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拉萨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比例法对分离自西藏拉萨地区肺结核患者的198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4种抗结核药物(RFP、INH、SM、LVX)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98株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菌株有125株,总耐药率为63.1%(125/198),总耐多药率为29.8%(59/198),初治耐药率为55.1%(64/116),复治耐药率为75.4%(40/53),初治耐多药率为20.7%(24/116),复治耐多药率为56.7%(30/53)。对RFP、INH、SM、LVX的耐药率分别为36.3%(72/198)、41.9%(83/198)、41.4%(82/198)和7.0%(14/198)。结论:西藏拉萨地区临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临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以防控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42.
胸墨结核是常见的胸壁疾病,我院自1970年~1998年共行手术治疗514例。1临床资料514例中男性324例,女性190例;年龄8岁~67岁;其中30岁以下336例,30岁~40岁119例,40岁以上59例;表现为胸壁皮肤不红有硬性或波动感肿块386例,表现为红肿波动及脓肿破演者75例,有窦道形成17例,即往有结核病史者84例;术前X线胸片见有肋骨破坏者防例,术前X线陶片未见肋骨破坏而术中发现肋骨受侵犯者34例,外穿性脓肿及哑铃形脓肿开胸处理28例,术后局部复发16例,手术切口迁延愈合34例,其中延长愈合时间最长者达6个月,胸室结核术后复发转诊入院者8例…  相似文献   
43.
结核分枝杆菌HSP65-IL-2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HSP65-IL-2融合基因疫苗,并对其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用EcoRV和Hindm双酶切合HSP65-IL-2融合基因的pPaO-hsp65-IL-2载体,回收目的基因片断HSP65-IL-2,并将其亚克隆入同样双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重组质粒酶切鉴定正确后以脂质体瞬时转染COS-7细胞,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酶切后可获得约2067bp的融合基因HSP65-IL-2片段,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重组质粒转染的COS-7细胞,可在细胞胞浆中看到特异性的绿色荧光。成功地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HSP65-IL-2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且该重组载体可在体外真核细胞中获得特异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44.
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 10融合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获得esat6-cfp 10重组蛋白,为研究其在结核病诊断和预防中的作用奠定一定基础。以结核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cfp10基因,将其插入到pGEM-7ZF( )克隆载体后与esat6基因连接,构建含有esat6和cfp10融合基因的克隆载体esat6-cfp 10。酶切消化esat6-cfp 10重组质粒,将esat6-cfp 10基因亚克隆到pPROEX^TM HTb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出分子量约28kD的esat6-cfp 10融合蛋白,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得到了高纯度的esat6-cfp 10融合蛋白。Western blot证明表达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5.
利用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DE22,构建能够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休眠相关抗原Rv2031c-Rv2626c融合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 M.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MTB H37Rv基因组DNA中扩增MTB休眠相关抗原Rv2031c和Rv2626c基因片段并克隆入pMD18-T载体,序列测定正确后分别亚克隆入大肠埃希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DE22,将重组载体pDE22-Rv2031c-Rv2626c电穿孔导入M.s,42℃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MTB休眠相关抗原Rv2031c和Rv2626c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435bp和480bp,基因测序与Gene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载体pDE22-Rv2031c-Rv2626c电穿导入M.s后能够特异性表达目的蛋白,大小约为35kDa,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抗Rv2031c和抗Rv2626c的单克隆抗体均能够与目的蛋白发生特异性的反应,大小相一致。成功构建表达MTB休眠相关抗原Rv2031c-Rv2626c融合蛋白的重组M.s,并命名为Rv2031c-Rv2626c-rM.s,为其用于结核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合群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前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结核病致死率高,主要原因是其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极强的毒力且可以抵御多种外界环境胁迫因子。本文主要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对理化胁迫的耐受性,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为深入研究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发新型的抗结核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DCs能够摄取外来物质,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并将其呈递给效应性淋巴细胞,激发宿主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因此,树突状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的相互作用在感染初期机体发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研究树突状细胞和结核分枝杆菌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从根本上了解细菌-宿主作用机理,为阐明结核分枝杆菌逃避免疫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结核抗体定量试验 (TBAb)和腺苷酸脱氨酶活性试验 (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斑点免疫金渗滤实验 (DIGFA)测结核抗体 ,化学比色法测ADA的含量 ,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TBAb阳性率 71.9% ,ADA阳性率 5 9.6 % ,两种方法任一阳性率为 89.5 %。结论 :TBAb和ADA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9.
制备抗结核分枝杆菌Hsp16.3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将含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pProEXHTb-Hsp16.3,通过E.coli DH5α诱导表达,获得含有6譎is的Hsp16.3蛋白,采用Ni-NTA纯化试剂盒进行目的蛋白的纯化,并用透析方法进行蛋白复性。将复性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将获得的Hsp16.3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利用间接ELISA法和Western blot方法进行效价、相对亲和力及特异性的测定。获得了三株Hsp16.3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3H6F9、1D5E1和4H8G6,其效价分别为1:1?07、1:1?06和1:1?06,相对亲和力分别为0.0001 mg/mL、0.001 mg/mL和0.001 mg/mL,并且无交叉反应性。所获得的结核分枝杆菌Hsp16.3的单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为进一步研究Hsp16.3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分枝杆菌SP 3在不同NaCl含量、培养基和微量元素中降解菲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分枝杆菌SP 3在NaCl质量分数为1%时对菲的降解率达到最大,为87.41%;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改良LB液体培养基和改良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对菲的降解率都达到了80%以上,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e2+、Zn2+浓度分别在100 μmol/L和5 μmol/L,Mg2+在100 μmol/L时,可以提高菌株对菲的降解能力,而Cu2+随着浓度的增加,能够抑制菌株对菲的降解。研究结果有助于该菌应用于多环芳烃降解的生物技术中,以提高菌株对菲等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