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几种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3种除藻剂硫酸铜(CuSO4)、双氧水(H2O2)、二氯苯(基)二甲脲(DCMU)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u2+浓度小于10-4mol/L时,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当浓度达到10-4mol/L时,铜绿微囊藻的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处理96 h后,2者值均趋近于0,说明该浓度的Cu2+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毒性效应。H2O2质量分数为0.002‰时,24 h内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之后抑制作用逐步减弱,铜绿微囊藻的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逐步恢复至起始水平;H2O2浓度为0.004‰时,随时间的延长,微囊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至96 h,OD750值趋近于0,叶绿素含量降至0.15μg/mL,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有效的毒性效应。DCMU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密度OD750值和叶绿素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至48 h,叶绿素含量降为0,说明10μmol/L DCMU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有效的抑制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2.
高锰酸钾氧化嗅味物质β-环柠檬醛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处理常用氧化剂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致嗅物质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进行氧化去除和动力学分析,并研究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的破坏和β-环柠檬醛释出及其降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β-环柠檬醛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溶液pH=7和温度15℃时其速率常数为107.2 mol-1·L·s-1;溶液pH对反应影响不大;当pH=2~9时,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kobs为(0.078±0.016)min-;高锰酸钾的加入造成藻细胞的破裂程度达到90%,使主要存在于胞内的β-环柠檬醛释出并降解;高锰酸钾能将铜绿微囊藻细胞内的β-胡萝卜素氧化成β-环柠檬醛,导致总β-环柠檬醛浓度在氧化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53.
2009-2011年,项目组通过收集历史资料、采集水样、室内检测和鉴定,明确了红枫湖水华形成的藻类种类为蓝藻门、色球藻目、色球藻科、微囊藻属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并结合野外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红枫湖水华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4.
采用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1.6×106cell/ml)的铜绿微囊藻能刺激金鱼藻生长,而高浓度(6.4×106cell/ml)铜绿微囊藻会抑制金鱼藻的生长,使其湿重减轻,叶绿素含量下降。在混合培养体系中,由于金鱼藻的克藻作用,铜绿微囊藻的密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低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使金鱼藻产生应激反应而生物量有所增加,高浓度铜绿微囊藻则抑制金鱼藻的生长,导致金鱼藻种群消退。  相似文献   
55.
怀红燕  张锦平  汤琳 《科技信息》2009,(26):I0295-I0295,I0293
叶绿素a(chla)是水质监测的重要参数之一,其浓度是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标志。本文将MODIS影像波段反射率与叶绿素。浓度同步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遥感监测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得到淀山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分布情况,并提取淀山湖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6.
选取水体富营养化中最为常见、难去除、危害大的铜绿微囊藻为除藻处理对象,研究了以天然高分子淀粉通过丙烯酰胺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改性,制备除藻絮凝剂,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除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淀粉接枝共聚物对含藻水体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并初步分析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对藻细胞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多根高压电极型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的去除.探讨了高压电极材料、气量、峰值电压和脉冲频率对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中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电极材料对铜绿微囊藻光密度的去除不太明显;铜绿微囊藻光密度去除率在处理当天随气量、峰值电压、频率增加而增强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而是在放置培养期间,铜绿微囊藻生长受抑制的程度加强,光密度去除率增加.  相似文献   
58.
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放置于太湖梅梁湾流域的除藻中试装置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到一株溶藻细菌,经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经测定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功能:该菌(105个/mL)对铜绿微囊藻液(4.5×107个/mL)作用第16,32,48h的溶藻率分别为48%、63%和96%;对MC-LR(2.649μg/L)作用第18,36,54和72h藻毒素降解率分别为15%、29%、73%和100%.应用新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对人工介质上的该溶藻芽孢杆菌丰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人工介质上该细菌的丰度约为1%,在7,8,9三个月中呈现递增趋势,其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9.
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除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作用和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作用,从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一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的溶藻菌,将其与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后,以普通Fe2O3作为实验对照,测定其溶藻作用和降解MC-LR作用.以激光粒度仪测定氧化铁纳米颗粒与溶藻菌两者单独和同时存在时的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以获得氧化铁纳米颗粒固定化溶藻菌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太湖水体中分离获得的一株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溶藻和降解MC-LR的作用,作用24 h后的溶藻率和MC-LR降解率分别达到44.3%和20.5%.同时加入氧化铁纳米颗粒后,溶藻率达到53.0%,MC-LR的降解率达到33.0%.激光粒度仪检测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菌混合后的颗粒物的平均直径增加到氧化铁纳米颗粒的12.3倍,同时氧化铁纳米颗粒和细菌单独存在时的粒径分布峰消失.氧化铁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生物固定化材料,可能通过其特有的途径有效地固定化溶藻菌,并增强溶藻菌的溶藻和降解藻毒素作用.  相似文献   
60.
于艳青 《工程与建设》2023,(4):1099-1101+1105
文章从建设内容和规模等方面介绍了蓝藻水华防洪体系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对工程区附近忠庙站1950—2020年的实测水位资料进行了水文分析,从渗流稳定和抗滑稳定两方面进行了堤防稳定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对巢湖堤防稳定几乎无影响;同时分析了对巢湖壅水、行洪能力、堤防安全、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第三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对以上影响均较小,并且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影响。文章针对处理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对工程建设防洪影响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