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6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71.
通过取芯、分析化验、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对尼日尔三角洲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储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次之;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系,其中水道体系可细分为主水道、砂质天然堤、泥质天然堤、底部滞留沉积;朵叶体系细分为朵叶主体、朵叶侧缘,两者共同由14种岩相类型组成。建立了西非重力流沉积微相的岩相组合模版,提出了重力流复合水道和复合朵叶的沉积模式;明确了储层演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72.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由于陆缘地壳的强烈伸展减薄,形成了多个宽深断陷所构成的盆地群,发育多种类型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大型盆地、广泛分布的多类型烃源岩、高-变地温场的耦合共控,奠定了深水油气资源的物质基础。大型供给水系、构造地貌、相对海平面升降的相互作用,形成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控制了深水区大型储集体的发育和展布,但高热流加速了深水沉积物压实和成岩作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前景广阔,烃源岩、有效储层以及热流3因素的复杂多变,决定了油气勘探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573.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因素,形成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生产井含水变化模式划分方法;并通过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单井全周期含水变化规律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含水变化模式下生产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策略;并进一步论证该方法在其他油田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储层构型复杂,储层特征是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2)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差异明显,生产决策必须有针对性;(3)所建立方法首次将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复杂的储层特征与多样化的单井生产动态规律结合起来,预测结果精度高;(4)研究思路与流程对深水浊积油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74.
【目的】由于南海海洋环境恶劣,海上深水井表层钻井技术挑战大、作业难度高。深水井表层安全高效作业是深水井成功钻探的基础。【方法】为提高海上深水表层钻井作业效率、保证作业安全,基于技术调研、理论分析和作业实践,形成了深水一开导管喷射提速技术、深水二开钻井提速技术及深水浮式平台动力定位技术。【结果】在南海深水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表层导管喷射时效和二开机械钻速逐步提高。【结论】技术研究成果解决了海上深水井表层作业难题,实现了表层优快钻井目的,为海上深水钻井提速增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5.
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双壁钢围堰通常委托专业厂家整体加工成型,浮运至桥位处由大型浮吊整体下放。但浮吊选型受地域条件限制,周边往往没有大型浮吊可用,或者受通航净空限制,浮吊无法到达桥位处。另外,浮运双壁钢围堰通常需要封航,安全风险高,协调作业多,经济投入大。以某长江大桥斜拉桥南主塔深水基础为例,论述了大型双壁钢围堰自加工、下放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576.
航道建设在城镇河道狭窄段,受房屋和堤防限制,难以大规模退堤拓宽。黄池段航道通过采用新型支护,减少征地拆迁,美化环境,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77.
深水高桩基础桥梁地震水动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摘要:针对我国深水桥梁建设中广泛采用大型群桩基础的现实情况,为满足深水桥梁抗震分析和抗震设计的需求,进行了深水高桩基础桥梁地震动水力效应的研究。首先将深水高桩基础的承台理想化为一个浸入水中的截断圆柱体,建立了截断圆柱体的地震动水压等效附加质量与等效附加阻尼矩阵的解析计算方法;其次提出了非圆柱体等效为圆柱体的近似处理方法;第三在频域建立了深水高桩基础桥梁考虑动水力效应的地震振动方程,并完成了有限元程序编制;最后对一座跨海峡大桥进行了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动水力效应对深水高桩基础桥梁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因计算的反应量不同,可能使地震反应增大,也可能使地震反应减小,其影响程度在抗震分析与设计中应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578.
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的红河海底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研究,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巨型海底扇, 该扇体在纵向地震剖面上具有楔状斜交前积构型,横向地震剖面上具丘状双向前积构型. 位于扇体前端的YC35-1-2 井的岩心和测录井资料表明黄流组主要为下部以砂岩为主, 上部为砂泥互层的重力流沉积, 结合黄流期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扇体为一富砂/泥型的海底扇. 其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最厚处超过2000 m, 其下部富砂部分也超过5000 km2. 初步的物源区分析表明其西部的归仁隆起和北部的海南隆起都不可能作为该海底扇的主要物源区, 而通过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的沉积相分析, 认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 故将其命名为红河海底扇, 它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红河沉积体系. 中中新世末东沙运动在莺琼结合部形成陆架坡折, 并在莺歌海盆地造成大幅度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使红河水系直接推进到莺琼结合部, 这是形成黄流组下部大型富砂海底扇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发现为青藏高原隆升和红河断裂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并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579.
采用CFD方法通过求解N-S方程和k-ω湍流模型对深水造流系统进行了时域数值模拟.为了研究深水试验池内垂向剖面流的分布,揭示海洋深水造流系统的流场特性,建立了造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多块结构化网格对计算区域进行离散.廊道与深水池之间生成非匹配的网格,并通过交界面的方式连接.同时对深水试验区域进行实测试验.对比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利用CFD方法模拟造流系统是可行的;试验区域水流均匀,基本不存在横向速度,垂向剖面流满足试验要求,该造流系统性能良好.对整流器、进出水廊道、导流隔墙等周围的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预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深水造流系统的流场特性、有效控制水池内的流速、提高造流系统的效率和有流工况下模型试验的精确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80.
为合理评估多浅段航道设计通过能力及确定航道疏浚量,改进了对传统多浅段航道乘潮方式的计算方法,应用离散事件仿真方法对航道通航条件及影响因素建立航道设计通过能力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国内某航道的实际资料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针对多浅段航道的各浅段分别进行建模和疏浚方案设计的模拟计算,可以在保证航道通过能力的情况下仅对个别浅段进行疏浚,大大降低了航道的疏浚成本;同时,对多种疏浚方案进行比较计算,可以确定较优的疏浚深度,对航道建设规模确定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