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论文在"反""、化"的视角中论述了什么是道术,得出了道体之显现、一之化用即是道术的结论;又在无为而无不为的视角中论述了道术的功用,认为道术的功用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其根本是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32.
提起道家,传统都认为道家是反科学的,但孰不知道家反是什么科学。近几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问题炒得滚烫,其争论结构似乎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至少是在sciencd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是没有的。这样一来,说道家反科学就是一句十足的空话。如果从今人所理解科学的宽泛意义来看,中国古代还有科学的话,道家是否又将其作为对立面以反之。本文就此逐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3.
当老子把形上的“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的领域,进而把人分为五个层次:“道”、“德”、“仁”、“义”、“礼”,来阐发他对世俗人性的看法,从最高层次的“道”至最低层次的“礼”的这一过程,无不是道的滑坡过程。  相似文献   
34.
在道家德育视阈中始终彰显着人的主题,洋溢着人本性精神;其间道家德育方法人本性根源于其"重人贵生"、"重生轻物"的自然主义人性论,融汇于诸方法之中,其基本表征是自然无为,从根本上体现了道家思想论域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对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5.
老子是先秦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思想家,他被尊奉为道教始祖,主张"无为"而治,以达成社会稳定的终极目标。"无为"哲学,倡导我们以闲适恬静的心态,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而我们现代人能从其中得到启发,升华思想境界。本文通过着重阐述老子的"无为"思想,指出其中部分人对"无为"的误解,阐明其内核所在,同时将其关照现代社会,分析它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6.
王艮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自然思想基础上的。他既强调“无为”,又主张“有为”,对此理解我们要分清他所讲的不同角度。王艮讲无为,主要是讲自然之道乃无害而善。他认为,遵从自然,并不等于“无为”。恰恰相反,他认为良知体用一原,所以作为社会人来说,必须经世济民。但他又认为,经世的基础是修身,王艮将修身与自然结合起来,主张无意无必与诚意功夫的统一,王艮的这些思想才是其“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37.
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主要含义  相似文献   
38.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撮其要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自然美"、"无为美"、"虚静美"三个方面。而且,这三方面之间还存在着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美学和艺术均影响深远。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39.
孙风强 《科技资讯》2013,(24):226-227
当前民办院校最大的管理误区是重市场而轻视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存在管理权过分集中和无限扩张的弊端,本文通过无为思想现代研究成果的借鉴,论证民办院校管理者收缩管理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管理者的“无为”发动教师的“有为”,从而发挥教师群体活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就要求管理者对外捍卫大学在社会中的独立地位对内向二级学院放权,突破传统的重“管”轻“理”的弊病,塑造现代大学的自由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中国的法治思想文化在古代曾数度小幅变迁。特别在在政治和国家统治领域关于德与法的统治的争论始终是无休无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的确也发挥了各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汉代在德治与法治之间统治者试图探寻一种新的将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这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当属汉初的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