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25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寇寅客 《科技信息》2011,(16):217-217,219
农药微胶囊剂(microcapsules MC)是利用微胶囊技术把固体、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囊壁材料中形成的微小囊状制剂[1]。所谓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材料把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2]。其中成膜材料叫壁材,被包覆物叫芯材,微胶囊粒径一般在l~800微米[3]。该技术通过密闭的或半透性的壁膜将目的物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和稳定芯材、  相似文献   
142.
143.
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分别对氢氧化镁阻燃剂进行微胶囊化改性,通过对其FTIR、SEM、TEM、TG DSC、XRD,以及添加至高聚物中后进行复合材料常规力学性能测试和极限氧指数(LOI)的测定,研究微胶囊化改性超细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三聚氰胺树脂和脲醛树脂被成功包覆在氢氧化镁表面,并且改性后氢氧化镁热稳定性良好,粉体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性得到提高,与未改性氢氧化镁相比机械性能有较大提高,其极限氧指数较低密度聚乙烯有很大提升。其中,以反应温度70 ℃、包覆量15%的微胶囊化改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4.
一株猪源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杆菌是目前应用的微生态制剂中最重要的有益菌组成成分之一。本研究从健康猪小肠中分离了1株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较强的乳酸杆菌,命名为乳酸杆菌L5株。进一步地,通过微胶囊化研究,提高了其耐贮存性以及在模拟胃肠液中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5.
采用马铃薯蛋白(PP)、山茶籽油(CO)以及壳聚糖(CS)为主要原料,运用复合凝聚法通过乳化、冷冻干燥等制备出性质稳定的壳聚糖/马铃薯蛋白/山茶籽油微胶囊,通过考察微胶囊制备过程中乳液形成和复凝聚效果获得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壳聚糖/马铃薯蛋白/山茶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如下:匀浆转速为8000 r/min,乳化时间为20 min,山茶籽油/马铃薯蛋白质量比为1:2,壁材的复合凝聚比(PP/CS)为2:1,温度为45℃.通过结构与性质表征发现,马铃薯蛋白基微胶囊壁材成功包裹芯材山茶籽油,在马铃薯蛋白及功能性油脂的高值化利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6.
以润滑剂(亚麻籽油、聚α烯烃或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修复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壳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双芯材微胶囊,将微胶囊填充在环氧树脂中得到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三维白光干涉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和修复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在整体上呈球形,结构完整,两种芯材均成功包覆;当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微胶囊(芯材为亚麻籽油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时,与环氧树脂相比,在摩擦试验测试1 200 s后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了约90%,在磨损试验测试2 h后其磨损体积减小约3个数量级(由1010 μm3减小到107 μm3);被划伤的复合材料经50℃加热1 h后,与加热前相比划痕变窄、变浅。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双功能微胶囊/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摩擦磨损性能相对环氧树脂有所提高,同时具有良好的自修复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7.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玉米多肽微胶囊,分析了壁材浓度、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比例、壁芯比3个因素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基础上,依据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并分析其在体外模拟胃肠液环境中的释放特性.微胶囊最优制备工艺:壁材浓度1.2%,明胶︰CMC为7.59︰1,壁芯比为5.97︰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产品在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环境中表现出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分析舰船的动力系统情况,分析了导致舰艇动力系统熄火的几种可能方式,并讨论了采用微胶囊方式的研制舰艇动力系统熄火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9.
采用界面聚合技术获得了新型信息记录材料光热敏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包裹聚合体系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体系经包裹后曝光瞬间聚合速度与程度迅速增大,氧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单体不饱和双键最终转化率降低;囊芯单体的聚合速度与程度随曝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饱和C=C双键转化率与曝光能量的平方根[Ⅰ]1/2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温度对微胶囊内部自由基聚合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0.
<正>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1 000μm。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与囊内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为球形[1]。微胶囊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不良味道、颜色和气味,控制芯材释放,降低毒性,改变物质的性质或性能,延长挥发性物质储存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