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将C5H5CR1R2CH2CH CH2[R1=R2=CH3(1);R1=CH3,R2=C3H7(2);R1=CH3,R2=C4H9(3);R1,R2=(CH2)5(4);R1=CH3,R2=C6H5(5)]与Ru3(CO)12在二甲苯中加热回流,合成了5个新的双核配合物[(η5-C5H4CR1R2CH CHCH3)2Ru2(CO)4][R1=R2=CH3(6);R1=CH3,R2=C3H7(7);R1=CH3,R2=C4H9(8);R1,R2=(CH2)5(9);R1=CH3,R2=C6H5(10)].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中侧链烯丙基部位的双键发生了迁移,并没有与金属配位.对烯烃异构化反应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在麻醉效果相同的条件下,探讨麻醉死亡率更低的戊巴比妥钠使用浓度。方法选用新西兰家兔 (2~3kg),雌雄各半,分为1%戊巴比妥钠组和3%戊巴比妥钠组,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死亡率。结果1%和 3%戊巴比妥钠组麻醉效果无差异,而1%组死亡率更低,与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可将常规使用3%戊巴 比妥钠进行家兔静脉麻醉改为使用1%的戊巴比妥钠,两者麻醉效果相当,而后者死亡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3.
0.3%戊巴比妥钠用于大鼠麻醉的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戊巴比妥钠对大鼠诱导麻醉的适用剂量。方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 0 3%戊巴比妥钠溶液 ,按1mL 10 0g剂量进行腹腔麻醉。结果与结论 麻醉过程平稳 ,呼吸、心率正常 ,持续时间较长 ,苏醒快 ,计算方便 ,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144.
将高活性的负载型Ir/CNT催化剂应用到乙酰丙酸(LA)加氢制备γ-戊内酯(GVL)反应中,对影响LA加氢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使用前后的Ir/CNT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此外通过程序升温脱附(Hz—TPD)实验对Ir/CNT催化剂的高活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使用Ir/CNT催化剂在50℃、2MPa氢压下反应1h后可实现LA的完全转化,GVL选择性大于99%.最后通过升高氢气压力可将含有等量甲酸(FA)和LA的模拟生物质水解液高效转化为GVL.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观察D-异苯环戊胺单次灌胃给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一般性无活动、自主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实验动物灌胃单次给予0.5 g·kg~(-1)、0.8 g·kg~(-1)、1.4 g·kg~(-1)和2.4 g·kg~(-1)剂量的D-苯异环戊胺后,观察给药后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情况;分别给小鼠单次灌胃20 mg·kg~(-1)、90 mg·kg~(-1)和400 mg·kg~(-1)的D-异苯环戊胺后,观察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和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异苯环戊胺小鼠灌胃单次给药在剂量0.5 g.kg~(-1)、0.8 g·kg~(-1)、1.4 g·kg~(-1)和2.4 g·kg~(-1)时呈剂量—效应关系,其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接近0.5 g·kg~(-1),最大耐受量为1.4 g·kg~(-1),最低致死剂量为2.4 g·kg~(-1);各剂量D-异苯环戊胺单次灌胃给药均未见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和自主活动有明显影响.结论:D-异苯环戊胺单次灌胃给药对小鼠最大耐受量为1.4 g·kg~(-1),最低致死剂量为2.4 g·kg~(-1),无严重急性毒性反应,该化合物无严重急性中毒的风险;单次灌胃给药20 mg·kg~(-1)、90 mg·kg~(-1)和400 mg·kg~(-1)的D-异苯环戊胺对小鼠一般行为活动和自主活动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6.
硅基取代环戊二烯基二羰基铁负离子[η^5-RC5H4Fe(CO)2]^-(R=SiMe3,I;Si2Me5,Ⅱ)与铁碘化合物(η^5-C5H5)Fe(CO)2I反应,除得到新的Fe-Fe化合物外,还分离到另两种母体Fe-Fe化合物;桥连化合物(η^5,η^5-C5H4SiM32OSiMe2C5H4)[Fe(CO)2I]2(6)与铁负离子[η^5-C5H5Fe(CO)2]^-(Ⅲ)的反应,仅分离到各  相似文献   
147.
夏巨松 《科学通报》1992,37(17):1576-1576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合成中利用取代环戊二烯的目的在于防止轻稀土歧化.目前,已开发出的取代环戊二烯有CH_3C_5H_5、C_5(CH_3)_5H、(CH_3)_3SiC_5H_5、t-C_4H_9C_5H_5及(CH_3OCH_2CH_2C_5H_5等多种配体.苄基环戊二烯虽早在1936年就已合成,但用它作为配体在金属有机化学中的研究极少,仅报道过它的铁、铀配合物.我们首次利用这个配体合成了其稀土二氯化物.本文报道双(苄基环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的合成与结构.  相似文献   
148.
铁羰基化合物的研究—(η~5-C_5H_5)Fe(CO)_2CH_2Si(OCH_3)_3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戊二烯基二羰基合铁的钠盐Na[η~5-C_5H_5)-Fe(CO)_2]能与氯甲基三甲氧基硅烷[ClCH_2Si(OCH_3)_3]直接反应生成化合物(η~5-C_5H_5)Fe(CO)_2CH_2Si(OCH_3)_3。  相似文献   
149.
介绍了戊脯衍生物的缩环反应可以在吡啶环上不同位置引入一个或多个卤原子,并探讨了此类缩环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0.
以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F28-8为研究对象,菌株的生长情况与产酸能力分析表明,F28-8具有良好的酸适应能力,透射电镜(TEM)观察表明其存在蛋白层结构。应用5mol/L LiCl提取菌株表面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MALDI-TOF-MS分析,发现该菌株表面含有主要组分为分子量83.5kDa的N-乙酰基胞壁酰-L-丙氨酸酰胺酶和分子量51.1kDa的LysM肽聚糖结合域蛋白。进一步的菌株表面性质测试、胶原蛋白黏附实验以及抑菌实验结果显示,表面蛋白的剥离显著降低了菌株F28-8的表面性质(自动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和表面电荷),降幅达到19.0%~56.1%;LiCl 提取的F28-8表面蛋白能显著降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 CICC 2151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ICC 21600)对胶原蛋白的黏附力,降幅分别为74.59%和81.16%;LiCl 提取的F28-8表面蛋白对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31.5%和15.6%。研究结果表明,戊糖片球菌F28-8表面蛋白能改变菌体表面性质,增强其抑制致病菌黏附的能力并表现出一定的抑菌能力,在抗菌剂开发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