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3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0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2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贵州省务川县银杏古森林残存群落考证初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向应海  向碧霞 《贵州科学》1997,15(4):239-244
三十年代初,由美国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明确记载:贵州省务川县龙洞沟、韩家沟一带有野生银杏及森林群落分布。经过1989、1990、1991和1997年的多次考查结果证实;龙色,韩家沟已无森林,但是,在该县的灌水,丰乐,都濡黄都及紧邻县区,确实发现以银杏为主的古森林残存群落多处,在这些零星和分散的残存群落中,银杏种群个体大都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  相似文献   
3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区域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新生代板内裂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穹窿作用→火山作用→裂陷作用→热沉降作用等阶段,盆地形成机制属“主动裂陷”。利用研究区镜煤反射率(R0)实测值的统计分析资料,采用Royden和Keen提出的有岩脉侵入的非均匀伸展地热史模型,重建古热流和古地温,并计算成熟度C值。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的沙三段生油岩已进入生油窗;在凹陷的东部陡坡带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3.
沉积盆地地下古水动力场恢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首先对地下水动力场进行了数学描述,以流体势分布度量不动力场,建立了地层埋藏史与流体压力孕育史恢复的数学模型,以此可作为恢复古水动力的重要依据。;最后提出了模型实现中的一些建议,系统阐述了古水动力场恢复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34.
东秦岭松树沟长英质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东秦岭松树沟长英质高压麻粒岩的原岩性质主体为杂砂岩或长石砂岩,少量为亚碱性的酸性火山岩或岩浆岩并具慢源成因;其古构造环境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35.
梅文鼎是我国清初杰出的民间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努力吸取中国传统数学的精华和西学东传的先进科学知识,把西方数学、天文学与中国传统数学、天文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并有自己的创造.他积60年之精力,著书88种,内容涉及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测量以及对我国传统天文学研究、评述和西方天文学介绍等.家学相传,在他的带动、教诲和影响下,梅氏家族数学人才辈出,其弟文鼐、文,子以燕,孙珏成,成,曾孙、、、钫、、,玄孙冲也都学有专长,有许多历算著作问世.梅氏家族祖孙五代对科学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6.
古洞口大坝是一座在深覆盖层上修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工期严重滞后,1997年坝体渡汛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挽回工期,针对当时现场实际,拟定了两个方案进行研究,确认大坝临时断面挡水渡汛方案合理可行,易于实施,通过严密组织、科学施工,最终实现了工程安全渡汛,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吉林珲春土门子组孢粉样品分析。建立了Quercoidites-Ulmipollen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其与周围地区对比,其地质时代归属新近纪中中新世为宜。孢粉组合中喜温成分占多数,亚热带成分如Caryapollen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也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比较温暖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在我国第三纪植物群区系中属于东部落叶阔叶林植物区。  相似文献   
38.
西藏阿里地区夏康坚雪山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冈底斯构造带夏康坚地垒断块山的组成及基本构造特征.根据该地垒两侧冰碛阶地的发育特征及ESR测年结果,可推断该地垒的主要形成期是中更新世.夏康坚地垒断块山的成因是在白垩纪早期的古隆起基础上,东西向断层的右行剪切走滑和隆升活动的联合作用下而形成.  相似文献   
39.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战利  肖晖  刘丽  张盛  秦勇  韦重韬 《科学通报》2005,50(Z1):87-87
根据沁水盆地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结合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其它古地温温标等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沁水盆地在古生代-中生代中期,沁水盆地地温梯度较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在盆地中部可达5.56℃/100 m,在盆地南北两端地温梯度可达8.00℃/100 m以上,表明沁水盆地存在异常地温场,发生过一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110~140 Ma之间,主峰值在120~140Ma之间.构造热事件发生受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增强及岩浆侵入的控制.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热演化程度主要受中生代晚期异常地温场控制.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记录了26.2~11.5 Ma前的一次快速抬升冷却事件,盆地抬升冷却具有南、北部抬升冷却早,中部抬升冷却晚的特点.石炭-二叠纪地层在50 Ma以前处于完全退火带,古地温大于125℃,50 Ma以来尤其是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才大规模快速抬升冷却,石炭-二叠纪地层抬升退出了退火带(70~125℃),处于低温环境.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的生烃高峰期,生烃高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以来发生大规模抬升冷却,地层温度降低,石炭-二叠系煤层生烃过程停止.  相似文献   
40.
奏鸣曲式的成熟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奏鸣曲式为主线,介绍了流行于十七世纪后半叶至十八世纪前半叶的古二部曲式、成熟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18世纪中叶形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完备的三个部分的成熟初期奏鸣曲式形式,并详细分析了这一曲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在不同作曲家手中从简单到成熟的发展状况,清楚地勾勒出了奏鸣曲式在成熟之前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