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6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喀斯特(Karst)环境的特点是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长期以来人们过于注重从改造自然的角度来重建喀斯特生态,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喀斯特石漠化即是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的退化,其重要原因是喀斯特山区由于地形上的天然屏障和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自我封闭性双重作用,形成地理空间上的“社会孤岛“效应,导致山区环境耗散结构和生态功能退化.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环境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的层次结构和演化过程,指出当前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社会人文系统的封闭性,提出了疏导对外交流网络,引入外界负熵流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重建的人文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创新活跃和产业集聚地区,涌现出一类新体制新机制运作的新型科研机构,这类新型科研机构重视源头性技术创新,通过先进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和产业发展,成为各地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广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广东省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来看,广东省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再创新状况发生了诸多变化:技术引进额不断增加、技术引进来源有所增加、引进方式有所改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化运作、国际合作更为紧密等.但我们通过调研和分析可知,广东省当前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仍存在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预测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异性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针对地球化学异常阀值选择较难的实际情况,应用奇异性分析法进行地球化学奇异值制图。为了解庞西垌地区浅部与深部矿化类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S-A广义自相似法分解复合异常,并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圈定微量元素Ag,Au,Cu,Pb和Zn等组合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奇异性分析法不仅强调数据在统计上的特征,而且重视数据在空间域的特征,通过奇异值估计来确定异常,从地球化学数据集的多种类群的角度来识别和圈定异常;该方法避免了采用同一浓度阀值用于不同地球化学数据区域且该法直接处理原始数据,相对传统方法而言保留了原始数据特征;采用S-A法提取出的异常与研究区已知矿点吻合程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塘蓬幅内,位于研究区石角幅区域已知矿床(点)较少,异常较弱;而通过S-A法分解出来的异常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隐伏矿床,可通过野外工作进一步查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已得到了现实验证。如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已处于主导地位,科技成果转化则成为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键结合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流沿岸环境对粤北大宝山矿废水锰污染的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粤北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床的开发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采选产生的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堆积的淋滤酸水,携带大量重金属离子排入下游河道,严重危害矿区及其酸水流域的生态环境。从尾砂、水体、河底沉积物、土壤以及食用蔬菜等方面探讨整个环境系统对Mn的环境响应。结果表明,河流水中高含量Mn直接源于尾砂,并受水体pH的显著影响;在高pH时,河底沉积物能够大量聚集水体中的Mn,并稳定存在。在水体pH值降低时,Mn会被再次从河底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形成河流二次污染;土壤中Mn含量和土壤pH值有良好正相关关系;在蔬菜中Mn含量与根系土中Mn总量关系不明显,这与植物对Mn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银额盆地是兴蒙褶皱带西段一个盆地群,是和二连盆地是中蒙边境地区的两个构造、沉积层序相似的以白垩系为主要沉积盖层的裂谷盆地。对二者的基本成藏条件从烃源岩、运移和油气聚积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对比表明,银额盆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的丰度、类型,油气运移通道,以及储层物性等条件比二连盆地普遍要差,但也有一些凹陷和地区与二连盆地有相近的成藏条件。借鉴二连盆地的勘探经验,认为坳陷背景上的大而深的凹陷是银额盆地首选勘探地区,要将寻找构造-岩性等复合型油气藏作为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8.
热水沉积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以华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华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泥盆纪及早二叠世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热水活动-沉积事件,形成热水沉积产物硅质岩。这类硅质岩建造具有地球化学多样性特点,它受热水性质的控制,同时还受沉积环境、与正常沉积的混合及构造条件等的影响因。热水沉积硅质岩具有良好的地球化学遗传性。  相似文献   
19.
二叠纪末期地球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火(亦称野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子,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第四纪以前的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报道。剖析了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521 ka黑碳和燃烧源多环芳烃的沉积记录,恢复了生物灭绝前后的大火历史。研究显示,生物灭绝前的163 ka内大火频繁,在生物灭绝时则发生了最大规模的大火事件;生物灭绝线以上早三叠世地层中未发现燃烧的记录,出现了大火事件间断(时间持续约358 ka)。对比全球多个剖面,这种大火间断事件可能不是局部现象,而是全球性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陆地植被为大火燃烧的原料,伴随着陆地植被的大规模消失和大气氧含量的快速下降,大火燃烧事件也将消失。因此,煤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的大火间断能用来指示生物的大规模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2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贵州3个喀斯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喀斯特人居环境研究现状以及人居环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构建宜居指数,对喀斯特农村的村落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构建并训练得到合理的神经网络,评价结果显示,居住环境最好和较好的村落以红枫区最多,鸭池和花江区的村落大部分处于中下水平,且花江区的部分村落评价结果最差.说明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与区域综合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仍然是喀斯特地区人居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