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6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自1869年以来,争论己愈百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与小熊猫应独属一类;形态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1986年北京动物园等的专著告其大成;生态、生化和细胞遗传的研究,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以1985年发表的《卧龙的大熊猫》一书在国内外最为系统;饲养繁殖、兽医与预防发表论文190余篇,五十余年先后有41家,曾饲养了240只大熊猫,其中有13处,共繁殖66胎,产仔100只,存活半岁以上的33只,现在国内外还约饲养有10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53.
汶川县隶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公里。是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同时也是羌绣之乡和大熊猫的故乡。  相似文献   
54.
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大熊猫尿液中的肌酐含量.使用非涂层毛细管(21 cm×75μm i.d.),50 mmol·L-1pH2.56的磷酸缓冲液,在16 kV,25℃下,以吡啶做内标物对大熊猫尿样进行检测.肌酐标准曲线的质量浓度范围为5~80 mg·L-1,肌酐浓度与肌酐同吡啶的峰高比值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 6.测定了18只成年大熊猫(N(♀):N(♂)=5:4)的122个尿样,雌、雄大熊猫的尿肌酐质量浓度分别为(842.35±116.48)和(699.92±90.94)mg·L-1.实验表明,毛细管电泳法可以快捷、灵敏地检测尿肌酐的含量.  相似文献   
55.
大熊猫个体识别对研究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非常重要,大熊猫面部检测是基于面部图像的大熊猫个体识别方法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针对现有的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VGGNet-16改进网络结构的多尺度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首先,以VGGNet-16网络结构为基础,通过增加残差结构与BN层,降低卷积层通道数,并采用LeakyRelu激活函数等改进,构建一个新的特征提取主干网络。其次,将一个3尺度的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与SPP结构结合用于目标检测。最后,使用深度分离卷积结构替代常规卷积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在测试集上能够达到99.48%的mAP,检测性能优于YOLOv4。  相似文献   
56.
试验研究了新型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CP)和壳聚糖对大熊猫喜食冷箭竹笋(Bashania fargesii(A.Camus)Keng f.et Wen)在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失重、呼吸强度和抗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等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常规冷藏保鲜条件下,用1.0μL/L的1-MCP熏蒸36h,同时联合1%浓度的壳聚糖涂膜处理能使供试竹笋的品质维持22d左右,比对照组竹笋(贮藏时间为9d左右)的保鲜时间延长了13d左右,延长率达到144.4%以上;同时,该处理能够显著性地缓解采后竹笋重量损失(P0.05),增强抗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对竹笋的呼吸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1-MCP在熏蒸结束当天在供试竹笋中检测不出残留.  相似文献   
57.
人工哺育大熊猫初生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维新 《科学通报》1993,38(17):1597-1597
圈养环境中大熊猫(Ailuropoda mclanoleuca)幼兽的死亡率高达71.3%。人工育活母兽无力哺育的初生兽能大幅度降低圈养大熊猫幼兽的死亡率。对于种群繁衍和物种保护意义重大。十几年来,国内外对未哺过母乳的大熊猫初生兽人工哺育多例,都因病医治无效早期死亡。1991年9月,我们用人工哺育方法使一只大熊猫初生兽存活160天,体重达7050g,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8.
船舷 《自然与人》2014,(1):36-38
日前,山东日照渔民出海捕到一头10吨重的鲸鲨,被全国各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殊不知,这在过去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就是比这大得多的鲨鱼也是经常被捕到的,可见大海的里的鲨鱼已然成为稀罕物。就在中国渔民兴奋地清点出售鲸鲨换回的钞票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兼鲨鱼研究专家迪姆西·特理卡斯表示,地球上的鲨鱼正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它们的总体数量看似远远超过中国的大熊猫,但它们谁先灭绝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发病死亡的大熊猫肝脏、肾脏的器官病理学变化特点,本研究采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9例发病死亡的大熊猫肝脏和肾脏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了系统观察。同时检测观察HBV和HEV抗原在大熊猫肝脏、肾脏组织内的分布定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9只大熊猫的肝脏和肾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变。肝脏主要表现为淤血、水肿,严重的有出血变化。肝细胞普遍变性,散在单个性坏死或多发性局灶性坏死,个别出现大片坏死、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细胞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变化。肾脏主要表现为肾球囊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肾小管内出现蛋白管型,间质程度不同的纤维化和程度不同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发现,9只大熊猫HBV和HEV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但各例肝肾组织内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信号的强弱不尽相同。Mallory三色染色结果显示,9只大熊猫的肝脏和肾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上述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肝脏和肾脏普遍存在炎症病变,而且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性病变。这些病变的发生可能与肝炎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正>10只大熊猫到上海"作客"一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友谊使者。这10只大熊猫由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遴选,5只雄性,5只雌性,均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出生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为了更好地让海内外游客在参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