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40篇
丛书文集   51篇
教育与普及   2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70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9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通过对石英玻璃光纤芯径组分及Tm3+掺杂浓度的优化,有效地提高了Tm离子间的交叉驰豫过程,实现了掺铥光纤激光的高功率、高效率运转.当耦合的790 nm泵浦光为137 W时,掺铥光纤激光产生了81.5 W连续2.03μm激光输出,相对于耦合泵浦光的激光斜效率达62.5%,为斯托克斯极限效率的1.7倍.最后讨论了进一步提高激光输出性能的方法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2.
在分析COM组件的非结构化数据源集成和转换的基础上,结合J2EE体系结构中遗留信息系统数据访问的解决规范JCA,设计了访问COM数据源的资源适配器COMJCA.同时,结合数字图书馆异构数据信息整合给出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在生物栅植物根系和填料生物膜上的数量分布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中以组合填料、美人蕉和水生动物为要素构建生物栅,以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河水为实验用水,测定分析了功能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在植物根系和填料生物膜上的数量分布差异,以研究生物栅强化处理污染景观水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物栅中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在填料和植物根系上同时进行,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场所以植物根系为主,而反硝化作用主要在填料上进行.生物栅内植物根系和填料所具有的不同生境为异养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场所,单位质量根系异养细菌数量比单位质量填料上异养细菌数量高出一个数量级,植物根系的泌氧作用提高了根系局部的溶解氧水平,硝化细菌对生境的选择结果使得单位质量根系或填料的硝化细菌数量表现为:实验组根系实验组填料对照组填料,而反硝化细菌对生境选择表现为:对照组填料实验组填料实验组根系.同时单位质量根系微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要大于填料,根系和填料上微型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2.16和2.08.  相似文献   
994.
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模拟受损常绿阔叶林样地为研究地点,分析了不同干扰下(择伐大树、清理下木、皆伐、皆伐及去除表土层)植被恢复初期5种主要优势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net photosynthesis based on area)、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和叶片氮、磷含量(N,P,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 concentration)等叶性状,以期揭示不同树种对干扰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干扰后光照强度的增加导致叶片SLA降低,Amax和叶N含量增加;(2)表土层的去除使得土壤磷有效性的减少,从而导致叶P含量的下降,但对Amax的影响较小;(3)高Amax,SLA以及叶N,P含量的落叶树种山鸡椒(Litsea cubeba)具有很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和高的生产力,从而在植被恢复早期占据竞争优势.木荷(Schima superba)叶N,P含量最低,但在不同干扰下Amax都高于其他常绿树种,且与叶N含量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干扰样地中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叶N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与Amax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且其叶片抵御强光伤害的能力较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的Amax,SLA,叶N,P含量均为中等水平,其Amax和SLA对环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叶N含量在各样地中较为稳定.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叶性状可塑性较差,Amax小,且利用高光强的能力弱.  相似文献   
995.
文章根据合肥地区的夏季和冬季空调期室外新风的气象参数,计算该地区的新风负荷,指出该地区在使用热回收时应优先考虑全热回收,并对热回收的节能潜力做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中采用热回收装置,可以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耗,降低机组负荷。  相似文献   
996.
给出了雨季(7月)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两个土壤剖面(DHLS和DHS)中CO2气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和更新特征, 探讨了土壤CO2气体的来源比例. 结果表明: 该林区土壤CO2气体含量变化范围为6120~18718 μL•L−1,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75 cm以下则逐渐减少. 在DHLS剖面, 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4.71‰~−24.03‰, 与同层位气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2=0.91), 模拟结果显示该剖面中的CO2气体主要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80%); 而在DHS剖面, 土壤CO2气体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19‰~−22.82‰, 模拟结果显示除表层(20 cm)90%来源于根系呼吸作用外, 深部(40~105 c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1%~94%). 14C年龄显示, DHLS和DH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中的碳均为现代碳, 14C年龄之间最大差值分别为8和14个月, DHLS剖面中土壤CO2气体更新速率较快. 在DHLS和DHS剖面中, 土壤CO2气体?14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0.0‰~107.2‰和102.5‰~112.1‰, 高于现代大气CO2和同层位土壤有机碳的?14C值, 土壤CO2气体可能是大气核爆14C的一个重要储库.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悬浮聚合法经共聚、开环反应, 得到了3种具有核-壳结构、以乙二胺为官能团的氨基功能化纳米Fe3O4磁性高分子材料(EDA-NMPs). 考察了其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优化了最佳吸附实验条件, 并着重研究了高分子聚合过程中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的用量对所得EDA-NMPs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材料合成过程中DVB的用量对EDA-NMPs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 在最佳吸附条件(pH 2.5, T = 35℃)下, 共聚过程中不添加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时得到的材料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qm)最大, 可达135.14 mg•g−1, 初始吸附速率为1111.1 mg•g−1•min−1, 以3种吸附剂处理浓度为50 mg•L−1的含Cr(Ⅵ)废水时, 去除率均超过99%, Cr(Ⅵ)的剩余浓度低于0.31 mg•L−1, 达到国家排放标准(≤0.5 mg•L−1).  相似文献   
998.
10Be/7Be比值是平流层敏感示踪物.根据2005年10月~2006年5月青海瓦里关山中国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36.287°N,101.898°E,3810ma.s.l)近地面10Be/7Be测量,调查平流层-对流层输送及其对青藏高原近地面O3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向下输送影响在冬季弱,冬末到春季中期(2月中旬~4月中旬)显著增强并以近地面O3浓度,10Be,7Be和10Be/7Be均显著增加为特点,而春季后期(4月下旬~5月中旬)则又减弱.近地面O3的增加主要来自随着太阳辐射季节性增强的对流层光化学O3反应生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9.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00.
何江涛  沈照理 《自然杂志》2010,32(6):348-352
再生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是缓解地下水过量开采含水层枯竭问题的有效手段。作者介绍了中国再生水利用发展的现状,并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再生水入渗回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进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指出,再生水入渗回灌增补地下水研究,是地表水-土壤-地下水资源转化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特点,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再生水安全利用和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