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6—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渝北区8年的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扩展成因和建设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渝北区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发展水平(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和城镇化等密切相关;渝北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存在着局部浪费、粗放利用的问题以及建设用地无限制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等问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模型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内在机理,提出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两大因素-据此对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建设用地控制模型,提出了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其主要问题是城区用地规模无序膨胀,“拼大饼式”发展,浪费土地资源,结构不合理,用地率低,环境问题较突出等.在此基础上,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要深挖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改造老城区,适当发展新城区,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节省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全面紧缺的形势下,如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子孙后代的幸福.因此,各行各业应尽一切努力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用地规划、管理及其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用地较多的交通建设领域,其用地研究也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为使对该领域的用地研究有一个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进而推动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向新的阶段发展,并作为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学科建设必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我国交通建设用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并指出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陕西省“一线两带”地区2000-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自新《土地管理办法》实施后带内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特征.从整体来看.“一线两带”地区这5年的建设用地开始由粗放型增长向理性增长和内涵型增长过渡,呈现出综合建设用地总量微幅减少、单位建设用地产值提高、单一建设用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交通建设用地明显减少,人均建设用地与GDP呈负相关关系的特征.从地区分布来看,杨凌区的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最活跃,咸阳市渭南市的建设用地变化最不活跃,西安市作为“一线两带”地区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都十分显著.在“一线两带”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必须深刻认识并倡导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可持续的利用,其核心在于优化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和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值.  相似文献   

6.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指导,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完成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快速调查,探索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土地详查的技术流程,建立了西固区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了西固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不同年代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以每年0.34%的速度减少,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以每年0.64%的速度上升,城市市进程加快;盐碱地面积以每年0.05%的速度增加,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由不合理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建设用地预测模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预测城市建设用地是可行的,为满足建要求,应以城市建设用地存量为基础,采用累加方法建立生成数列,1991~2000年重庆市发和地预测模型为Xt+1=115626.4538e^0.094382941t-104572.0538平均每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为1727.88hm^2,预测结果符合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通过对研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黔江区建设用地集约度在不断提高,2007年比1997年提高了80.53%,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贡献率最大的是单位GDP交通用地,贡献率达18.32%;其次是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贡献率为17.66%.研究表明,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在应用中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本文通过把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加生态用地面积,促进生态用地的连片发展及上项目要坚持节能减排的新观念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去,让项目生产的废弃料变成生态用地的肥料,兼顾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共同发展。解决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使项目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最终达到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开创土地整理工作新局面的大好时机.本文分析了当前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整理潜力,提出了应注意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潘涛  杨传俊  罗颖  郭艳  王涛 《江西科学》2008,26(1):80-83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结合重庆市丰都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工作实际,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确定集约利用指标,测算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提出集约用地的保障措施,为更好的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兵  胡林  陈晨  李浩  詹绍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8):7640-7649
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影像分析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淮南矿区2007、2010、2013、2016、2019五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通过对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面积及其占比的统计、动态度、多样性指数、利用程度指数及转移矩阵的计算,对2007~2019年间淮南矿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淮南矿区耕地面积及其占比不断下降,大量耕地被破坏,形成积水沉陷,其次为城镇及工矿用地,并被固体废弃物所侵占;(2)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动态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积水沉陷区>湖泊水库>固体废弃物>工矿用地>林地>裸地>城镇用地>道路>耕地>农村居民地,说明煤矿开采活动对矿区土地利用影响较大;(3)各矿井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冕宁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冕宁县土地利用的对策建议:大力开展土地复垦与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加强土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市为例,客观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成立后,特别是经营性土地出让方式实行招、拍、挂以来对成都市地价和收益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成都市在实施土地储备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解决办法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当前成都市的土地储备制度.  相似文献   

15.
车辆出行的产生和吸引量与交通小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情况可以用一系列的经济、技术指标来描述,但实际工作中有些指标往往不容易得到,因此很难完整地描述土地利用情况,更无法以此来建模和预测.本文介绍了土地利用效用的概念,它可以利用统计数据综合地反映交通小区的土地利佣情况.文中还给出了土地利用效用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现实存在的区域上地利用问题基础上,采用相应评价指标进行了可持续性判定,并通过GIS技术手段实时,高效地为区域决策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判定结果,以实现区域土地的科学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历来是全省最重要的经济区,多少年来,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作者认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行综台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是合理利有士地资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林业土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农林业的主要内容都是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潜力以获得预期的产品与效益,满足社会需要。林业土地利用有其特点,首先是长期性,从获得产品及发挥效益来说,都需要较长时间,利用方式一旦实施后,持续时期很长。其次是多种功能性,除考虑主要受益面外,还要考虑其他受益面,特别是自然保护作用。此外,林业的经营集约度差异很大。为实现永续利用,又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土地利用做出合理安排。因此,在什么样的土地上采用什么利用方式,是林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为了尽量做到合理利用林业土地,充分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对区域地表热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准确和快速地获取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及矿业用地信息,结合迁安市矿业开发过程特点,借助“黄蓝—差值影像法”、叠加分析法和剖面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8年间,迁安市矿业密集区马兰庄镇的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贯穿典型矿业用地的4条温度剖面线的波谷(低温区)均位于绿地和水域,波峰(高温区)均位于矿区采场裸岩、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排土场矿渣和尾矿库内尾砂。2000―2018年马兰庄镇的高温区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25.11%,上升到2008年的39.93%,再下降到2018年的28.71%;矿业用地占比从2000年的25.78%,上升到2008年的38.78%,再下降到2018年的27.94%;矿业用地和高温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矿业用地与高温区空间位置基本重合。研究结果将深化矿业密集区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规律的认识,为制定缓解高温聚集效应策略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