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9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0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词作为"艳科"、"小道",起源于宴乐,流行于舞榭歌场,以艳情柔媚的风格作为叙事方式,取代了诗歌的统治地位而成为鼎盛一时的文学主流.这样一种文学形式的流行和兴盛,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对欲望的妥协.在这场语言的集体狂欢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游戏在社会角色规则、性别规则以及语言本身的规则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朵盛极而糜的奇葩,也为今世之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52.
杏花,是花之一种。在百花之中,它虽没有牡丹的富贵,梅花的清高,菊花的幽雅,但也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它有着姣容嬗变的色彩,有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有着生动活泼的姿态。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积淀,它更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寓意。而本文则将从色、香、姿、韵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杏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53.
宋瓷艺术的审美与功用相依附,犹如灵与肉,刃与锋芒的互载。它更是其所存在的那个时代所有今天所能体察到和不能体察到的文明的综合产物。抛弃功能和隐逸时代背景谈宋瓷的审美同样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54.
化学科学中的形象美、感性美是生动的、直观的、显性的;而化学理论、化学概念、化学定理等呈现出的抽象美、概括美、简约美是隐性的,往往被人们忽视.利用隐性课程进行化学审美教育,就是要深化形象美、抽象美--提高显性美对学生的感染力;挖掘理性美、抽象美--发挥隐性美对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在人与自然构成的多种关系中,审美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为无功利性,形象性,和以情感为中心特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进化和生理感官的成熟,为审美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关系也在逐步向前推进。同人与自然的其他关系相比,审美关系具有兼容性、个体独特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6.
古诗歌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表现着违常性的审美特征,即非实用性、非科学性和非确定性的特征。这种语言特征其实就是对语言成规“有组织的破坏”,并由此蕴涵着丰厚的多义性语言信息,能增添话语丰富的信息量,更好地表情达意,产生着很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通过对现代广告语言的审美透视,认为现代广告语言有以下几种审美价值:晓畅易懂、通俗精炼的简洁美:生动形象、真实高雅的情趣美:尊老爱幼、亲近和谐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58.
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塑造自我生命的教育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强化审美的人文内涵,就是在人的生存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得到保障。它有利于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人的“单向度”发展而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从而使人与社会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9.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60.
阐述了室内设计与美术教学的内在联系,从培养设计思维和确立艺术表达两个方面,说明了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能力的基础。提出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是艺术表达的必要前提,惟有创造力的培养才是美术设计教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