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清末湖北孝感屠仁守,是首屈一指的著名御史,开时代风气的教育家.但其事迹却湮没无闻,而现有的评价更多误解.现考其行迹,纠正谬评.  相似文献   
102.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开始创办警政,近代城市政府的雏形--警察机构开始在许多城市建立起来.在各个机构开设之时,警察法规也开始制订.这些法规带有近代世界所普遍追求的"法治化"倾向,即开始体现出尊重民众权利与限制国家权力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城市管理法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3.
1900至1911年间,湖北地方政府因购买军事武器、操练军队、偿还旧债等举借了10笔军政外债。根据外债的具体用途,笔者大体将其分为军事外债、为偿还旧债的新债、其他外债三类。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史料的研究和剖析,运用历史、统计、经济等多学科和多方法,通过着重论述每一笔军政外债举借的具体原因、外债商定的大体经过、数额、利息、折扣、还款期限、担保以及偿还情况等,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其外债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4.
清末民国时期,作为支柱产业的赣南糖业面对“洋糖”的剧烈冲击,经历了兴衰嬗变、调整和重组的过程。通过赣南糖业经济转型的个案说明。在有效制度安排下,赣南农村产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呈现了积极变迁的轨迹,并非“萎缩”、“衰落”所能概括。  相似文献   
105.
朱仙镇衰落原因与复兴途径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仙镇曾因经济繁富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但自甭末以后迅速衰落,其原因除交通因素之外,还有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的商人阶层构成及商业精神等内在因素,朱仙镇的复兴发展途径,应包括建立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商业卫星城,恢复发展传统和历史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6.
20世纪初年,清王朝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实施了以发展农工商业为核心的新的经济政策。尽管新政的经济政策没有挽救清王朝,却为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7.
清末民初(1901~1932)无机物中文命名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1901~1932年中文无机物命名史上的两种命名风格:类属式命名与某化某式命名,及两种命名法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股留学生从政热潮,一向以理工科见长的留美生也纷纷卷入其中。从文化角度看,这一现象的形成,体现了美国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留美生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经历过美国民主思想洗礼和民主政治浸染的留美生为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而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为根本的是,“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以报刊为生产载体的社会大众式的生产模式和以新式学堂为生产空间的学校精英式的生产模式,是清末民初时期文学理论生产的两种基本模式。文学理论两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的初步确立。在现代稿费制度、版权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逐渐走向规范与完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形式获得了合法性身份,步入了专业化生产与正规化运作的轨道,并显示出强势的诠释能力。  相似文献   
110.
近二十几年来,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被肯定,然后逐渐被捧高的过程.与此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愈来愈低落.其实,从新政的历史背景及其本身内容看,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促进及其在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中的作用却难于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是非进行不可的,并注定将推翻帝制.辛亥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同时又实行了政治革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基本事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