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竹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对竹叶锈病进行生物防治,笔者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重寄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锈病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ZPD培养基;甘露醇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温度为8~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pH为4~6,最适pH为5.0;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大。该重寄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为5~6,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超氧自由基(O2)动态变化与寄主组织病变的关系,对黑松、马尾松和火炬松与松材线虫互作中的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松树在接种早期(接种后4 h)O2含量增幅和SOD活性大小依次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且抗性松树上升幅度大,抗性松树受害较感病松树轻;至接种后期(接种后72 h至120 h)3种松树体内O2含量和SOD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火炬松、马尾松、黑松,火炬松病程发展较黑松和马尾松慢(马尾松慢于黑松),受害轻.这表明不同抗性松树感染松材线虫后其体内O2和SOD酶活变化与寄主组织病变密切相关,超氧自由基可能是松树受松材线虫侵染后介导抗病信号转导的重要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63.
以抗松材线虫赤松(简称抗病赤松)27个家系带子叶顶芽的胚苗为外植体,筛选生长势好、增殖系数高和生根能力强的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结果表明:1、8、10、13、22和25家系的平均伸长率都达到了100%以上;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各家系丛生芽增殖系数表现不一致,但总体趋势是l至2代丛生芽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增加,2至3代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下降;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定根诱导率不同,19-B无性系的不定根诱导率最高为95.8%。  相似文献   
64.
九种外生菌根菌与杨树苗木的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9种外生菌根菌对4种杨树苗木进行了菌根化试验,比较了各外生菌根菌与不同杨树形成菌根的能力以及不同接菌方法下的菌根感染率,并探讨了外生菌根菌对杨树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绒盖牛肝菌(Xc)、美味牛肝菌(Be)、彩色豆马勃(Pt)和紫金蜡蘑(La)均能与杨树苗木较好地形成菌根,Xc在4种杨树苗上的菌根形成能力强于其他菌根菌,Be在I-69杨上形成菌根能力较强,Pt和La则形成能力较弱;褐环乳牛肝菌(SL)、褐疣柄牛肝菌(Ls)、华美牛肝菌(Bs)、头状秃马勃(Cc)和黄须腹(R1)在灭菌基质上不易与杨树形成外生菌根,但在自然土中却可形成;通过打孔接菌的方法,苗木菌根化率要比移栽时施底肥接菌和蘸根法接菌时高,其操作也更简便、省工;小叶杨可与大多数供试菌根菌形成菌根,Ⅰ-72和NL-351杨则与Pt的亲和度最高,Ⅰ-69杨与Xc菌的亲和度最高.研究显示,与Ⅰ-69杨、Ⅰ-72杨和NL-351杨最适的外生菌根菌分别为Be、Xc和Pt;与小叶杨最适的外生菌根菌为Xc和Be;这些菌根菌对苗木的促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5.
对分月扇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该虫在上海地区以卵在枝干上越冬。分月扇舟蛾发生与气象因子、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与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林分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被物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应用PCR-RFLP技术鉴别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之间的差异。实验扩增出松材线虫rDNA—ITS区片段长度约为890bp,拟松材线虫rDNA—ITS区片段长度约为930bp。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两种线虫的ITS区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表明:(1)DraⅠ酶切松材线虫群体均产生两个长度约510bp和380bp的片段,而拟松材线虫均不能被DraⅠ酶切;(2)所有的松材线虫群体与拟松材线虫群体的ITS区扩增产物均不能被ApaⅠ酶切;(3)用MspⅠ酶切松材线虫群体,除GZ02不能够被酶切外,其余样本能够产生两条长度分别为530bp和360bp的谱带。拟松材线虫群体,都能产生3条一致的亮带,长度分别为340bp、290bp、180bp;(4)所有松材线虫样本均不能被SalⅠ酶切,而拟松材线虫群体均能够被酶切为两个720bp和220bp的片段;(5)XhoⅠ酶切松材线虫ITS区为两条大小分别为520bp和370bp的谱带。而拟松材线虫产生两条大小分别为530bp和400bp的谱带。因此,内切酶DraⅠ、SalⅠ可以用于检测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MspⅠ、ApaⅠ、XhoⅠ不宜用于鉴别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67.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及种内遗传相关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RAPD技术对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6省及台湾地区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16个虫株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明显分为两大类。在松材线虫群体中,又可分为3个亚组:中国大陆虫株与日本虫株为一亚组,加拿大虫株为一亚组,中国台湾虫株与美国虫株为一亚组。拟松材线虫群体亦可分为两亚组:一为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江苏虫株,二为韩国和中国湖南虫株。  相似文献   
68.
菌物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菌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可用于处理环境污染物的菌物种类和数量很多,它们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吸附并回收重金属;可通过分泌降解酶系降解多种难解染料;还可以处理其它污染物如农药、洗涤剂、有机氯代化合物、硝酸酯类及固体废弃物等。笔概述了处理环境污染物的菌物种类、作用对象、作用机制、影响因子以及研究进展等,提出今后应注重筛选培育高效菌株,并尽早实现环保菌物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及其规模运用。  相似文献   
69.
对中国南北各地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55个菌株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自然情况下易产孢,人工培养需在荧光或黑光照射下产孢,在黑暗下不产孢,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光质处理其产孢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强于其他菌株,某些菌株在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强,而在另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弱,而有的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很强,供试菌株在PDA,Czapek,松针煎汁(红松,马尾松,湿地松)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产孢能力以及在灭菌松针上的产孢量亦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S.sapinea群体在生殖生长适应性及其产孢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70.
为明确苏云金杆菌(Bt)与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笔者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被破坏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表面平整光滑,有较明显的多层结构。经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处理120 h后, 围食膜上出现较多的白色和黑色斑点状孔洞,并扩大为斑块状孔洞,形成了薄而易脆、易断或溃烂、无弹性的围食膜碎片,并致围食膜被破坏和幼虫死亡。试验证明,Bt+灭幼脲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的破坏最快,Bt和灭幼脲单剂次之。同时,经Bt+灭幼脲混剂及其单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林间LT50、LT100值和飞防毒杀速率测定发现,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率均高于其单剂,毒杀速率快于单剂。因此,Bt+灭幼脲混剂处理可较快地破坏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其毒杀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