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54篇
教育与普及   48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18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2.
为了考察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研究了浆料鼓泡塔内异丙醇-水/4A分子筛和叔丁醇-水/分子筛浆料系统内吸附剂微粒对气液传质的过程.考虑液相返混及气液两相间传质,建立了浆料鼓泡塔内气液传质模型,数值求解该模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考察了系统中加入吸附剂微粒后,不同固含率对不同平均粒径下增强因子的影响及粒径对液相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微粒的加入使气液传质得到增强.固含率增加,气液传质增强,当固含率超过4%后,气液传质的增强变得缓慢.微粒的粒径越小,对气液传质增强越大.  相似文献   
193.
针对长江中游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卵石夹沙河床级配分布宽等特点,应用非均匀悬沙、底沙二维数学模型,考虑底沙的不平衡输移及冲淤过程中床沙的级配调整问题,对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如卵石夹沙河床水流的有效挟沙能力、非均匀沙起动概率及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提出了处理方法,利用水文、泥沙及河床变形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后、1998年洪水前后及三峡工程运行后水面线、流速分布及冲淤过程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三峡工程运行初期河床演变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94.
着重讨论非线性电视节目编辑系统在低版本Final Cut Pro编辑软件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套底”技术的模式,实现对广播级高清电视节目进行编辑制作的方法.此方法探索出了在低端设备上编辑制作后跨入高端系统编辑成片的有效途径,确保高清电视节目应有的一切编辑手段和技术质量,从而拓展了“套底”技术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5.
研究了内径383 mm、高径比(H/D)为1~3、多管布气的浅层气液两相鼓泡塔内的压力波动信息的非线性混沌特性.通过差值准相空间构造吸引子法确定重构相空间的时间延迟.探讨了不同高径比、不同轴向位置下表观气速对非线性混沌特性的影响.鼓泡塔不同区域的奇怪吸引子结果表明:对于H/D≤3的气相多管分布的浅层鼓泡塔,沿轴向可区分为下部气泡分裂区、中部分裂与凝并过渡区和上部分裂凝并平衡区.鼓泡塔中存在小尺度的气泡运动、中尺度的气泡涡旋运动和大尺度的涡旋流动,其混沌特征参数具有多值性.高频小尺度的气泡破碎凝并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运动特征,需要3~4个参数加以描述;鼓泡塔上部气泡运动的规则性加强,动力学描述所需参数减少至2~3个;Kolmogorov关联熵在ug=0.15~0.25 m/s内存在极小值, 表观气速可以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96.
2002-09-10-2003-02-26期间6次采样,对厦门高崎3口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生物量变化及水平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是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实验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平均密度基本相同,分别为(59.0±26.1)(个·cm-2)和(51.1±31.8)(个·c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0±6.2)(个·cm-2)和(1.5±1.0)(个·cm-2).整个实验期间2个类群的数量,养殖区表现为养殖前期(大约2个月内)激增,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对照区表现为比养殖前期更长的期间内增长,特别是桡足类,在整个养殖期间近乎呈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9.43±4.18)(μg·cm-2)和(8.17±5.09)(μg·cm-2);桡足类的分别为(11.93±12.36)(μg·cm-2) 和(2.93±2.07)(μg·cm-2).两大类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97.
设计了新型迷宫式鼓泡光催化反应器(LBPR),以30~40目活性碳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TiO2薄膜颗粒光催化剂,对含甲基橙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考察了反应器内折流板数量与出水液面高度等结构参数及液速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折流板为12块,液面高度为4 cm时,在液量0.011 1 m3/h、催化剂4.8 g/L的完全流化的操作条件下反应1.5 h,降解率达到100%.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带出量及其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随液体流量以及折流板数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8.
基于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的多年研究,以该流域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最优势类群四节蜉为指示生物,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基于长期的连续的野外现场实测数据的水生生物栖息地适合度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model,HSM).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文中将河道内环境流量分为3个层次,即河道内最小需水量、最小环境流量和适宜环境流量,并利用水文法和加权可利用面积法(weighted usable area,WUA)分别构建了这3个层次的河道内环境流量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香溪河的最小需水量为Tennant法中描述为差或最小状态的流量(即0.615m^3·s^-1),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系河道景观多样性,应将多年平均流量的42.91%(即2.639m^3·s^-1)作为研究地点的适宜环境流量.综合考虑水文和生物因素,从3个层次确定了河道内环境流量,可以为香溪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较准确地计算河道内最小环境流量提供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9.
厌氧生物处理碳水化合物废水时,投加碱度是一项主要的花费。本试验将ASBR反应器产生的沼气(约50%CO2)通过气体吸收装置使CO2分压降低到10%~20%,以达到减少碱度需求量的目的。试验中以水为吸收剂,采用间歇运行、气体循环的方式,用小试规模的鼓泡塔,研究了不同循环气量、气液比时二氧化碳去除率,证实了间歇式鼓泡塔物理吸收生物气中CO2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0.
焚烧灰渣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垃圾焚烧比例的逐年增加,垃圾焚烧产生的固体残余物(简称灰渣)的妥善处理与合理处置成了环保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而其前提则是对于焚烧灰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焚烧灰渣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工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