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45篇
教育与普及   1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利用收集到的47号现生大熊猫头骨标本与古代化石标本禄丰祖熊猫,小型大熊猫,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和大熊猫巴氏亚种进行比较,表明大熊猫的体型变化是由小→大→小,并分析了体型变化的原因,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面剖析了大熊猫目前的处境及濒危原因,提出了延缓哀亡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92.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93.
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活动论思想为指导,分析了东天山造山带区域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成因类型,变质岩分带特征和特征矿和的组合的空间分规律,论证了大型断裂构造对区域变作用的同期制约和后期迭加改造作用,阐明了断裂区域变质作用在东天山普遍性以及断裂活动与变质变形,混合容化和花岗岩化作用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东天山变质岩带的板块构造环境和多期变质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
梅山神——过山瑶的狩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山瑶是一个山地民族,在远古时代“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神灵谱系里,梅山神是他们狩猎生活中的信仰主神,也是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狩猎生产的保护神和精神偶像.本文拟通过对瑶人在狩猎过程中围绕着梅山神所演示的一系列繁杂的梅山信仰礼仪与祭祀程式,分析梅山神与森林动物及其瑶族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山黧豆组织培养中的染色体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6.
在对龙门山的构造变形、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同位素地质等专题研究基础上,综合归纳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为多层次、乡阶段、深层破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A型俯冲带模式,也不同于阿尔卑斯碰撞型造山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97.
山西省管涔山林区的苔藓植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报道了采自山西省管涔山林区的苔藓植物18科、33属、46种及1变种,其中5科,14属、30种及1变种是山西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98.
北秦岭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胡能高 《科学通报》1994,39(21):2013-2013
近年来,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部相继发现了多处含柯石英榴辉岩,这些超高压变质岩均产在南秦岭造山带.1993年在陕豫交界的秦岭群中发现了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岩,最近又在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99.
本文依据在烟台-蓬莱-栖霞地区的详细构造与变质研究,分析胶北地区太古代以来的变形与变质演化历史及其意义.继太古代胶东群形成之后的胶东事件,在胶东群中造成了第一期的南北向构造和同构造麻粒岩相高级区域变质.于粉子山群沉积之后、大致17亿年前发生的粉子山事件使胶北地区基底最后固结.这期造山事件在基底中产生了广泛的平缓变形面理、褶皱及同构造角闪岩相区域变质.晚石炭世的蓬莱事件,以北北东一南南西向挤压造成了蓬莱群及基底中普遍的北西西-南东东向褶皱及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蓬莱事件是华北与扬子板块沿胶南带碰撞的结果.胶北地区的后蓬莱事件造成了局部的北北京向膝折和褶皱,并未伴生区域变质.这一变形事件可能是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或侏罗纪燕山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
论北秦岭加里东期造山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由华北地块南缘,以未变质—浅变质沉积岩系为主体的前陆褶断带和北秦岭以中—深变质岩系及强烈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山根带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认为它自成体系,相应的变质、变形、岩浆作用发育。该造山带是早古生代未秦岭古洋盆沿商丹—桐柏一线俯冲、消减,促使秦岭古岛弧系碰撞华北地块,造成弧后边缘海闭合所致,是显生宙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进程中的重大构造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