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45篇
丛书文集   83篇
教育与普及   6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9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长白山风灾前(1985年)和风灾后(1987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1986年台风维拉在长白山西南坡森林中形成的风灾迹地,并解译出风灾迹地上风灾前的植被类型;利用长白山DEM数据,提取风灾迹地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形因子数据,分析了风灾迹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长白山风灾迹地形成格局与地形因子和植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坡度是最主要的致灾因子,风灾迹地大部分位于15°以下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占总面积的75.03%.(2)海拔的影响也较强烈,风灾迹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 350~1 700m的范围内,占总面积的67.84%.(3)温带森林类型的影响不大,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和岳桦林中均有风灾迹地分布.不同林型的抗风性能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岳桦林常绿针叶林.(4)局地坡向的作用最弱,在迎风坡的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风灾迹地占比略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3.35%,12.11%,17.24%.因此,在强风干扰下温带山地森林区的主要致灾因子为坡度和海拔.  相似文献   
992.
为分析综放工作面前方巷道变形特征,以河林煤矿j7401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曲线,定义了工作面前方巷道的3个变形阶段,分别为急速变形阶段、减速变形阶段和稳定变形阶段。急速变形阶段和减速变形阶段的分界点是超前支承压力和原岩应力的交点,减速变形阶段和稳定变形阶段的分界点是超前支承压力的峰值点。对j740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超前支承压力和巷道变形分别进行观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分析整理观测数据。根据超前支承压力观测数据对巷道围岩变形阶段进行划分,急速变形阶段和减速变形阶段的分界点位于工作面前方8.1m,减速变形阶段和稳定变形阶段的分界点是工作面前方19.8m。根据巷道变形观测数据划分变形阶段,急速变形阶段和减速变形阶段的分界点位于工作面前方8.9m,减速变形阶段和稳定变形阶段的分界点是工作面前方20.1m。该划分方法的两个误差分别为0.8m和0.3m,证明根据超前支承压力划分巷道围岩变形阶段的方法可行,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La_(0.8)Sr_(0.2)(Ga_(0.8)Mg_(0.2))_(1-x)Fe_xO_(3-δ)(LSGMF)混合导体,利用SEM和TGA对LSGMF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Fe掺杂量对LSGMF的热失重过程及其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并采用Coats-Redfem法求解其失重过程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LSGMF热失重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低温区域的热失重主要是由于试样表面吸附的H_2O和CO_2加热脱附所致,表观活化能为0.154~0.227 eV,中温区域和高温区域的热失重主要归因于晶格位置上的氧离子转变为氧分子并进入气相,表观活化能为0.280~0.350 eV.x=0.9时,LSGMF的失重速率峰值最小(0.013 7/s),表观活化能E_(2+3)最大,说明失重速率最慢,材料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索三峡库区油桐(Vernicia fordii)的科学种植方法。【方法】将1年生油桐林分为套种大豆(Glycine max)组、单施尿素组、对照组等3个处理组,观察和测定油桐生长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日变化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株高、地径、叶面积指数增长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均值均表现为单施尿素组最高,然后依次是套种大豆组和对照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值则表现为单施尿素组最高,然后依次是对照组和套种大豆组;单施尿素组土壤pH值较对照组低7.4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除有机质含量外,单施尿素组其他各个养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套种大豆组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施用尿素能明显提高油桐净光合速率和土壤肥力,促进油桐生长,但需要适时补充有机肥防止土壤板结;油桐幼林套种大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油桐生长,提高油桐水分和土地利用率,是库区油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喷雾冷却,应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使用静态接触角、实验动态接触角、Kistler模型和Blake模型4种方法来处理动态接触角,模拟了单个μm量级的液滴冲击未加热平板的流动情况,并分析了液滴参数对铺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Blake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符合得最好;模拟中根据铺展速度直接计算出并作为条件赋值的角度并不一定等于视在接触角;液滴自触壁起依次受惯性力、粘性力和表面张力主导;We数越大,最大铺展直径越大,惯性力起主导作用的时间越长,液滴达到最大铺展、发生回弹的时间越晚,液滴铺展的特征时间越小于液滴演化的特征时间;粘性力对小液滴所起的作用较大,表面张力对大液滴所起的作用较大;μm量级的液滴反弹并不剧烈,与mm量级的液滴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多层非经典阻尼隔震结构响应及其地震作用取值,首先建立了多层隔震结构响应近似实空间解耦分析法,并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将结构位移随机响应方差解析分解为系列标准振子的位移与速度随机响应方差的线性组合;然后利用系列标准振子最大响应与反应谱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多层隔震结构基于抗震规范加速度反应谱的位移最大响应及其等效静态地震作用取值的近似解析分析法,并给出算例。采用本文方法计算的结构位移时程分析、位移响应方差和层间剪力设计值的最大误差分别仅为0.392 8%、0.020 6%和0.079 9%,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爆炸式防暴弹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出现的破片杀伤问题,根据破片在飞行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建立爆炸式防暴弹破片的运动方程,计算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破片速度衰减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对于相同形状的破片,飞散角的绝对值越大,速度衰减则越快;对于不同形状的破片,不规则形破片的速度衰减最快,其次是矩形破片,而球形破片的速度衰减是最慢.该成果为防暴弹非致命效应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采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研究了三种水溶液中的氢键强度,并结合量子化学的MP2/6-311+G(d,p)水平优化其水、二甲基亚砜、丙酮、乙腈以及水与这三种有机溶剂分子的团簇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水溶液中氢键强度的顺序为:二甲基亚砜水溶液中的氢键>丙酮水溶液中的氢键>乙腈水溶液中的氢键.理论计算结论与实验研究结果相吻合.本研究将为丰富水溶液的氢键理论提供很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研究了5种单种煤及9种混合煤的燃烧特性,根据TG-DTG曲线得出各试验煤样的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最大燃烧速率和平均燃烧速率,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燃烧特性指数。探讨了不同无烟煤对高炉喷吹用混合煤燃烧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度区间的混合煤燃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煤的燃烧性与配入单种煤的燃烧性相关,同时也受其可磨性的影响,当配入无烟煤的燃烧性能相近时,无烟煤对混合煤燃烧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无烟煤的可磨性。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索植物电信号的降噪方法,本研究以玉米叶片电信号为材料,分析了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降噪、阈值降噪和空域相关性降噪三种方法在植物电信号降噪中的应用,分别通过功率谱分析和噪声的高斯拟合对三种方法的降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噪声进行高斯拟合可以在信噪比未知的情况下判断降噪效果的好坏,在基于小波的三种降噪方法中,小波阈值降噪在植物电信号研究中是理想的降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