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用圆弧线代替渐开线,在AutoCAD环境下,可用Autolisp语言编程在计算机上实现直齿锥齿轮参数化三维建模.使用该研究成果,只需加载Autolisp程序,输入模数、齿数、齿轮分度圆锥角等参数,便可以自动生成直齿圆锥齿轮的三维模型.该方法用较简单、易记的几个常用参数即可构造出圆锥齿轮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2.
从湿式双离合器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径向嵌套式湿式双离合器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车辆起步时的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某一款轿车实测参数比较结果基本符合,由此证明径向嵌套式湿式双离合器的设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EDA技术融入电子技术课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DA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引发了高等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相应改革。文章介绍了EDA技术的特点和常用工具软件,并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将EDA技术真正融合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以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黄迎辉 《科技资讯》2010,(13):207-207
本文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运用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研究金刚石包埋深度分别为20%、40%、50%、60%、80%的钎料对单层钎焊金刚石工具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Ag-Cu-Ti合金钎焊金刚石过程中形成的残余应力进行数值模拟,采用线性和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值位于金刚石和钎料界面结合处的最底部,应力从金刚石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金刚石受拉应力,钎料和工具基体受压应力。当金刚石的包埋深度介于20%与40%之间时,钎焊残余应力最小。  相似文献   
6.
陈章宝  王艳春 《科技资讯》2012,(22):185-185
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电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仿真软件Multisim对基本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加强学生对器件和电路的深度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质化分析,为模拟电路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数控系统数控车床刀具补偿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控车床的编程和操作中,车刀和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非常重要,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刀具的形状、位置及车刀圆角半径等等。不同的数控系统在实现刀具补偿功能时又有着不同的编程和操作方式。本文分析了切削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刀补原理针对不同的数控系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是地球之肺,资源是地球之肾.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废弃混凝土大量产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试验是理论的基础,是验证理论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配合比试验的研究,进行了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抗压强度也在增加,验证了再生混凝土是可以取代的天然粗骨料.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混凝土再生是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回收利用势在必行,开拓了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循环利用的视野,实现了资源保护和再生混凝土共同发展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罗少轩  王艳春 《科技资讯》2011,(20):190-191
介绍了EDA软件Multisim和Protel的特点及其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电子拔河游戏装置在课程设计中的成功应用,表明此两款EDA软件在数字电子课程设计中有具有设计方便、仿真效果直观等优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详细介绍了此实例的电路设计、Multisim仿真、Protel电路原理图及PCB板图等设计流程,也可作为实用电路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数字电路实验教学的特点,引入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IO,建立了虚拟电路实验平台.本文详述了Multisim10在电路实验教学中具体应用的八路抢答器的设计实例并且完成了Protel DXP2004制版.实践表明,用Multisim10可实现各种电路的设计,可快速、准确地对电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提升了电路实验设计质量,节省了实验仪器设备,使实验内容更加完备,同时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