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7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31篇
教育与普及   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宏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高含水开发期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流体性质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而经典数值模拟并没有考虑微观孔喉特征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描述微观孔喉特征的地层孔隙网络模型,并对构成网络的基本连线单元进行改进,使网络模型能更细致地描述油水分布特征和水驱油微观机理。利用逾渗理论计算了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其应用到经典数值模拟计算中,实现了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数值模拟计算的结合。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得到的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更符合地下实际流体分布,其结果可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大庆管输原油含蜡量高、高黏易凝、对包括 EVA在内的多种原油流动改进剂的化学感受性较差的问题 ,进行了 EVA- 1接枝聚合物的研制 ,包括十二烷基马来仲酰胺的制备及其作为接枝组分与 EVA- 1的合成 .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十二胺、马来酸酐及其反应产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十二胺与马来酸酐反应生成了十二烷基马来仲酰胺 .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 EVA- 1及其接枝产物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EVA- 1与十二烷基马来仲酰胺的接枝反应确实存在 ,接枝率可以达到 1 8.8% .对 EVA- 1及其接枝产物对大庆原油的降凝、降黏效果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 ,EVA- 1接枝产物对大庆原油的处理效果好于 EVA- 1 ,从而为新型高效降凝剂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石油掺炼作为石油精馏的一部分,对整个石油精馏具有重要意义。最佳掺炼比可通过实验、软件模拟等方法得到。通过对最佳掺炼比的实验及软件的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石油掺炼的模拟软件操作原理和步骤基本相同,利用各模拟软件掺炼后所给油品物性的可换算性,可用不同软件分别对掺炼和下游工序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 -AES法测定原油中铁、钙元素含量的方法 ,考察了雾化压力、RF功率等对被测元素分析线强度的影响 ,确定了仪器的最佳使用条件。试验表明 ,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和准确度均令人满意 ,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承担的中石化先导试验科研项目“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研究”已成功地在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桩1—20井进行了电潜泵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现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影响油井产油量的情况下,该井地面产水量减少70%。该项研究成果对我国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的高效、环保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陈家庄油田的分层生产状况、水淹过程,得到了各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图、剩余储量丰度图等。同时研究了数值模拟技术在油田水动力学开发调整中的应用,如通过历史拟合确定剩余油富集范围,优化开发调整方案,通过打加密调整井、转注高含水井、分层注水改变液流方向等。该技术的应用达到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8.
耐高温厌氧纤维素菌对吸附原油的剥离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油原油的开采经历了几个阶段 :原油自压开采 ,注水水压开采 ,注剂 (化学、物化 )辅助开采 .随着原油开采的枯竭 ,油井中原油大部分呈与岩石附着状 ,极难采出 ,许多油井采用注入大量水和化学与物化注剂等均不能增加出油 .近来 ,极端耐热纤维素菌在原油开采中的特殊辅助作用引起了微生物学界和石油界的广泛重视[1]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邦 2 ,邦 6及V等 3株菌从温泉等热源地区富集分离 ,均属耐高温厌氧纤维素细菌 .1.1.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为PM培养基[2 ] .剥油实验培养基配方 (g/L) :NaNO3 0 .5 ,MgSO4 ·7…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认识页岩油微观赋存状态及类型,避免实验过程中水钻取样对原油分布的影响,选取吉木萨尔页岩典型含油岩芯,采用全程液氮钻、切、磨制样工序,通过全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成像及背散射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获得微观储层矿物类型和结构、储集空间类型、形貌以及C, O, Si, Al, Ca, K, Na,Mg等元素在微、纳米尺度的分布。依据去除矿物因素后的C元素含量分布,判别原油在微、纳米空间尺度的富集程度。结合矿物岩石组构和储集空间形貌,对微、纳米尺度页岩油原油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类型进行直观的定量表征,并基于C元素含量推测微观含油饱和度的相对变化。针对原油与孔喉的配置关系,进行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原油赋存状态的表征,明确原油赋存类型。总结出研究区4种微观原油赋存类型:白云质溶蚀微米级大孔道中的可动油、砂质粒间微纳米级孔中可动油、砂质粒间孔喉壁吸附的半束缚状态的油膜以及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内束缚油。  相似文献   
10.
用正构烷烃模型分子法确定假组分的基团组成,根据UNIFAC基团贡献法饱和蒸气压模型与活度系数模型,以及修正的活度系数模型,计算了假组分的相平衡常数K,并预测了大庆原油平衡闪蒸气化率。结果表明,用平均沸点确定基团组成,Riazi-Daubert关联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Rau-K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偏差最小,为3.36%;用API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Kik-K模型和Lar-K模型次之,预测偏差低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