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科学大观园》2009,(1):29-29
由于气候变暖,我国长江流域近年频频出现铁树开花现象。苏铁是极为古老的裸子植物。对于研究动埴物进化、古地质和古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距今250万年前。在第四纪冰川的严寒袭击下,野生苏铁绝大部分灭绝了。全世界现存苏铁类植物仅3科11属约280种.星散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仅在广西、云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有少量分布,仅存1科1属24种,全部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相似文献   
22.
有孔虫是有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平均约1毫米大小,隶属于原生动物界粒网虫门有孔虫纲,壳上有一个或多个开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自寒武纪至今已有5亿多年的历史,已知化石种类有4万余种,分布于五大洋不同海洋环境的现代种类有6千余种。研究现今海洋中的有孔虫种类及数量、分布,总结其与所处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推测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等,因此有孔虫成为古今海洋环境的优越指示生物,广泛应用于诸多科研领域,被誉为"大海里的小巨人"。  相似文献   
23.
安徽当涂新桥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第四纪孢粉丰富。可分成为五个孢粉带: 带一,松—冷杉—云杉—栎孢粉带,为较湿冷气候—晚更新世末期; 带二,松—栎—水龙骨科孢粉带,湿暖、湿润气候—前北方期—北方期; 带三,松—铁杉—枫香孢粉带,为热、湿气候—大西洋期; 带四,分为两个亚孢粉带:(1)松—栎—环纹藻孢粉亚带;(2)松—栎—蒿—藜孢粉亚带,为稍温湿—温干气候—亚北方期; 带五,松—栎—禾本科孢粉带,反映温暖,湿润气候—亚大西洋期。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4个新近纪红黏土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和化石动物群时间序列进行区域对比。结果黄土高原新近纪红黏土沉积以来发生了5次大的气候事件,气候事件的分界线在粒度、磁化率年龄曲线上特征明显,反映的气候特点与化石动物群演替性质完全一致。结论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古气候演化过程的气候事件均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的发展相联系。时间上,南北气候演化事件基本同步;空间上,北部较南部地区变化剧烈。5次气候事件从下到上表现为半湿润、半干旱、湿润、干旱与湿润交替、干旱的气候演化特征;相应动物群生态类型表现为草原-疏林草原、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与森林交替到草原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25.
石笋铀同位素组成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况润元  汪永进  张向华  程海 《科学通报》2002,47(13):1022-1026
通过测定南京葫芦洞两支石笋41个样品的铀、钍同位素组成,发现距今 75~18 ka期间洞穴石笋238U和δ234U0的变化与33°N夏季太阳辐射曲线、石笋δ18O曲线具良好的对比关系.洞穴上覆土壤带有机质丰度变化是控制石笋238U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解释了石笋238U变化曲线与δ18O,同纬度太阳辐射曲线之间相位一致的原因,但水-土-岩之间238U迁移富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238U与气候曲线在振幅上不完全一致;δ234U0指示了洞穴上覆土壤剖面成壤作用强度变化,较敏感地反映了本区下蜀黄土成壤作用与风成堆积过程.因此,洞穴石笋铀浓度及其同位素比率可作为新的洞穴气候环境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6.
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40余米厚的堆积层自下而上共分17层,新近测量的年代推前了近20万年,对堆支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资料进行聚类统计和因子分析,结合风化系数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古气候代用指标,重新定量地描绘它所记录的古气候波动旋回,根据第2层TIMS测年为41万年BP,第14层上部是磁性地层测量的B/A界线,可以将该洞穴堆积层1-4层对比于深海岩芯δ^18O气候曲线的11-19段或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S4-S7,并且古气候旋回内的次级波动也可进行一定程序的对比。  相似文献   
27.
陇西黄土高原新石器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黄土-古土壤磁化率记录、^14C测年以及孢粉组合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着重古气候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全新世气候存在五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古土壤发育阶段和五个相对干燥寒冷的粉尘堆积阶段。同时结合考古资料,探讨了环境变化与人类文化的产生、迁移、发展之间的可靠联系,指出古气候的变化是文化类型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小黑土剖面是黔中高原岩溶化盆地剖面,深390cm,未达基岩.采样71块,获孢粉17769粒,有71个科属,以本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花粉,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附近山地有松林及云杉林一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凉一温暧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孔深390cm处为24500±1800a.B.P.;深310cm处为21260a.B.P.,属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9.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6):561-562
具有年、季旋回界面因而能够自我记年,同时能对气候或环境变化信息按年记录的自然材料称为“自然时钟”.洞穴石笋是继树轮、珊瑚、纹泥和冰芯之后较晚发现的一种自然时钟.石笋微生长层的韵律变化反映了短尺度高频率的气候振动.石笋发光强度变化是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记录.从滴水中带来的地表土壤有机物质是导致微层发光的主要原因.1960年Broecker等人[1]用14C方法确定在温带气候区一些快速生长纹层为年轮之后,1993年AndyBaker等人采用热电离质谱铀系定年方法首次证实英国一个石笋的发光微生长层为年生长层后[2],世界上陆续报…  相似文献   
30.
An angiosperm compression flora is found in Palaeogene from Lanzhou Basin and the cuticular analysis of Populus davidiana Dode in the flora is carefully made. Furthermore, the fossil cuticl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pidermal structures of extant Populus leaves growing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e. moist, semimoist, and semiarid to arid climatic regions.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mature leaves of P. davidiana show leaf size from big to small, leaf cuticles from thick to thin and anticlinal walls of epidermal cells from faintness to clarity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tudes of the plant distributions, the climatic variation from moist to ari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from more to less an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from high to low. The fossil P. davidiana differs from the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Shandan in semiarid to arid climatic regions but closely resembles the Wushan leaves in a semi-moist climatic area in a lot of features. In a word, the new research may reflect that the flora lives in a semi-moist climatic environment. The present discovery of compression of Paleogene Populus davidia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ing vegetation type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primal uplifting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