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系统科学   55篇
丛书文集   124篇
教育与普及   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5篇
综合类   17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S技术是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定量分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评价,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秦皇岛市实现生态环境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汾河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山西省的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2个角度,利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计算汾河流域1995—2020年的6期景观格局指数,并获取25年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汾河流域的草地、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的面积减少了,建设用地与林地的面积增加了;其中耕地、草地及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较大,表现出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转变的特征。(2)研究区景观总体上呈破碎化倾向,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分布异质性减小。(3)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景观形状日趋复杂;林地景观破碎度先增加,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后则相反;草地的景观破碎度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景观破碎度减小,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大幅减小但始终保持在第一的位置,耕地作为汾河流域的基质景观优势地位显著下降。总之,自然环境的演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得汾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增加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构建流域防护林体系,采取节水政策及建立汾河流域生...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用改进的ER方法进行“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对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导致了土地利用混乱、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难以控制、土地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等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有效手段,规范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管理,保障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特点与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阐述了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特点,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利用区域突破地理界限,企业用地比例大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土地利用率趋于饱和,园区外扩速度快,交通用地十分紧张,企业用地结构不平衡等.并就该区土地利用规划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利用SPOT5卫星数据制作正射影像图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扬中市为例,对使用正射影像图辅助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此方法易于掌握,辅助更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江南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江南丘陵区土地利用/履被类型相对比较复杂,传统的基于光谱特征的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精度难以达到实际应用的需求.为了提高分类精度,需要模仿目视解译过程,从遥感信息机理与地学规律的综合分析人手,综合其它辅助信息进行分类.在对绍兴试验区地学背景知识和遥感数据光谱特性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试验区各类典型地物分类的知识,并以规则的形式表示这些知识,集成TM影像亮度值、亮度值关系和DEM、坡度和坡向地理辅助数据对试验区土地利用/履被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综合多种辅助数据进行分类,得到令人满意的分类结果,本次试验的分类精度为86.66%。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涪陵区荒田村属喀斯特地貌区,自然环境条件特殊,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突出.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该区土地整理的生态条件,以及东、西片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特征的差异,并据此提出西片区是土地整理开发的重点,东片区是生态保护的重点的规划方案,同时提出其利用对策及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9.
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恢复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通过对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养分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化学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丘陵生态恢复有重要影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如何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集成在一起 ,研制一套实用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趋势预报和质量综合评价的供政府部门辅助决策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