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玛北、玛东和夏盐地区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陆中地区的石西、石南、陆梁油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及风城组;储集条件好,且夏盐地区好于玛东地区;该区主要发育不整合、岩性圈闭,圈-源匹配良好,圈闭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为成藏期;输导层主要为断层、层内渗透层和不整合面;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成藏模式,一是三叠纪“源内-不整合-断控原生油气藏”成藏模式;二是侏罗—白垩纪“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最后认为,陆西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有利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相似文献   
72.
裂谷盆地火山活动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东部裂谷盆地主要生储油层系中常发育有基性浅成侵入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在火成岩发育区常见油气富集 ,并伴有非烃气藏。喷发在生油岩沉积环境中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可以改变有机质富集状况 ;侵入生油层的辉绿岩等可以使局部具有特殊的油气生成能力 ;火山活动放出的二氧化碳等非烃气体可以直接形成气藏。研究发现 ,火成岩发育区的生油岩具有早熟和油气生成量特别大等特点 ;火成岩发育区一般是盆地内构造应力低值区 ,也是圈闭和油气藏集中发育区。此外 ,火成岩及相关油气藏具有储集空间发育、油气充注率高、油气保存条件好等优点。以东营凹陷等火成岩发育区为实例 ,分析并阐明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3.
胡煜昭  任涛 《自然杂志》2019,41(1):44-48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沉积盆地中的很多金属矿床之中及附近发现有油气显示和沥青残斑,甚至油气藏。沉积盆地中的大多数金属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中检测到甲烷和乙烷等有机气体,甚至一些矿床包裹体中还检测出原油。反过来,在很多油田的原油中也发现高含量金属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对沉积盆地金属矿床或者油气藏的研究是孤立进行的。文章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与油气藏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质体进行了空间关系、物质关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认为盆地中上述地质体的形成是对统一地质事件的响应,即在构造应力或者岩石静压力驱动下,成矿流体和油气向沉积盆地的隆起以及其他有利部位运移并成藏成矿。该认识对沉积盆地中金属矿床和油气藏的勘查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茫汉断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宏伟 《甘肃科技》2007,23(3):110-112,132
茫汉为开鲁坳陷区较大的一个断陷盆地,是在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以中生代地层沉积为主的断陷。总体上为两洼夹一隆的构造格局。断陷内油气成藏模式为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上生下储型三种类型。茫汉断陷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油源条件、构造圈闭的形成时期、发育程度及完整性,储、盖层组合特征、油气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75.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结合岩心分析结果确定其现今残余油水界面位于5 057 m左右。结合包裹体岩相学、测温数据及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数据表明,储层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早期(23.53 Ma)充注的重质油由于缺乏有效盖层而散失,且此时地层埋藏较浅,地温低,石英矿物还未进入成岩胶结阶段,因此,无法记录该期油的充注。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圈闭大量形成,康村晚期(10~7 Ma)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聚集其中,该期油充注时间较长,包裹体以蓝绿和蓝色为主。第三期(2.5 Ma)天然气充注强度较大,改造了早期油藏,形成了迪那2凝析气藏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76.
贝尔凹陷301区块断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该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优越,地层发育完整,其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断层封堵性、断层构造背景,特殊的油气运移模式等成为了研究区成藏的主要因素。文中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由地层连通输导、不整合面输导和断层输导控制)及生储盖组合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为研究区建立了完整的成藏模式,从而指导研究区油气勘探并为复杂断块油气藏成藏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77.
对于致密油藏与常规油藏物性界限的判定以往主要基于对典型致密油盆地的大量实测物性统计资料,缺少理论的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为例,从致密油藏、常规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特征出发,通过石油质点受力状态分析、流体渗流特征的物理模拟实验及现今致密和常规油藏油水分布特征,探讨储层致密上限参数。基于浮力和毛管阻力相等时的力学平衡法、真实砂岩石油充注物理模拟实验、现今致密油与常规油藏物性分布特征及高压压汞排驱压力与储层物性关系等4种方法相互印证,确定的储层致密上限参数基本一致,综合得出储层致密上限渗透率约1×10~(-3)μm~2,对应孔隙度上限约12%。  相似文献   
78.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1)捕获时期与宿主矿物的生长时期的关系;(2)捕获时,流体相是否均一;(3)伸长对均一温度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三个应用:(1)评价热成熟史;(2)判别油气运移通道;(3)成藏期次划分。  相似文献   
79.
刘颖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2):14-14,8
断块群发育是东濮凹陷的一大特点。根据成因-综合分类,东濮凹陷的断块群划分为七种类型:褶皱相关型、复式地垒型、复式地堑型、垒堑叠置型、断阶型、叠合断阶型、迁移断阶型。每种类型的断块群成因不同,发育规律也不同。断块群近油源、形成圈闭、有储盖组合才能成藏。  相似文献   
80.
根据气体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进行自由扩散的原理,开展浓度梯度驱动下的天然气扩散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对扩散在低孔渗致密砂岩气成藏中的作用和贡献、低孔渗致密储层天然气成藏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浓度梯度驱动下的天然气扩散运移模拟实验后低孔渗致密砂岩最大含气饱和度与物性总体呈负相关关系,渗透率≤0.1×10-3μm2时最大含气饱和度与孔隙度具有更好的负线性相关性,渗透率0.1×10-3μm2时最大含气饱和度与渗透率具有更好的负线性相关性;当低孔渗致密砂岩的孔隙度小于0.6%、空气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时,扩散可能对低孔渗致密砂岩含气饱和度的增加起主要作用和贡献;扩散是低孔渗致密储层天然气成藏的重要机制之一,是中低丰度低孔渗致密储层大面积含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