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102.
陕西关中黄土地层中第一层古土壤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陕西省武功尚家坡和蓝田段家坡两个黄土剖面中的第一层古土壤不同发生层段的孢粉分析,发现古土壤粘化层为孢粉稀少带,淋溶层为孢粉相对丰富带。枫杨(Pterocarya)、山毛榉(Fagus)、石松(Lycopodium)以及大量环纹藻(Concentric-ystes)等孢子和花粉在淋溶层中的存在,证明关中地区第一层古土壤形成时期(距今约10~11万年)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4~16℃,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  相似文献   
103.
从哺乳动物群的变化分析蓝田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蓝田地区第四纪古哺乳动物群的结构变化入手,分析了该区古气候的变化趋势。进而从动物地理、动物生态等方面对其结论进行了验证,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4.
第四纪以来,天目山是否存在过冰川,笔者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室内孢粉分析。门口剖面红色亚粘土砾石层以Quercus—Castanea—Rhus一legumino-sae为主的孢粉组合,为温暖的阔叶落叶林带。“之江层”的紫红色一黄灰色砂砾层岩则为Pinus—Quercus—Juglans—leguminofae为主的孢粉组合,反映温暖的针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5.
兰州盆地古近系杨属叶化石及古气候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兰州盆地古近系发现一被子植物压型化石群, 对其中的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做了细致的角质层分析. 同时, 比较了不同生境下(湿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气候区)现生山杨的表皮构造. 实验表明, 随着植物分布区纬度逐渐增高, 气候从湿润到干旱、年降水量从大到小, 年均温度从高到低的变化, 成熟的山杨叶片明显表现出外形由大到小逐渐减缩、角质层由很薄到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从模糊到清晰的特点. 化石山杨与处于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区的山丹标本相差较远, 而与温带半湿润区的武山标本最接近. 新的研究反映当时植物可能生长于半湿润的气候环境. 当前古近系杨属叶化石角质层的分析, 对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初期对周缘植被类型和古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西安神禾塬全新世黄土磁化率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西安神禾塬鱼包头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结果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得出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结论全新世以来,西安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周期性、不稳定性和趋势性。  相似文献   
107.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8.
铁锰结壳样品中Sr含量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深部海水δ 18 O曲线具有相似变化趋势.尤其是1Ma以来,两者皆以约100ka的周期变化,与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周期相符合.表明至少晚第四纪以来,铁锰结壳中Sr含量随时间演化曲线可以示踪古气候变化.影响铁锰结壳中Sr含量变化的几种因素:由间冰期向冰期转化,海平面下降引起近海区域的碳酸盐溶解、海水量减少导致海洋中Sr的含量升高、海洋表层生物生产率增加使表层海水中Sr随生物尸体向深部海水迁移、海洋中碳酸盐补偿深度变深导致深海碳酸盐沉积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冰期沉积的铁锰结壳Sr含量相对较高,间冰期沉积的铁锰结壳Sr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9.
The area along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margins of the Tengger Desert, NW China,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summer monsoon variations, was selected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rround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Paleolithic foragers and Neolithic farmer/pastoral-ists. Short cores were obtained from four lake basins in the southwestern Tengger using a hand-driven piston coringdevice. Proxies from these cores were supplemented by ra-diocarbon ages obtained from lake sediment cores, shoreline features and spring mound deposits. Together these records provide evidence of millennial-scale climate change eventsfrom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transition to the present.Lake/wetland events, representing periods of more intensive summer monsoon, occur in the records at-12.7-11.6,-10.1, -9.3, -8.0, -5.4, -1.5, and -0.8 ka BP. They do suggest that century- to miliennial-seale climatic cycl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olocene in the southeastern Tengger Desert although the chronology must be considered extremely tentative.  相似文献   
110.
比较全面地回顾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有关东海海平面变化、长江入海历史、长江河口海岸演变、陆架上的古河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关于末次盛冰期时长江入海状况现存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即应加强对因气候、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河道变形作用以及长江与古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研究 ,特别是应加强对陆架泥质沉积物的研究 ,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