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降低27.88%,而添加凋落物则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加34.02%。(2)去除凋落物能降低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9.51±0.12) t·hm~(-2)、(6.88±0.21) t·hm~(-2)和(12.70±0.53) t·hm~(-2),可见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降低27.66%,而添加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提高33.54%。(3)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相关,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程度的74.26%~94.28%。去除凋落物增加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而添加凋落物则降低Q10值。凋落物处理方式对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影响,证明凋落物对于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2.
为揭示影响南亚热带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下红锥天然更新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以1983年造林的马尾松×红锥人工林为对象,选取3个研究样地,设置50个2 m×2 m的调查样方,对红锥更新苗、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结构与光环境等展开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红锥天然更新密度为(132 353±7 050)~(174 219±15580)株·hm~(-2)。5个高度级红锥更新苗密度差异显著,Ⅰ级最大,Ⅴ级最小,密度随高度级增加而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含量对Ⅰ、Ⅴ级的红锥更新苗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对Ⅱ、Ⅲ级更新苗有明显的负效应;红锥Ⅰ级苗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近地层透光系数与Ⅰ、Ⅱ、Ⅲ、Ⅳ级苗木密度呈负相关,与Ⅴ级呈正相关;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近地层叶面积指数则与Ⅰ、Ⅱ、Ⅲ、Ⅳ级苗木密度呈正相关,与Ⅴ级呈负相关。研究所选择的25个林分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组合对红锥天然更新分布格局的变异解释率达到66.01%,解释效果显著(F=2.022 9,P=0.027)。土壤全磷含量、土壤pH值、海拔高度、林分上层平均叶倾角、近地层叶面积指数、近地层透光系数等6个因子是影响南亚热带红锥天然更新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3.
螺旋式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揉切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揉切机理,以麦秸秆为研究对象,对秸秆的揉切过程进行周向和轴向两个方向研究分析,将秸秆的揉切过程在空间上按顺时针依次均匀的分为4个区域,采用理论分析和高速摄像试验验证的方式进行分析,明确秸秆在箱体中剪切、揉搓、混合分布的主要区域,确定各区域物料具体的运动形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在Ⅰ区内存在离心现象,Ⅱ区是切割的主要区域,Ⅲ区是揉搓的主要区域,且在底壳最低点处揉搓作用最强,在Ⅳ区秸秆存在对流混合作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4.
以吡啶为目标污染物, 考察从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的 12 株高效吡啶降解菌对吡啶的降解性能和生物膜形成特性, 以期为在废水处理系统中构建降解型生物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 12株菌都具有较高的吡啶降解活性, 其中代表性菌株Pseudomonas sp. ZX01和Arthrobacter sp. ZX07降解吡啶的最适温度是35oC, 最适pH是7.0, 在初始吡啶浓度为100~2000 mg/L的范围内, 降解率均达到100%。不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明显, 胞外蛋白分泌量、胞外多糖分泌量和由鞭毛参与的游动能力与各株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不同氧化锆相的晶体结构参数,在所有晶相模型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一般温度和压力下不同晶相稳定程度不同的原因。使用3种不同的泛函计算了不同晶相的电子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电荷差分密度,发现在氧化锆高温稳定相体系中,由于强关联电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传统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平面波超软赝势泛函及其修正的Hubbard U方法都会严重低估能带带隙,因此所得各层能带位置不准确,而使用B3LYP杂化泛函计算的结果则可以很好地与已有实验结果相吻合。结合杂化泛函计算出的态密度和差分密度数据,在理论上从电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氧化锆不同晶相的稳定性、导电性及光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76.
77.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认定的弊端,根据危险责任和报偿责任理论,提出将对机动车运行有支配力及从中获得利益的人作为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机动车一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主体予以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78.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不足.在教师教育中,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79.
粘滞系数实验中,小球在容器中的落点位置的不同,粘滞系数的测定值不同,本研究对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0.
基于技术群、产业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及其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通过有机结合各种技术创新资源和要素 ,使得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等各个部门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合作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互促互惠、共同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推动技术创新自运行、自发展的机制和驱动力量 ,产生一种以技术创新倍乘式整体效应为特征的系统 ,是一种强烈的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为指向和归宿的反馈互动状态的整体。具体来看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就是某一区域内 ,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有效参与、共同运作下 ,由企业富有成效的技术创新所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