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21.
在目前的高压电气试验中,串联谐振的运用可以减少对电源容量的要求,并且还可有效的保护试验品的安全,因此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其在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中的实际运用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22.
低k介质对CMOS芯片动态功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MOS电路动态功耗模型,对采用不同介电常数绝缘介质的CMOS集成电路进行模拟,研究了不同特征尺寸集成电路中低介电常数绝缘介质薄膜对电路动态功耗的影响.发现集成电路特征尺寸越小,电路功耗-延迟积与金属互连长度的线性关系越好.并且随绝缘介质介电常数降低,电路动态功耗的两个部分:状态翻转功耗与直通短路功耗,都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在ULSI中采用低介电常数绝缘介质是降低电路功耗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3.
1986年1月20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扩大)会议纪要中指出“关于名词审定的公布形式,委员会重申,以中文带头,并附以相应的英文(或拉丁文)……”。气象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986年3月24日北片(北京)会议,4月5日南片(南京)会议〕纪要中也指出“中文打头,配以相应的英文或拉丁文”。这与过去出版的英中科学词汇(例如英中气象学词汇)有所不同,后者是以英文打头,配以中文的。这种不同是目的不同所致,根据这些不同,我们可以对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加以探讨。英中自然科学词汇,编写目的在于从英文来查阅相应的中文名词,以便在英译中时确定合适的中文译法。所以一个英文词可以列出几个相应的中文词。具体译法要根据英文词的内容、词义及该英文的上下文来决定。因此,必然需要英文打头,配以中文。例如“Polarization”的相应中文为“极化”与“偏振”。但在谈到电磁波时,不能译为“极化”,只能译为“偏振”。而在谈到物质因磁感应而分正负两极时,只能称为“极化”,不能译为“偏振”。我国科学名词,大多来自外国词的翻译,所以有人一见到中文科学名词,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外文原词,虽然有些名词来自外文的意译,但也有不少中文科学名词来自外文的字面或词面翻译。这是因为按字面或词面来翻译,最为省事,而且有些文字翻译者,不一定是所译这门学科的专家,有时所译的是一些新引入的科学名词,一下子难以从原文中体会到其确切的含义,不得不按外文的字面或词面翻译。虽然如此,大多数用这种办法翻译出来的中文名词还是确当的。但是也还有一些外文名词由于用这个办法翻译,译成的中文名词不能符合原文的真正涵义,很不确切。但由于长期而广泛使用,就难以改正过来。例如云雾物理学中,常用“Concentration”一词,一般译为“浓度”,其实还应当看具体情况。当讨论溶液性云雨滴成分时,译为“浓度”是可以的。但如谈到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凝结核、气溶胶质粒或雨滴个数时,虽然英文也叫“Concentration”,中文应当译为“数密度”,而不应译为“浓度”,以免和溶液水滴成分浓度的概念相混淆。另外,“科学名词”和“习惯术语”是有区别的。“科学名词”是根据词义来厘定的,它应当是“名词符合实际含义”。而“习惯术语”有的固然就是“科学名词”,但有的却是某一些科技工作者为了使用方便,习惯对某一概念所作的通用称谓,它可能是科学名词的简称,这种简称有的简得合理,有的却简得很不科学。也可能仅是对原始概念中某一、二个特征的形象化夸张之词或类比之词。所造成的术语只能片面地表达原概念,它们不属于“科学名词”,只能称为“习惯叫法”,如果对这些习惯叫法采用“望词探义”的办法探索其原义,只能造成认识的混乱。我们应当对它们进行修改,使之成为科学名词。外文书籍杂志中常有应用不确当的术语的。例如“Aerosol”,原义是“气溶胶”,表示既包含气体,也包含其中悬浮质粒的一种整体物。但为了方便计,英文中又将“Aerosol”表示这个整体物中的悬浮质粒,即将气溶胶中的悬浮质粒也称为“Aerosol”。这种为方便而采取的一词两义,是不恰当的。把一个东西的“整体”和“部分”都用同一名词表示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因为它必然会使人误解。可以认为:作为“气溶胶”意义的“Aerosol”属于“科学名词”,而作为“气溶胶微粒”意义的“Aerosol”属于不确切的术语。将“Aerosol particle”简称为“Aerosol”是应当反对的,正如把“气溶胶微粒”简称为“气溶胶”是荒谬的。可是英美科学文献上竟不合逻辑地广泛采用这种错误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词汇中列为:Aerosol 气溶胶,气溶胶粒子这是不妥的。应当改为如下的列法Aerosol 气溶胶Aerosol,(particles),气溶胶粒子较好。后一种列法,等于是否认“Aerosol”可译为气溶胶粒子,而是肯定“气溶胶粒子”的英文原文应是“Aerosol particles”。另有一种名词不能表达词的本义,这种情况是科技发展所造成的。一般说来,最初确定一个科学名词时,总是“名符其义”的。因而是确切的。但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实际意义突破了名词的表面意义。起初仅是略有突破,故名词还基本上尚能表达意义。其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实际意义突破名词的表面意义较多,名词已不能很确切地表达实际意义。最后突破点过多,原名词不仅不能确切表达内涵的实际意义,而且如按原名词的表面意义来追索实际意义,会大大误解含义。可见“词”与“义”两者,“义”是主动方面,“名”只是为表达“义”而确定的。由于意义在不断随时代而发展,名词也就有“生、老、病、死”或“一分为二”。当涵义因发展而不能由原名词来表达时,原名词就成为废词,或者原名词重行规定其使用范围。其不能为原名词所表达的部分含义,另订新词。例如“Green house effect”译为“温室效应”,其义为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尽量允许通过而到达地面,而阻滞地面及低层大气的长波辐射逸向太空的大气保温效应。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效应与农业上的温室玻璃保护室内植物、保持室内温度不致下降的作用是一样的。因而认为用“温室效应”来类比大气保温效应是十分恰当的。这样就把大气的这种保温效应,称之为“温室效应”。但在1909年,胡特(R.W.Wood)做了一个实验。他建了两个相似的小室,一个盖了玻璃,另一个盖了岩盐晶片(roek salt)。岩盐对长波及短波辐射都是透明的,因此盖岩盐晶片的小室应不存在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仅存在于盖玻璃的小室,预期盖岩盐晶片的小室内,温度应低于盖玻璃的小室。但测量结果,这两个小室内达到了几乎相等的高温。这说明温室效应并不是主要由于玻璃能令短波通过而将长波吸收之故,而主要是由于玻璃或岩盐晶片阻止室内暖气上升,不使热量移出室外,又阻止室外较冷空气进入降低室内温度所致。根据研究,玻璃阻止室内冷暖空气交流造成的保温效应比它允许短波辐射进入而阻止长波辐射逸出的保温效应大到四到五倍。但大气的保温效应却的确是由于大气能使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大量长波辐射逸出大气所致。这样一来,用温室效应来类比大气保温效应,变成为不伦不类。如果再将大气的保温效应称为“温室效应”,就成为“名”不符“义”。在这种情况下,R.G. Fleagle和J.A.Businger在《A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physics》(1963)中建议将大气的允许短波通过并阻止长波逸出的保温效应改称为“Atmospheric effeet(大气效应)”。J.M.Wallace和P.V.Hobbs在《Atmospheric Science,An Introductory Survey》(1977)中也同意这个新名词。但这个新名词并不确切。因为“大气效应”这个名词太含糊了。例如我们在大气中观测星体,由于星光的散射,使我们看到的星,似乎较大,这也是大气的效应。此外,“蒙气差”也是大气效应使然。所以为区别大气的光的效应,我认为应称之为“Atmospheric heat preserving effect,而在英中气象学词汇中写为:Atmospheric(heat preserving)effect大气保温效应较好。括号表示英文原文中没有,但是应补上为好。另一方面,“温室效应”(Green howe effect)这一名词是否废用了呢?也不废用。由于薄膜温床、土壤增温剂的发展,它们的增温效应或保温效应的确与玻璃温室的效应可以类比。因此“温室效应”的内涵意义已与气象名词史中的历史上“温室效应”的意义不同了,它仅表示由于安装了透明或半透明膜状或片状物,使室内外空气及热量难以交换而导致的室内保温效应。这是旧名词有了新涵义,使旧名词得到了新生。但旧涵义却给予了新名词“大气保温效应”了。由于一个新名词的出现到通行,有一个推广过程。具有旧涵义的“温室效应”一词,在气象、气候学界久已通用。而且在相邻学科中也在采用。很多人还不知道上述胡特的实验,因此目前仍有不少文献在把大气保温效应称为“温室效应”。我们有责任在英中气象学词汇中将其纠正,并在中文科学名词审定中,名实相符地确定“温室效应”和“大气保温效应”这两个名词,并明确其间的区别。综上所述,英中科学词汇是以英文词为主来考虑中文译名的。所以必需以英文打头,配以中文。中文译名必须按英文名词的实际含义来译,而不是字面或词面的翻译。又因为一个英文名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词义。因此一个英文科学名词应当可以配有几个不同的中文名词。但是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是审定中国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标准当然应当是中文科学名词是否与其实际含义相符。而不是是否与英文字面或词面意义相符,这是因为用中文科学名词的是中国人。他在写中文科学论文时,并没有必要先考虑所用名词相当于英文什么词。他要使所写的论文能为人看懂,所需要的是他所用的科学名词能否表达名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则其论文就能为人看懂,否则就不能被人看懂,从而先去写论文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也要求“名符其义”。使学生接受科学知识较为顺利。如果审定名词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中文名词是否与英文字面或词面的意义相符。那么由于英文字面或词面意义不一定都是和实际含义相符。结果所确定的中文科学名词,就往往做不到“名符其义”,这样的审定是失败的。在确定中文科学名词时,虽然不必考虑外文,但确定名词后,仍应考虑与中文科学名词相应的外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科学须要国际交流。但是这时是“中文打头,附以外文”。所以应是根据中文科学名词来翻译外文,即中译外的问题。并不是从中文科学名词来追索外文的原词问题。而且在“附以外文”或“中译外”时,也不应只按中文科学名词的字面或词面意义来译,而是按中文科学名词的实际涵义来译。当然如中文科学名词在审定时已能“词符其义”,则按中文科学名词的字面或词面意义来译,亦是可以的。这就是为什么审定中文科学名词后所列的表应是“中文打头、附以外文”的意义。当然,中文也有科学名词和科技习惯用语之区别。在我们进行中文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中,对于合乎名词内涵实际意义的习惯用语,也应当作为科学名词加以肯定,但对那些不能表达真正涵义的习惯用语性名词,却是应当摒弃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将它们译为外文。例如“飞机拉烟”这一习惯用语是指飞机凝结尾迹。但可能被人误解为飞机被高炮击中而边飞边冒烟燃烧的现象。既有“飞机凝结尾迹”较确当的名词,就没有必要再用“飞机拉烟”这种不确切的习惯用语。尽管“飞机拉烟”还在有些飞行员中使用,但在科学名词审定中,应否定这个名词以防止不确切习语的扩散。方法就是不将这个词列入科学名词之列。这是有利于科学名词的纯洁化与规范化的。什么叫“名符其义”呢?一个名词只能用少数几个字。但却要表达其实际内涵意义。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对于较为复杂的意义,要想简单明了地表达在名词中,有不少困难。只有含义较为单纯的,确定名词才较为容易。如“雨量器”、“云系”等。较为复杂的,则名词中点出其最主要特征即可。如“寒潮”(“寒”是指其冷暖特性、“潮”是指其来势特点)。再复杂些的如“雷达”〔它是英译中造出的名词,原文是“Radar”,而“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探测与测距)”的缩写〕它能很好表达其内容意义。表达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定律有许多种表述方法。并曾为许多人发现过这种关系。为强调白贝罗(Buys Ballot)的功绩及其表达方法,所确定的“白贝罗定律”这一名词也是确切的。在确定中文科学名词时,应对名词的含义重行加以明确,以达到“名符其义”。例如“湍流”一词,从字义来看,按《说文》,湍:“疾濑也”。查《辞海》,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可见“湍流”原义是水流过沙石而产生紊乱的流动,属于“动力乱流”。另一方面,外文乱流叫“Turbulence”,“湍”音“Tuan”,其始音相近,因此将“湍流”作为“动力乱流”的名词,有其优点。但不应推广其意义为包括一切乱流。因为将“湍流”包括“热力乱流”显然没有根据。“湍”字明确地仅有动力乱流之义而无热力乱流之义。也有人将乱流称为“紊流”(“紊”表示丝线之乱),用它表示各种乱流当然可以。但正象用“湍流”表示“动力乱流”一样,这名词太古气盎然,不够直截了当。其实,既通俗、又直截了当、不会引起人们误解的名词“乱流”已为不少人采用了。而且在“乱流”前面加上“动力”或“热力”两字而变为“动力乱流”或“热力乱流”,就能表达两种产生原因不同的乱流,既方便、也含义明确、又妥贴,因此用“乱流”这一现成名词是很理想的。它符合“望词知义”、“词符其义”的原则。当然,用“湍流”两字似乎“典雅”一些。但“典雅”和“妥贴”两种属性如互不相容的话,从确定科学名词的原则来说,我宁可要“妥贴”,因为“妥贴”意味着“词符其义”,至于“湍”音“Tuan”与英文的“Turbulence”的始音相近的优点,早已因为“湍”字太“典雅”而常被人误念为“Chuan(喘)”所抵消掉了。因此从“词符其义”的原则来许定,我认为用“乱流”、“动力乱流”、“热力乱流”等一套名词较好。当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气象书籍将乱流称为“湍流”,但是也有一些书仍用“乱流”。当前是气象学名词审定之时,审定的目的就应当是判定名词的优劣,并以“词符其义”为标准的。将“乱流”定为规范化气象学名词,并无多大困难,只要在审定表中写为:乱流(曾称湍流) Turbulence 即可。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中文的科学名词以中文打头,配以英文,而英文是根据中文词翻译的,并不是追索中文科学名词的英文原词,因而会发生下列一些现象,即:先由英中科学词汇中由英文名词查出相应的中文名词,然后再在中文科学名词审定表中,利用此中文名词查出相应的英文名词。这最后的英文科学名词与最初在英中科学词汇中的英文科学名词,可能出入很大,这不是矛盾了吗?我认为这不是矛盾,而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并没有必要追求这种相同。但是由于英中科学词汇中的中文名词,我们要求的是按原英文名词的实际意义译出的,即使是按英文名词的字面或词面译出。但极大多数是“词符其义”的。而中文科学名词审定表中的中文名词,绝大多数与英中科学词汇中的中文名词是相同的。审定表中的英文名词,又是按“词符其义”的标准译出的。因此可以保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按上面办法所得的最后的英文科学名词与原始在英中科学词汇中的英文名词是相同的。仅有在少数情况下,这两种英文名词并不相同。相同是合理的,不相同也是合理的。因为这种不相同,或许正可说明中文科学名词审定表中的中文科学名词,由于通过“词符其义”的甄别,更科学、更确切,而且由此所译出的英文名词,也更明确、更具体、更易使读者明了其内涵的意义。结论是: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应是“词符其义”,气象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也应当是如此的。  相似文献   
224.
为了研究综采工作面旋转风幕隔尘机理及其隔尘效率,对旋转风幕隔尘下的综采工作面风流流场、粉尘浓度分布及其隔尘效率开展了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旋转风幕隔尘时,采煤机司机处的粉尘来源被有效控制,空气幕的隔尘效率得到提升,旋转风幕隔尘与普通空气幕隔尘相比,司机侧的全尘隔尘效率由81.8%提高至84. 2%,呼吸性粉尘隔尘效率提高6.5%.  相似文献   
22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发育多套地层超覆在石炭系上,易形成丰富的岩性油藏。由于上覆地层与石炭系的岩性物性差异巨大,储层的反射淹没在强振幅中,很难利用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有效刻画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针对此问题,首先阐述了该地区岩性油藏弱反射形成机理、地震资料分辨率;然后开展了拓频、反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等多种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包含岩性油藏的弱反射信号看成整体,而不是分离出来,从而优选出能够反映信号微弱变化的标准偏差属性进行岩性油藏储层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标准偏差属性预测的储层结果与现有钻井资料吻合很好,为该地区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也为认识此类岩性油藏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6.
在审定科学名词时,必须深入理解名词的实际内涵意义。下面举一些例子:1.天气导变与人工影响天气我在50年代初已注意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1958年我写《人工影响云雾》一文,曾为吉林首次人工造雨抗旱前为吉林省气象局所参考。1960年后教授过云雾降水及人工降水课程近二十年,参加过这方面的实践,进行过这方面的科研,写过这方面的论文和讲义,也翻译过这方面的书藉和论文。因而知道“人工影响天气”这一称谓的由来,深感这一称谓是历史选择的产物,有其通俗而为群众在较长时期所接受的特点。但随着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并对这一称谓的文字结构的注意,认为它并不反映这门学科的主要特征,而且构词累赘,有待改进。所以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采用“天气导变”和“天气导变学”的名词,发表了《“天气导变学”发展的讨论》一文,从人工影响天气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学科特点出发,阐明了为什么要用“导变”这个名词的理由。1990年9月,又发表了《天气导变研究方向刍议》提出了这门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气象学词典》中,也已将“气象导变学”列为词目。“气象导变学”的涵义,比“天气导变学”更广一些。它包括“气候导变”的内容。为什么“人工影响天气”的称呼要改为“天气导变”呢?至少有下面三个理由:① 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和研究,事实上是“导变天气”的作业和研究。但“人工影响天气”中“影响”两字,意义含糊,看不出其中包含“导变”这个关键性学科特点,因此不及“天气导变”一词为贴切。② 名词中标明了“导变”这个学科性特点,有利于人们根据这门学科特点,实事求是地发展此学科。③ “人工影响天气”一词,从构词法看,是句子而不是学术名词,字数又多,使用不便。下面对这三个理由,分别作一些阐述。(1)为什么说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实际具有着“导变天气”的意义呢?这是因为云体始终是在自然天气过程中发展着的。人工播云只是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干预以前,干预当时,及干预以后,自然过程仍在作用,并未停止。因此干预的结果,是自然过程与人为影响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一般说来,人为干预的能量,远小于自然过程的能量。因此人为干预自然过程,只能采用“诱导”与“引导”的办法,促使自然过程接受人为导变,并使天气按人们期望的方向转变。这当然只能是一种“以小导大”、“以弱导强”的促发机制,属于“智取”措施。不能硬来,只能借用“自然”本身的能量为我所用。一个铁路扳道工,只要对铁道道叉轻轻一扳,一列几十节满载客货的火车,虽然重量和能量都远大于扳道工,却能乖乖地按扳道工的期望,从一对轨道转向另一对轨道行驶,天气导变也是这样。例如云中一个降雹过程是由一系列前后相接的成雹环节组成的。我们只要人为干扰它的某一个成雹环节点,就打乱了云中成雹过程,使此后“自然”不再向成雹、降雹的方向发展,从而完成了人工防雹抑雹的目的。可见“以小导大,以弱导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质就在于这种“导变”机制的实施。这种机制的认识是人类对人工影响天气学科的认识有所深化后才获得的。“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中应包含这种“导变”概念,但却未表达出来。从历史发展看,“人工影响天气”这一称呼也有一系列发展过程。最初人们称它为“人工控制天气”,也有称它为“天气工程学”的。但是以后人们认识到“控制”两字,口气虽大,但事实上难以做到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而且人工干预天气也不象造一幢房子、制一架机器那样,只要照正确的图纸来建制,总能把房子和机器做成功。因此把它和“工程学”类比,并不洽当。所以这些叫法,随着对这门学科的性质认识的发展,就渐渐让位而改称为“人工影响天气”了。既然如此,现在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性质认识又深入了一步,超出了对天气干预的含糊不清的“影响”概念,深刻体会到它的“导变”特征。当然也有权利请“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让位,而改称更合适的“天气导变”这个“词符其义”的名词。(2)为什么说用了“天气导变”这个名词,就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在名词上点明了“导变”概念,科学家们在发展这门学科时,就能时时记住从“导变”的角度做“文章”,使其发展不致脱离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知道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包含“自然过程”和“人工干预”两个方面。因而从“导变”的角度看,至少存在“因势利导”和“诱导得法”两个方面。这两者都包含“导”字。但前者重点放在自然过程的“势”,后者重点放在“人为干预”的“法”。只有知道天气变化的“形势”和“趋势”(即自然过程的实况和规律),才能进行“利导”;只有掌握人工干预的各种方法,并“诱导得法”,才能使自然过程被诱导而进入人们期望的轨道上去。因此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学科,必须既熟悉客观天气变化的各个环节,又必须研究导变的各个环节,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从“利导”的角度观测天气变化的环节、形势及趋势,也要从“利导”的角度研究导变天气的思路、方法、设备、布局。这样,客观与主观紧密结合,就会使天气导变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较快的进展。天气导变既然是一种“由小导大,由弱导强”的措施,就必须要研究在自然变化过程中在何时、那一自然部位,以多大强度的人工干预能量、用什么工具和手段进行导变。还应对干预自然过程时及干预后,过程受导变影响的细节,进行严密监视和强化研究。“以小导大、以弱导强”并不是说干预自然的导变能量,可以“无限小”或“无限弱”,研究各不同天气对象的各导变时机及部位能起最佳效益的临界导变能量,也是天气导变的目的之一。既然是“导变”,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这就使导变效果检验,从统计其或然率方面考虑,同时也有利于总结导变的作业的经验教训,以便提高导变理论和作业效果。(3)为什么说“人工影响天气”这个称呼,并不能算名词,而“天气导变”却可算是名词呢?“人工影响天气”这六个字:“人工”为主语、“影响”为动词、“天气”为宾语。“主、动、宾”齐全,不是句子是什么?一门学科应当有它的名词,句子是不能代替名词的。因此,用“天气导变学”或“天气导变”来弥补这个缺陷是十分需要的。它与“人工影响天气”这句子的涵义相比,由于用了“导变”两字,不言而喻是指“人工”来导变,所以可节约“人工”两个字。而且“导变”两字不仅可包含“影响”,而且具有比“影响”更深的确切含义,使“干预”的思路更具体、更明确,减少了字数,反使词面意义更符合事物内涵实际意义,何乐不为!有人说“天气导变”不就是“导变天气”?而“导变天气”与“影响天气”的句法构造不是一样吗?它们不都是省去主语的句子吗?其实“天气导变”与“导变天气”大不一样。后者固然是省去主语的句子,前者则不是句子而是名词。试举例以明之。“闩门”和“刷牙”都是省去主语的句子。但“门闩”和“牙刷”却都是名词。“天气导变”之所以属于名词,道理也是如此。另外,通过这种名词构词法,我们可以类比地发展具有这一名词构造的同一学科的一些术语。例如“天气导变学”、“气候导变学”、“气象导变学”、“无意识天气导变”、“天气导变”、“云导变”、“雾导变”、“降水导变”、“雹云导变”、“闪电导变”、“台风导变”等等。但它们的英文配词,除了学科名“导变学”改配“Guidology”外,其它则约定俗成,把“导变”两字作为“Modification”一词的中文对应词。以免改变过多,难以适应。为此,特例举下列与“气象导变”有关的中英名词:气象导变学 meteorological guidology气候导变学 climate guidology天气导变学 weather guidology气象导变 meteorological modification气候导变 climate modification天气导变 weather modification无意识天气导变 inadvertent weather modification云导变 cloud modification雾导变 fog modification降水导变 precipitation modification雹云导变 hailcloud modification闪电导变 lightning modification台风导变 typhoon modification2.实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与气象边缘学科“实用气象学”和“应用气象学”都是各种具体气象学的类名。这就是说,它们各包含许多具体的气象学分科。随着气象科学以及边缘科学及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气象服务对象愈来愈广。“实用气象学”、“应用气象学”、“气象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等称呼,在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但在使用中,经常混淆,把它们区别开来很有必要。下面我们试加区别:(1)实用气象学(practical meteorology)大气科学中有“理论”与“实用”两方面的学科。这里“实用气象学”仅指气象学本身的技术性学科,如气象探测、气象资料整理分析、天气预报、天气导变、雷达探测、卫星探测、火箭对高层大气探测等等。但应用于外学科中的有关气象方面的技术方法,一般不属于本类。(2)应用气象学(applied meteorology)指应用于外学科或外学科需应用的气象学。例如林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军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工业气象学、工程气象学、医疗气象学、宇航气象学、污染气象学、商业气象学、畜牧气象学等等。它们是分别指将气象学应用于林业、农业、军事、航空、工业、工程、医疗、宇航、污染防治、商业、畜牧等领域。应用气象学是其统名。将气象学应用于各外学科时,必须结合应用它的学科,成为这门学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气象学的发展,虽然与气象科学的发展有关,但与应用它的学科的发展对其要求的增进,关系更大。这不仅是气象服务于所结合学科的问题,而是所结合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服务”有“你服务于我”的“你、我”之分。而“本身需要”就不是“你、我”问题,却是自己的切身问题,自己非解决不可。从事“应用气象”的人,已与所结合的学科融为一体,因而能与应用它的学科心心相印,能密切体会其对气象的迫切需要,能及时结合需要提出最能满足需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至于不属于应用它的学科的气象工作人员,由于需要学习后才能服务,其服务的及时性、尖端性、密切性就比属于应用它的学科中的气象工作人员,稍差一些,其服务很难深入结合应用它的学科的新的尖端需要。例如研究新设计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飞机所存在的气象问题,研究车舱内有合适小气候的坦克设计,研究稻麦生产中稻麦粒中包含的各种氨基酸形成的气象气候条件,研究飞入具有特殊成分的行星大气中飞行器会遭遇的气象问题等,分别是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宇航气象学等各应用气象学的应有内容,这些就决不是游离于应用它的学科的气象工作者所能及时地紧密结合其需要而提供的。这就是说要进行这类应用气象学工作,气象工作者必须融入应用它的学科研究部门,成为该学科的专家或由该学科的专家兼任,其所需的气象工作,才能胜任。否则,仅能提供一些较一般性气象服务。但是实用气象学的气象工作者则不同,他们所从事的就是气象科学本身的工作,仅将其所得结果供给本学科或其它部门使用,这又是“应用气象学”与“实用气象学”的区别之一。(3)气象边缘学科(interdisciplinery sciences of meteorology)指别的科学与气象科学间的交叉学科。这里并不是气象应用于别的学科、也不是别的学科应用于气象,而是交叉中的新生学科。例如:生物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地质气象学、昆虫气象学等。它们是分别介乎“生物学与气象学”、“海洋学与气象学”、“地质学与气象学”、“昆虫学与气象学”等之间的交叉学科。试比较“林业气象学”与“森林气象学”,前者是“应用气象学”,即将气象学应用于林业,后者则是“森林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属边缘学科而不属“应用气象学”范畴。因此“林业气象学”与“森林气象学”的内容应有所区别,不容混淆。例如“森林工业”与“气象学”的关系,应是“林业气象学”的内容,而非“森林气象学”的内容。(4)与气象科学有关的综合性学科(synthetical sciences about meteorology)这是指包罗气象在内的综合性学科。例如地理学、环境科学、灾害学等。从学科性质来看,大气是属于地球的气体包围圈,历史上“地理学”中就包含“气候”的内容。另外,气象学,特别是气候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大气环境,特别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所以当环境科学发展起来后,它就不能不包含大气环境,并将它作为研究对象。再者,人类社会常有各种人为及自然灾害产生。自然灾害中绝大部分属于气象灾害,有些非气象灾害如病虫害、瘟疫、雪崩、洪水等也常有气象条件作祟,即使象地震等灾害,有些也与气象条件反常的触发有关,有些还能促发气象性灾害。因此灾害学不能不研究气象与灾害的关系。另一方面,地理学、环境科学、灾害学等,本身就属于综合性学科,它的牵涉面甚广。它不属于交叉性学科,也与“应用气象学”有所不同。因为气象被包涵于这些综合性学科中仅是许多成分中的一个,并不能与综合性学科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但是这些与气象科学有关的综合性学科。它们所包含的有关气象内容的部分,并不囊括气象科学的全部内容。它们仅包涵与该综合性学科所应包涵的某些气象科学内容。所谓与综合性学科不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仅指被包涵的气象内容,而不是指气象科学整体。例如有关大气光象内容,一般并不是地理科学的范畴,也不属于环境科学或灾害学的范围。但却是大气科学的组成内容。从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要正确判定科学名词,很需要深入理解名词的内涵。注释 ① 《雹》(1951)见《天气月刊》② 《吉林省人工造雨试验初步总结》(1958)③ 见南京气象学院《教育与科技》(1980)④ 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13卷第3期(1990)  相似文献   
227.
为了要使拟定的科学名词,真正达到“词符其义”的要求,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于正确理解所拟订定的科学名词的实际内涵意义;二是善于“遣词达意”,使所订的中文科学名词,的确能很好地表达所想表达的科学事物的实际内涵意义。现在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怎样才能贴切地拟定科学名词。一、应分清名词所指的对象。对象不同,应拟定不同的名词。(1)“太阳耀斑”和“日照光斑”在气象卫星可见光云图上,由于水面对太阳光的反射,往往当阳光受反射而进入卫星的扫描辐射仪中时,可见光云图上表现出一块明亮的区域。其范围大小和明亮程度取决于水面的粗糙程度。水面有风浪时,光斑区就大而暗,平静时,光斑区就小而亮。光斑区即在太阳光在水面的反射点上。这个光斑区在气象卫星云图分析上,习惯称为“太阳耀斑区”,简称“太阳耀斑”(So1ar glint)。但是我们知道,在天文学上也有“太阳耀斑”这个名词。那是指太阳大气中很小区域内发生的能量爆发性释放现象,常发生于太阳黑子上空和附近。英文却是“so1ar f1are”。事实上卫星云图上的“太阳耀斑”和天文学上的“太阳耀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前者出现于云图中的水面上,后者出现于太阳上。前者的定名远后于后者,其采用的普遍性也远小于后者,为避免混淆,我认为宜改变卫星云图上的“太阳耀斑”一词为“日照光斑”,而其英文对应名词宜改为“So1ar ref1ect spot”。因为中文“太阳耀斑”的“耀”字是形容词,形容太阳本身的爆发性辉斑。而“日照光斑”中的“照”字是动词,有“照耀”的意思。称为“日照光斑”,就具有“由太阳光照耀所造成的光斑”的涵义。这就较为切合卫星云图中用这个名词的实际涵义了。(2)“日珥”在天文学上,“日珥”(Prominence)是指升腾在太阳表面边缘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在日全蚀时才能用肉眼观测到它。但在气象学上也有“日珥”这一名词。它是指太阳圆晕以外的其它太阳晕象。特别是指太阳两侧的晕。可见气象学上的“日珥”与天文学上的“日珥”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指人目隔冰晶云看太阳所见到的出现于冰晶云上的属于晕的光象,后者是直接发生在太阳表面的高温物质的喷发现象。从采用“日珥”这一名词的时间迟早看。气象学上采用这一名词较早,例如在唐李淳风等所编《晋书·天文志》中,把晕象分为十九种,其中已包括了“珥”。而天文学中这一“珥”字是根据“prominence”译出的。“prominence”原义是指“凸出物”。由于在日面上这种喷发出的凸出物其上端有时又会下降回到日面,形成耳状,因而就被译为中文古代的现成词“日珥”。但事实上日面的喷发凸出物上端,并不都能弯回到日面,因而并不都是呈耳状的。所以按理天文学上既然此词的采用时间较晚,要改名词,应改天文学上的这个名词,但是天文学上采用“日珥”这一名词,虽然比气象学上为迟,却在近代天文学中也已采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已得到不仅是天文学家,而且也得到广泛的学术领域中学者的公认,要改动这一名词也很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两个名词,目前可暂时都不改动,只是在名词审定表上用下面的办法表示:日珥(天) so1ar prominence日珥(气) ear-like so1er halo即在“日珥”两词后,分别注明所属学科,而它们的英文对应名词,必须加以区别。这是因为气象学上的“日珥”,是决不能相应于“solar prominence”这个英文名词的,(3)“物候期”、“物候日”和“物候相”在物候学名词中,目前对于“物候期”、“物候日”和“物候相”这三个名词,基本上是混淆的。人们将这三个不同意义的名词,往往都笼统地称为“物候期”这是十分不妥当的。因为笼统用一个名词表达不同涵义的事物,必将混淆概念的精确性。“物候相”的对应英文名词是“phenophase”。它表示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候应现象”。例如动物的孳尾、化蛹、羽化、换毛、回游等,以及植物的出芽、拔节、抽穗、开花、黄熟等现象,均属“物候相”。因为“相”就是“现象”、“样子”、佛教中提到的“众生相”就是指自然界及社会上各种生物的生活现象。水具有固、液、气三“相”就是指水具有三种“形态”。可见“物候相”就表示物候现象。“物候期”是指“物候相”中某一相存在的一段时间(即时段)。“物候日”是指“物候期”中出现某一物候特征的某一天。由于我们研究的物候,往往是一地的群体物候,因此某物候相的出现期中,常可分为出现的始日、盛日和终日、这些始日,盛日和终日都常是根据观测而指出的具体的月日的。另外还有历年平均的该物候相的始日、盛日和终日。把实际观测的物候日(始、盛、终日)与历年平均该物候日(始、盛、终日)相比较,就可知道该年某一物候相的始、盛、终物候日的偏早或偏迟。某一物候相的始日到终日的时段,即为该物候相的“物候期”。比较各物候相的“观测物候期”与“历年平均物候期”,即可判断该年各该物候相的物候期出现及结束的迟早,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由此可见:“物候相”、“物候期”和“物候日”是互有联系但涵义颇有不同的三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有利于物候研究者交流学术思想。另外,过去有人把始日、盛日、终日含糊地称为始期、盛期、终期,也是一种混淆的不妥称呼。因此我建议作如下区分:物候相 phenophase物候期 phenoperiod,phenostage物候日 phenodate还可以举出下面一些名词,作为具体定名的例子:展叶相 phase of expanded leaves展叶期 period of expanded 1eaves展叶始日 begining date of expanded leaves二、应分清含义的细微差异,从而给予不同的科学定名(1)“森林火灾”和“森林火险”“森林火灾”是指森林被火焚烧的灾害现象。但“森林火险”是指向保险公司投保森林火灾的“险”,以便万一出现森林火灾时,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偿。可见“森林火险”是森林尚未发生火灾时所考虑的。它是对森林产生火灾的危险性的估计。如果估计到森林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或危险,或向保险公司投保了“森林火险”,这时仍不能说此森林一定会发生火灾。因此决不应当把“森林火险”看作是“森林火灾”的同义词,在使用名词时,区别这两个词的内涵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我建议作如下的区分:森林火灾 forest fire,disaster of forest fire森林火险 risk of forest fire,insurance of forest fire(2)“定常波”和“驻波”“定常波”是指不随时间而变的波,而“驻波”是指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两个平面波叠加而成的波。“定常波”的相应英文名词为“steady wave”,“驻波”的相应英文名词为“Standing wave”或“Stationary wave”。有些辞典把定常波与驻波混为一谈,认为“定常波”即为“驻波”。其实这两种波是并不相同的。“定常波”的特点是它在某一空间中的波动的形状,包括位相和振幅,始终不随时间而变,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从此空间上游传入的波恰好与从此空间内传向下游的波,形状相同,使此空间中任一点能始终处于波的一定位相和幅度,且不因时间而变,但“驻波”却不同。设有两个振幅(α)、波频(γ)、波长(λ)均相等而在X轴上作相反方向传播的平面波叠加,则所形成的驻波方程当为:y=2αcos(2πχ/λ)cos2πγτ其中y为驻波上质点在时间t及距离x处的纵座标。y既然是时间t的函数,那末其波形必然是随时间而异的。因此驻波必非定常波,驻波的波节,按上式应在:x=±(2k+1)λ/4,k=0、1、2、3、……处,即仅在波节处,y不随时间而变。因为在那些地方,不论时间t等于什么,y始终是等于零的。因此所谓“驻波”,仅驻于波节处,并不是指整个波形均停驻不动。在气象学上,“steady”一词,已专门表示“不随时间而变(即非时变)”的现象,一般译为“定常”,决不能译为“”,这是必需注意的。(3)“闪流”和“流光”在闪电现象中,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名词。即:“Lightning”、“F1ash”、“stroke”、“streamer”等。其中“Lightning”是闪电的总称,“Flash”指闪电的视感觉,可译为“电闪”。“stroke”指闪电的组分过程,一般已译为“闪击”。一个“闪电”可仅包括一个“闪击”,也可包括在同一闪道或相邻几个闪道中的一系列“闪击”。大体可分为“先导闪击”和“回返闪击”两类。而“先导闪击”可分为“梯级(或级冲)先导”和“直窜先导”两种。在两次闪击间的间歇时期内所产生的电活动,现在一般称之为“流光”,是英文“streamer”的中译。但这个译名并不很确切。这是因为“streamer”这一雷暴电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叫“J streamer”(J表示Junction,即“连接”之意),一类叫“C streamer”(C表示Continuing,即“连续”之意)。其中虽然“C streamer”这种电活动是发光的但“J streamer”这种电活动却是不发光的。把不一定发光(这两类streamer,只有一类是发光的)的电活动,用表明有“光”的“流光”这一名称,自然是不妥当的。为此我认为应改称为“闪流”较好。因为“闪流”中的“闪”字,表示这种电活动属于“闪电”活动性质。而且“streamer”,本来就具有“流”的意义。“闪流”两字,并未在字面上肯定或否定这一现象是否有光。因此用“闪流”来称呼这一现象,以代替“流光”这一名词,是较为合理的。总结起来,我建议用下面一系列中英文名词为好:闪电 lightning电闪 flash闪击 stroke闪流 streamer(4)“气压换算”和“气压订正”在气压观测上,为了获取“本站气压”,我们必须在观测到的气压值上,施以“器差订正”、“温度订正”和“重力订正”(包括高度重力订正和纬度重力订正)。另外,为了天气图分析的需要,还要进行气压的“海平面订正”。但“气压的海平面订正”这一词是不妥当的。应当改称为“气压的海平面换算”。为什么呢?因为要实施“海平面换算”的气压,是已经过器差订正、温度订正和重力订正过的正确的“本站气压”。由于仪器制造方面导致的测压误差、由于温度导致的测压质(水银)涨缩所造成的测压误差、由于气压表所在的高度及纬度的重力特点所导致的测压误差等,已在求得“本站气压”时,得到了消除。因此可以认为所得的“本站气压”,已基本不存在误差,有误差才需要订正,没有误差就不需要进行订正。把“本站气压”化为“海平面气压”,并不是由于“海平面气压”比“本站气压”更准确些,而只是由于要分析海平面的等压线,以便天气预报的需要。而且事实上为进行海平面气压换算,需要对从本站到海平面之间的土层假定为具有一定特性的气层。而这种气层的假定特性,本来就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换算结果必然不加未换算前的“本站气压”更真实。“订正”应是使所订正后的结果比订正前更符合真实。现在把本站气压化为海平面气压,是把本来真实的“本站气压”化为假想存在的“海平面气压”,当然不应当用“订正”两个字。其实在英文上,对海平面气压的换算,用“reduction”表示,对气压的器差、温度和重力订正,用“correction”表示,这样的区别性用辞,十分合理。因此我建议用下面的规定:气压订正 pressure correction气压(海平面)换算 pressure reduction(to sea level)(5)“空气品位”(air quality)由于防治大气污染的需要。人们希望根据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性质、数密度及滴粒谱来判断空气品质的好坏,因而创出“air quality”一词,“quality”一词是与“quantity”一词相对峙的,前者一般译为“质量”,后者一般译为“数量”。“quality”是表达物体优劣的属性的。一般只能分等级来衡量其高下。而“quantity”则是衡量物体多少的名词,一般是可以计数的。既然“quality”一般译为“质量”,则“air quality”直接译为“空气质量”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未可厚非。但是我认为却要厚非一下。这是因为在科学上,“质量”另有相应的英文词“mass”。如果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质量”,人们就会认为它具有“mass of air”之义(不会理解为“air mass”因为“air mass”是“气团”,而不是“空气质量”),而不可能认为译自“air quacity”,这就是说,原来只表示衡量品质高下的名词“air gualily”,一经译为“空气质量”,就变为与“air quality”意义相对立、不能衡量品质高下、而却可用以衡量空气多少的“air quantity”意义的词。这当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目前一些“大气污染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科学”的书中,将“air quality”译为“大气质量”或“空气质量”[例如科学出版社:《英汉环境科学词汇》(1981)、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环境影响分析手册》(198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英汉环境科学词汇》(1981)等],那是非常不妥当的。我建议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品质,或“空气品位”。即当未将空气具体分等级而仅仅笼统提到空气性质的优劣时,称它为“空气品质”。一旦有了优劣标准,将空气的性质按标准分为等级,并把具体空气按性质归入等级中某级时,就称为“空气品位”。另外,如果仍想把“质量”二字放入译名中,则应加上“环境”两字。即把“air quality”译为“空气环境质量”。这样,人们就不会把“guality”相应的中文“质量”误为“mass”。因此可以采用下面的中英对照:空气品质 air quality空气品位 air quality空气质量 mass of air空气环境质量 air quality,atmospheric environment quality(6)“拼彩云图”和“序彩云图”利用气象卫星所得的增强红外云图,往往为了更容易看出云顶温度或高度的不同,采用了人为彩色显示。人为彩色显示的云图可分为两种:一种叫“false co1or cloud picture”,一种叫“pseudo color cloud picture”。前者指利用卫星的不同通道所得不同彩色图象拼合而成的彩色云图;后者指利用卫星同一通道遥感所得不同灰度,表以按灰度强弱为序的彩色,所形成的彩色云图。有人主张将前者称为“假彩色云图”,后者称为“伪彩色云图”。这是因为英文中“fa1se”和“pseudo”均表示“假”,为区别这两个“假”字,因而一个叫“假”,一个叫“伪”。但英文中“false”与“pseudo”虽同为“假”,含义却略有区别。“false”是“完全不符实际”的“假”,“pseudo”则是“似是而非”的“假”。中文中“假”和“伪”两字,恰好也有与“false”和“pseudo”相似的区别。按理说,这两个译名是合适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上,谁也不会再考虑“假”和“伪”的这种细致差别。例如“pseudo adiebatics”一词,一般是译为“假绝热线”,而并不会译为“伪绝热线”。人们目前并不会细细体会“假”与“伪”的意义上的区别,仅是认为“假”字为白话文,“伪”字常用于文言文而已。因此我认为在中文定名时,不宜在区别“假”与“伪”上下功夫,而宜在云图的彩色构成途径上加以区别,以便更易于“望文生义”。由于前者是不同通道的不同彩色拼成,故宜称为“拼彩云图”。后者是同一通道的不同灰度按序表示的彩色云图,这种云图的彩色是按灰度次序而赋予的,故宜称为“序彩云图”。这样,一个“拼”字,一个“序”字,就基本上把这两种“人为彩色云图”的特点,很简单地区别开来了。因此我认为可采用下面的名词:拼彩云图 false color cloud picture,mosaic-colored cloud picture序彩云图 pseudo color cloud picture orderly-colored cloud picture,(7)有关“海市蜃楼”的一些名词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大气温度分布有关的反常大气折射光象,简称“蜃景”。英文中相应的名词为“mirage”。出现于原物上方天空的称为“上现蜃景”,简称“上蜃”(superior mirage)。出现于原物侧方或下方地面的,分别称为“侧现蜃景”或“下现蜃景”,简称“侧蜃”(lateral mirage)或“下蜃”(Inferior mirage)。近年来,有的《词汇》上,把“looming”也称为“上蜃”或“上现蜃景”[如气象出版社《英汉大气科学词汇》(1987)],细细研究,并不十分妥贴。这是因为“looming”只是“大气折射”现象中的某一特征。据John C.Johnson《Physical Meteorology》(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1954)p17-p19,有Looming、towering、Stooping、sinking、shimmer以及上蜃、下蜃等的定义。其中把远物显示得有所“上抬”的叫“1oom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高展”(铅直方向伸展)的叫“tower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矮缩”(铅直方向缩短)的叫“stooping”;把远物显示得有所“下沉”的叫“Sinking”;把远物显示得不断“晃动”的叫“Shimmer”;把远物显示得如同出现于天空上,称为“上蜃”;把远物显示得如同出现于地面下的称为“下蜃”。这就是说,出现looming、towering、stooping、sinking、shimmer等现象时,往往人们并不感觉到见到“蜃景”,只是感觉到远物有所抬高、高展、矮缩、下沉、晃动等而已。那时物象尚未显示出似乎位于天空上或地面下的现象。另外,当出现上蜃、下蜃或侧蜃时,蜃象当然不仅有“上抬”、“下沉”、“侧现”等现象,而且也可以有“高展”、“矮缩”、“侧展”“侧缩”、“倒现”、“反现”、“晃动”等现象。由此可见“looming”并不完全等同于“上蜃”,它仅表示“上抬”现象。虽然出现“上蜃”时,终是有明显“上抬”现象,但有时没有出现“上蜃”时也可以出现“上抬现象”。上抬现象并不要求必须全象均在原始物体位置以上,只要求全象各点略高于原始物体上各相应点,即使全象位置几乎与原物相重,仍是可以称为“上抬”的。因此我建议可采用下列名词:上抬 looming下沉 sinking高展 towering矮缩 stooping侧展 lateral streteh侧缩 lateral shrink晃动 shimmer倒现 invert image反现 reverse image正现 positive image三、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包含人名或地名的公式或仪器名词。因为人名或地名事实上规定了仪器或公式的特定表现形式。但是有时为了避免混淆,也应适当地进行调整,现在对这两种情况,各举一例以表示之:(1)不应轻易改动包含人名或地名的仪器名词之例:常用的气压表有“福丁型”和“冠乌型”两种。福丁为法国科学仪器设计师,即Jean-Nicolas Fortin(1750-1831)。他在约公元1810年发明此种型式的气压表。冠乌为伦敦附近的地名,冠丁型气压表是由P.Adie(爱悌)于1854年为不列颠协会冠乌委员会(Kew Committee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所设计,故名。在“十年浩劫”期间,在教学及编写书籍时,谁也不敢引用有外国人名及地名的仪器名词或公式名。于是在仪器规范中曲折地把“福丁型气压表”改称为“动槽型气压表”,把“冠乌型气压表”改称为“定槽型气压表”。用心不能谓不深,而且按气压表主要构造特征来命名,思路也是合理的。但细致进行研究,这样的改动也还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按照J.Y.Wang《Instruments for Physical Environ mental measurements》(1975)p.175表6-12。“动槽式气压表”除“福丁型”的外,尚有英国“标准气压表”(Standard Barometer,也叫Normal Barometer)。这种“标准气压表”也是“动槽型”(adjastable cisern)它比“福丁型气压表”为精确[福丁型的气压表精度(accuracy)为0.1百帕(毫巴);“标准气压表”的精度为0.02百帕(毫巴)。“标准气压表”可用以校正其它型的气压表]。至于“定槽型气压表”,除“冠乌型”外,还有“大半径槽型气压表”(large aera cistern barometer)。“大半径槽型气压表”和“冠乌型气压表”相同点是:观测时都不需要调整槽内水银面的高低,因而均属定槽型(non-adjustable pattern)。但“冠乌型”的槽半径不大,气压变化时,槽内水银面有明显升降,于是水银管气压刻度是大小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刻度的困难,并导致了不少读数误差。但“大半径槽型气压表”中水银管内水银升降,对水银槽内水银面的升降影响很小。因此水银管上读数刻度就可较为均匀,从而由“大半径槽气压表”上读出的气压,比由“冠乌气压表”上读出的,要精确得多。由此可知,“福丁型气压表”与“动槽型气压表”并不是同物异名,“冠乌型气压表”与“定槽型气压表”也不是同物异名。“动槽型气压表”与“定槽型气压表”分别为比“福丁型气压表”与“冠乌型气压表”高一级的气压表类名。前者可以包括后者,但并不等于后者,因此在“十年浩劫”中对气压表名称的改变,事实上是不恰当的,看来还应恢复原名,即:福丁气压表 Fortin barometer冠乌气压表 kew-pattern barometer动槽型气压表 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定槽型气压表 Non-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ber(2)为避免混淆,可对包含人名的公式作些调整之例:在云雾物理学研究中,为表达水滴饱和水汽压公式,经常会碰到下面两个方程:其中:当T=273°k时,Cr=1.2×10厘米;Cq=7.3×10-30厘米。又E为平水面饱和水汽压。r为水滴半径。T为绝对温度。Er为半径为r的纯水滴表面饱和水汽压,Erq为具有电量q的半径为r的纯水滴表面饱和水汽压。K为波尔兹曼常数,a为水的表面张力系数。n为水分子在液滴中的数密度,e=q/v。其中v为液滴中所含电子数,故e为每个电子的电量,e=1.601×10-19库仑。公式(1)是William Thomson(1824-1907)于1870年所得,而公式(2)是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于1888年所得。它们都被称为Thomsom(汤姆生)公式。同为表达液滴饱和水汽压的公式,意义及形式各异,却被同叫Thomson的人所发现。这两个Thomson都很有名,并不是同一个人。这在使用上就很容易相混淆,有必要加以调整。我的意见是:第一个Thomson(W.Thomson)亦即Lord ke1vin。因此把公式(1)称为“开尔文公式”,就足以把公式(1)与称为汤姆生(J.J.Thomson)公式的公式(2)区分开来了。换言之,将表达不带电纯水滴的饱和水汽压的方程,称为开尔文(Kelvin)公式;将表达带电纯水滴的饱和水汽压的方程,称为汤姆生(Thomson)公式。这样就泾渭分明了。我在自己所著的《云雾降水物理学》(1980)讲义中已这样处理了,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228.
根据预备役部队征用装备的特点,提出了利用.NET技术实现征用装备管理系统的方法。分析.NET框架下管理系统的目标和功能,对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介绍了实现管理系统的软件配置。最后,从用户密码保护、登录过程的安全性和登录日志的实现三个方面介绍了管理系统所采取的安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29.
随着在轨废弃航天器的不断增多,飞矛捕获成为一种清除大型空间碎片的新式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典型废弃航天器的特征属性,选定了运载火箭末子级作为飞矛捕获的在轨演示目标。接着提出了一种一体式多层级倒刺结构的飞矛,通过飞矛撞击末子级靶板的有限元动力学仿真,研究了不同初速下飞矛的锚固效果。最后为模拟空间捕获场景,赋予了捕获目标不同的自旋速度,研究了飞矛对运动末子集靶板的锚固特性。结果表明飞矛的撞击固定末子级靶板的最佳锚固初速为70m/s,并且在此速度下运动状态下的末子级靶板仍可被飞矛锚固捕获。可见飞矛在空间中捕获运载火箭残骸的方案是可行的,并且揭示出飞矛捕获方式对目标运动状态的不敏感性。  相似文献   
230.
网约车平台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乘客需求.通过假设平台运营快车和专车服务,分析了乘客出行模式选择行为和司机服务模式供给行为;以网约车平台的双边定价以及专车-快车划分为决策变量,以平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分析了最优解的性质.研究发现:1)双边定价使得专车司机不提供快车服务;2)不存在超量乘客需求或者额外司机供给;3)专车需求不为零,且总存在部分乘客选择其他交通方式.数值实验进一步表明,乘客参与率与司机利用率呈现相反的变化.本文对以网约车平台为代表的一类按需服务平台进行多元化产品运营进行方法论研究,给出了建模思路和求解框架,足够引起按需服务平台实际运营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