集中性概率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高于过牧区,重牧区和轻牧区植物群落由于竞争达成了较稳定状态,群落较为集中,空间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15.
冷蒿种群在不同放牧干扰下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体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在生长末期,叶绿素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较小.在不同的放牧梯度上生长初期和盛期,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在生长末期,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从光合色素、光合产物的变化趋势看,放牧干扰并未影响冷蒿的光合作用,相反放牧延长了光合时间.这是冷蒿种群耐牧,再生能力强,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取代羊草、大针茅等植物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禁牧10年后自然恢复状况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放牧强度自然恢复过程中,样地维管植物明显呈现出由一年生植物组成向多年生植物组成过渡的特点,盖度表现为轻牧恢复区(L)、中牧恢复区(M)、重牧恢复区(H)的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恢复区(C)、未围封放牧区(N)(P<0.05);各处理样地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的组成变化不大,但盖度表现为:苔藓结皮 L>M>H>C>N 区,藻结皮C>H>M>L>N区.(2)围封各恢复区(L、M、H)和未围封放牧区(N)藓结皮的含水量、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方面显著高于藻结皮的(P<0.05),而pH值却低于藻结皮的.(3)围封各恢复区微生物的数量显著高于未围封放牧区的(P<0.05),在围封各恢复区内不论是藻结皮还是藓结皮,细菌、自身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中度放牧恢复区数值最大,重度放牧恢复区的数量最少,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4)藻结皮、藓结皮微生物数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3 cm层的与3~5、5~10、10~20 cm三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藓结皮层及下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要明显高于藻结皮层及下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封育年限恢复群落的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采用RAPD分子标记和核糖体rDNA的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针茅和克氏针茅进行了遗传分化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亲缘关系较近又相对独立,且保持着一定的遗传差异.(2)不同恢复群落的大针茅、克氏针茅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2个引物共检测到292条扩增片段,其中245条具多态性,占到83.90%.(3)围栏封育过程中,两种针茅的遗传多样性发生了变化,而且在不同的围封样地间,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遗传分化均是显著的(P0.001),在总的遗传变异中占据着显著的比例,这表明围封在遗传分化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数量分类(组平均法)和排序(PCA排序)方法,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带的小针茅(Stipaklemenzii)草原及典型草原带的克氏针茅(S.kryIouii)草原、大针茅(S.grandis)草原、羊草(Leymuschinense)草原样地资料进行了分类、排序.划分出草原放牧退化演替的五个等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过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转化概率、脆弱带宽度、脆弱度、贴近度、多样性指数等多项数量指标分析草原退化过程,提出了草原带草原退化的临界等级。不同数量指标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基本一致:按等级顺序两两相邻等级间最不相关、转化概率最大、脆弱带最宽、脆弱程度最小、贴近度亦最小,而多样性指数最大的等级,就可认为是退化过程的临界等级。按此原则,小针茅、克氏针茅草原的退化临界等级在重度退化阶段;大针茅、羊草草原在中度退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土壤呼吸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放牧为草地利用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放牧利用影响土壤呼吸的方式仍不确定.本研究于2012年和2013年植物生长季,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大针茅+羊草典型草原自然放牧区域进行土壤呼吸的监测,旨在探究群落土壤呼吸对放牧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1)放牧利用显著降低群落多年生草本地上生物量,中度利用显著高于重度利用群落(P0.05);2)重度利用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中度利用群落(P0.05),年际间相同利用类型的波动较大,而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3)年内和年际间,土壤呼吸与土壤各温度指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仅2012年与地下20cm含水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放牧利用对群落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影响不大,在年内尺度和年际间尺度上重度和中度利用群落的Q_(10)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值的变化范围为1.96~2.50.  相似文献   

20.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甘肃省玛曲县)四个放牧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桕比,中牧处理下的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这表明在研究区域,适度的放牧可以增加士壤有效性碳、氮库;微生物代谢熵(qCO2)在禁牧、轻牧和中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承牧处理下的qCO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说明高频度的放牧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放牧处理下的w(Cmic)/w(Nmic)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存在显著影响,在研究区域内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