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比较了黑松组培苗和实生苗对松材线虫的感病性,同时对苗木的生长性状进行了系列观察.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组培苗早期生长缓慢,6个月后生长势优势明显,分蘖率高,但斜生现象严重,性状明显比实生苗成熟;2年生组培苗根系比实生苗粗壮,侧根发达.在抗病性方面:与实生苗相比,组培苗表现感病症状较早,感病率上升迅速,同时段内的感病指数高1~2级.另外,实生苗能够在低感病级别上维持较长时间,组培苗的感病性与代数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松树脂溃疡病菌(Fusarium circinatum)在6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以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最差。菌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8~27℃,最适温度为24℃。在全黑暗环境下生长最好,光暗交替下次之,全光照下较差。适宜菌丝生长pH范围为 5~9,最适宜pH为80。在基本培养基上,以半乳糖为其最佳碳源,硝酸钠为最佳氮源,维生素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病菌分生孢子在包括无菌水在内的各种机质中均可萌发,营养以 5%葡萄糖为最好。分生孢子在15~35℃、相对湿度85%~100%以及pH 3~12内均可萌发。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0,最适相对湿度为100%。黑暗、氧气充足环境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 ℃和52℃.  相似文献   
43.
[目的]建立高效的杉木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并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核行为.[方法]通过菌丝体酶解的方法制备原生质体,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伯莱霉素抗性的细胞核表达质粒NL1::GFP转入受体材料杉木炭疽菌SMCG1#C菌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跟踪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的孢子、芽管和附着胞等结构中的细胞核行为.[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NL1::GFP质粒的杉木炭疽菌阳性转化子;杉木炭疽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伴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与细胞核的转移;附着孢发育成熟后,孢子和芽管菌丝中的细胞核仍然保持完整.[结论]建立了高效的杉木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杉木炭疽菌与稻瘟病菌、希金斯炭疽菌的附着胞发育过程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4.
为确定造成越南松林的枯死是否为松材线虫所为,对越南南部的林同省、中部的承天-顺化省、北部的广宁省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和南亚松(P. merkusii jungh et de Vries)松树枯死现象及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分别从52株枯死、濒死、健康松树木质部中抽取木质部样品,进行线虫分离,根据形态学特点确定这些松树体内寄生线虫的种类。调查发现松树在枯死过程中,树冠部分针叶失去光泽,逐渐褪绿变黄,进而褐红干枯,最后整个树冠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全株枯死,针叶下垂且当年不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松脂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树干上有天牛产卵刻槽,死亡的松树上有天牛的羽化孔。在抽取的松树样品中分离鉴定到了泰国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悬臂伞滑刃线虫(B. gerberae)、中华伞滑刃线虫(B. sinensis)、树木伞滑刃线虫(B. silvestris)、托斯卡纳伞滑刃线虫(B. tusciae)、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B. rainulfi)、云杉小蠹伞滑刃线虫(B. rufipennis)和伞滑刃属线虫未定种(B. sp.),调查中未发现重要检疫性病原松材线虫(B. xylophilus)。  相似文献   
45.
森林病害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生物引起的,其中真菌所致病害种类最多,约占森林病害的80%以上。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LAMP)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DNA扩增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特异性强、准确性高等特点,笔者论述了LAMP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性生物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临床、环境、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等领域。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为快速分子检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林木病害检测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目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多国公认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可引起松树大量死亡。目前,该虫已扩散至我国辽宁省的多个区县,打破了松材线虫最适温度线。通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两株松材线虫虫株的比较研究,试图阐释松材线虫向我国北方快速扩散的原因。【方法】通过比较我国南方松材线虫虫株AMA3和北方松材线虫虫株FCBX的形态指标值、不同温度条件下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的繁殖力,进而测定两虫株对黑松的致病力以及在黑松体内的繁殖量差异,解析松材线虫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虫株AMA3和FCBX在形态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均在伞滑刃属线虫测量范围之内;在15~35 ℃范围内,北方虫株FCBX和南方虫株AMA3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量逐步增加。且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除在30 ℃条件下稍低外,在其他温度条件下繁殖量均高于AMA3的繁殖数量。在低温(15~20 ℃)条件下,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远高于AMA3虫株,差异显著;接种AMA3和FCBX后,黑松感病程度具有差异,FCBX相对于AMA3的致病力更强。在接种35 d后,FCBX的对黑松死亡率达到80%,感病指数为85;而AMA3对黑松的死亡率为60%,感病指数为73;接种35 d后,FCBX在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大于AMA3虫株,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南方虫株AMA3相比,北方虫株FCBX在灰葡萄孢上的繁殖能力、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对黑松的致病力等方面更强。松材线虫已突破最适温度线,在北移过程中经过了低温驯化,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对低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7.
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分别为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长角柄锈菌(Puccinia longicornis)和竹夏孢锈菌(Uredo ignava)。刚竹柄锈菌和长角柄锈菌主要以冬孢子堆在竹叶越冬,二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冬孢子堆下面的菌丝产生的夏孢子,此外,刚竹柄锈菌的初侵染源还包括少量能越冬的夏孢子堆。竹叶锈病的潜育期为10~15 d,夏孢子可造成多次侵染,6月及10月为侵染高峰期。竹叶锈病的发生未发现转主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48.
通过研究多灾害下结构安全性能,提出一种直接方法用于评价未知灾害:考虑结构发生脆性破坏,分析相应关键构件失效对结构影响的程度.采用基于刚度的方法计算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到结构冗余度水平指标,并针对典型斜拉桥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方法能够判断结构的薄弱环节,评估结构易损性能,为结构加固和维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正>本文从松针组织结构和松脂含量等方面研究了湿地松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湿地松的抗病性与针叶的气孔密度、气孔口大小、气孔结构以及叶肉细胞大小、排列和密度等方面无明显相关,抗病湿地松与感病湿地松在内皮层、维管束和转输组织等方面也无明显不同。但抗病株的叶肉组织厚度、树脂道数量和松脂含量都明显高于感病湿地松。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50.
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幼林中松针褐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