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7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危害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项目分析湖南省中部地区酸雨酸度、成分、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于酸雨对混凝土的腐蚀机理,通过模拟酸雨腐蚀的实验方法,研究酸雨对湖南省中部地区混凝土耐久性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试验研究表明:酸雨对混凝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混凝土在酸雨的影响下主要发生一般的酸类腐蚀、硫酸盐腐蚀、软水腐蚀和混凝土的碳化作用等,使得混凝土表面生成薄膜,出现损伤,力学性能劣化和中性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经过试验得出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明显降低。为了减轻和避免工程实际中由于酸雨的危害产生的不良影响,防治混凝土受酸雨侵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2.
通过模拟试验添加乙二胺二琥珀酸([S,S]-EDDS)后,研究在酸雨淋溶下紫色土中Cd,Hg的溶出风险.研究发现,施加EDDS后土壤中Cd的溶出量显著提高.相同EDDS用量下,单次施加(T1)对土壤Cd浓度为2mg/kg的Cd的溶出量略高于多次施加(T2),分别为1.294mg/kg和1.212mg/kg,溶出率为64.7%和60.6%.施加EDDS后,淋溶初期Cd浓度对环境有较高风险,20d后,随EDDS降解,Cd的溶出量迅速下降.未施加EDDS(T3)条件下,Cd的单次溶出量维持在0.001~0.006mg/kg较低水平.在土壤Hg浓度为2mg/kg情况下,3种处理使土壤中Hg累积溶出量分别为36.242,30.507和16.121μg/kg,溶出率不足2%.酸雨淋溶下,添加EDDS能促进Cd、Hg向易迁移的形态转化,使得Cd及Hg更易随淋溶液释放出来,增大了对下层土壤甚至地下水的环境风险.等量EDDS在不同添加方式不会对土壤中残留Cd,Hg形态造成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3.
古生物学家和生物地层学家经长期研究认为,显生宙以来的地球生物演化进程中曾在2.5亿年前,亦即,在对应于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的年代附近,发生过全球性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煤山剖面是目前唯一被确定的全球P/T标准层型界线与点的剖面,俗称“金钉子”。因此,关于该剖面的事件界线层的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对理解P/T转折期发生的灾变事件和环境变化具有全局性的科学价值。沿着曾间接提出的:P/T转折期可能的全球酸雨事件的传统思路和全球海洋酸性化事件的新思路,实验证实:煤山剖面P/T界线粘土层的潮湿白粘土呈强酸性,校正酸度值达到pH0.80~1.32。这一发现向寻找:P/T转折期全球海洋酸性化的直接证据迈进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4.
姜磊 《江西科学》2021,39(3):490-494
利用江西省2016—2020年酸雨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江西省近5 a酸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近5a酸雨污染程度逐年减轻,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整体浓度逐年下降.各酸雨等级之间层次清晰,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呈现出随酸雨等级由弱至强逐级递减的特征,且各等级酸雨出现次数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江西省酸雨频率属于酸雨频发级别,且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酸雨频率地域分布清晰,呈现出南北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特征.江西省未出现特重酸雨区,酸雨区时间分布特征明显,除2016年外,按季分布特征为第1、第2、第4季度属轻酸雨区,第3季度为较轻酸雨区;按月分布特征5—9月为较轻酸雨区,其余月份为轻酸雨区.从设区市层面来看,仅2016年在南昌和鹰潭两地出现了特重酸雨区.空气中的酸性气体SO2和NO2的总浓度呈逐年递减的特征,特别是SO2浓度较2016年下降幅度达48%,是影响江西省酸雨污染逐年减轻的主要因素,2020年ρ(SO2)持续下降,ρ(NO2)出现逆势增长,意味着江西省酸雨类型也可能发展为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高频度模拟酸雨胁迫条件下菲白竹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竹类植物对高频度酸雨胁迫的光合响应特性及其机制,以园林观赏竹种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i)为材料,通过模拟不同强度酸雨(pH=2.0、3.0、4.0)高频度处理,研究其对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胁迫处理组均导致菲白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酸度越强,降幅越大。酸雨胁迫导致光合速率日变化从对照的“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呈现明显的“午休”现象。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表明酸雨胁迫抑制光合速率主要由非气孔限制所致。不同强度的酸雨胁迫均使菲白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Q)显著增加。经过1个多月的恢复期,pH 4.0处理组各荧光参数恢复趋势明显; 而pH 2.0处理组则无法恢复,表明菲白竹对pH 4.0的酸雨胁迫处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中,qNPQ的增强可能是菲白竹防御酸胁迫下光破坏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6.
以缙云山上的3种森林林被黄壤为供试土壤,通过模拟pH 2.0、pH 3.0、pH 4.0、pH 5.0的酸雨对上述土壤的动态淋溶试验,研究酸雨对林地土壤汞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阔叶林地汞的溶出总量在酸雨pH 3.0、4.0时最低,但各pH的酸雨对阔叶林地汞的溶出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针叶林地和竹林地汞的溶出总量随pH降低而升高,在pH 2.0的酸雨作用下,与pH 3.0、4.0、5.0的酸雨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强酸雨的作用下,针叶林和竹林土壤的汞更易迁出土壤而污染水体.因此应加强森林土壤的管理,禁止取材,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抑制汞的水迁移.  相似文献   
37.
结合攀枝花市2006~2011年降水监测资料,本文对攀枝花市降水酸度变化及离子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酸度及酸雨频率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与2006年比较,降水酸度整体略有下降趋势,酸雨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攀枝花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是SO24-,主要的阳离子是Ca2+和NH4+;降水中SO24-/NO3-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降水酸度与可吸入颗粒物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  相似文献   
38.
主要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母质发育土壤中铜解吸规律.试验采用具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4种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加入外源铜培育污染土样,以不同pH酸雨为解吸液对污染土样进行解吸.结果表明:随着酸雨的加入,已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量增加;在酸雨pH相同时,酸雨对Cu的解吸量与污染土样中Cu含量呈正变关系;在已污染土壤中Cu含量相同时,Cu的解吸量随着酸雨pH的下降而增加.比较不同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在pH=3.0、4.0、5.6时,已污染土壤中Cu的解吸量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沟沟堆积母质、湖相沉积物母质、河相沉积物母质,海相沉积物母质.在pH=2.0时,河相沉积物母质、海相沉积物母质Cu的解吸量增加迅速.  相似文献   
39.
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海宝山区和徐汇区内两个采样点采集不同季节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用酸性提取液测定其强酸度,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用气溶胶无机离子模型计算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真实酸度.结果表明,市区大气细颗粒物存在明显的酸性,且酸性与颗粒物中矿物质的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细颗粒物在大气颗粒物总量中比例的增加可能是近年来上海酸雨频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不同pH条件下的模拟酸雨对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叶片膜损伤、抗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Chl)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H的酸雨胁迫下,山茶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pH为3.0的酸雨处理下山茶叶片SOD活性最大,pH为4.0处理下叶片的CAT和POD活性最大;Chl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气孔限制值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山茶花对酸雨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以作为酸雨灾害严重地区园林绿化及植被构建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