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rhombohedral既是一个几何学术语(中文译名是“菱形”),又是一个晶体学术语,其内涵有三:一是32种晶类之一;二是146种宏观晶体的晶面单形之一;三是14种布拉维点阵型式之一(a=b=c,α=β=γ≠90°)。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这一晶体学术语的中文译名为“菱面体”。笔者建议,对于前两种涵义,仍可保持“菱面体”为译名,但对于最后一种涵义,则改译为“菱方”。这一建议的理由是: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晶体学权威著作《International Tables for Crystallography》(1983)中明确建议,如下图所示的描述晶体的点阵单位系统定名为Bravais systems(布拉维系),因此,若将同为布拉维系之一的rhombohedral译为“菱方”,也为双音节词,可与其他6个双音节词——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六方6个术语双音节词保持音节数的一致性,rhombohedral system则可译为“菱方系”,与布拉维系中的其他6系的中文名称——立方系、四方系、六方系、正交系、单斜系、三斜系——均为三音节词保持音节数一致,符合科学术语系统性的原则。图1 七种布拉维系属于三方晶系的单形rhombohedral保持“菱面体”的译名是必要的,因为在146种单形中有4种属于正交晶系的4种单形的中译名为菱方锥、菱方双锥、菱方四面体和菱方柱,已经使用了“菱方”的词素,将属于三方晶系的单形rhombohedral译为菱面体可避免混淆。笔者提醒这一点,也为说明,笔者建议的“菱方”不属于表述单形的用词,仅用于表述布拉维系之一的菱方系及其点阵单位(或晶胞)之一的菱方单位(或菱方晶胞),属于另一晶体学问题,不会发生冲突或矛盾。菱方系和菱方单位或菱方晶胞可简称为菱方,而上述4种以菱方组词的单形则无论如何不可能被简称为菱方的。2.在《英汉化学化工词典》中有rhombohedral system一词,对应的中文名称被译为“菱面体晶系”,如上所述,国际晶体学界已经将rhombohedral system确定为7种布拉维系的一系,布拉维系不是晶系,因此,笔者建议将rhombohedral system的中文名称改为菱方系。3.trigonal是一种晶系(crystal system),中文名称是三方。有的教科书将上图中的菱方单位(或具有这种单位的具体晶体的晶胞——菱方晶胞)称为三方单位,这是不妥的,有一些外文书也将这种点阵单位称为trigonal cell或unit cell,这是与上述晶体学国际表的定义矛盾的,我们不应跟着学。附带可指出,属于三方晶系的晶体,有的是菱方晶胞,有的是六方晶胞,前者的例子是方解石,后者的例子是低温石英。有一些教科书,以为三方晶系的晶体必定具有菱方晶胞,因此误认为把菱方晶胞叫做三方晶胞没有什么不可以,可以把三方和菱方两者合而为一,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因此这种做法只是主观愿望,不符合实际。在许多教科书里,谈到硫的晶体时仍十分普遍地使用“斜方硫”一词,而我国晶体学中普遍用“正交”一词代替了原来的“斜方”一词,因此,笔者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斜方这一术语,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晶体化学或结构化学等教科书再谈到“斜方硫”时应正名为“正交硫”。4.晶胞和点阵单位一直被混用。笔者建议将它们分开:点阵单位用于表示以点阵点表示的单位,而晶胞则用来表示用原子表示的单位。换言之,点阵单位是抽象的,而晶胞是具体的。例如图2的4种具体晶体分别是钙钛矿、黄铁矿、赤铜矿和干冰的立方晶胞,而当它们被抽象,具有相同的点阵单位,即素立方点阵单位。图2 晶胞是具体的,点阵单位是抽象的5.在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等教科书里经常见到“晶格结点”一词。经查证,该词是20世纪50年代翻译苏联的教科书的产物,而按俄文原文,该中文译名的对应词正相当于英文的“lattice points”,该术语的中文译名早已明确,是“阵点”或“点阵点”,但遗憾的是,这些苏联教科书里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不符合晶体学定义的,并不是晶体学中的点阵点或阵点的内涵,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从晶体学的角度,根本不可能存在被错误理解的“晶格结点”概念,因此,笔者建议,不再在教科书里沿用“晶格结点”一词。如果讨论晶体微观空间里的原子或分子,应直呼为原子或分子,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晶格结点”一词。6.晶格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术语。在英文里,晶格和点阵是同一个词——lattice。一词二译,这是可以的,因为晶格和点阵强调不同,晶格强调的是晶体微观空间被划分的网络(格子),而点阵强调的是晶体微观结构的结构基元抽象的阵点在微观空间中的排列。晶格是(全部或部分)点阵点连接成的网络(格子),当结构基元抽象为点阵点后,不需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已隐含着它们在空间呈现的对称性。点阵的对称性是惟一的,而把点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可呈现的网络却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其中只可能有一种网络,其点群对称性与点阵的点群对称性一致。因此,笔者认为,用晶格和点阵分别表述它们是恰当的,这体现了汉语的特点。附带可以提到,如果不是用直线连接点阵点而是连接具有整数平移特征的具体的原子,可以呈现一种套叠着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不能称为晶格,在晶体学里已经有一个现成的术语,叫sublattice,已译为“亚晶格”。当晶胞中原子总数不大时,用“亚晶格”来表述处于不同格位(点位)的原子之间的几何关系的晶胞作图,有时确有明显的实际意义(特别是研究物理性质,在化学上则一般意义不大)。但当晶胞中的原子很多时,用图形来给出亚晶格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进行数学计算则不然)。总之,“晶格”与“点阵”对应,也与具体晶体未被抽象的微观空间的原子周期排列的图像对应(后者未见用术语来表述),“晶格单位”则同时与点阵单位(lattice unit)和晶胞(crystal cell)两个术语对应。为此,可以考虑不再使用“晶格单位”一词,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改称点阵单位或晶胞。7.在晶体学中,体心、面心和底心是相对于素(primitive)点阵的三种复(centred)点阵,它们的特征是点阵本身存在点阵点之间的体心平移(+1/2,1/2,1/2)、面心平移(+1/2,1/2,0;0,1/2,1/2和1/2,0,1/2)、底心平移(+1/2,1/2,0或0,1/2,1/2或1/2,0,1/2)。点阵的这种特征,说到底是晶体微观空间中的原子排列出现这种带心平移的特征。后者体现在晶体的空间群符号上。理想情况下(如果不考虑晶体的任何类型的点、面、体缺陷),一种具体的晶体,只有一个惟一的对称性,因此只有一个空间群符号。空间群符号的首字母共有P、I、F、A(B、C)和R几种,分别表明它是素、体心、面心、底心和菱方的。菱方的点阵之所以也被单独表示出来,是因为它相当于三带心的六方点阵(但后者没有用术语来表述)。一种晶体的空间群符号的惟一性表明了它的晶胞或点阵单位是否带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与空间群对称性一致的点阵单位或晶胞被称为正当的(proper),除非你不想取用这种与空间群对称性一致的正当点阵单位或正当晶胞,而取用非正当(improper)单位或晶胞,尽管有时为了说明几种相关晶体结构的相互关系时,用非正当晶胞来表示是必要的,方便的。近年来,在大、中学教学资料中经常见到有把氯化铯晶体说成体心的,把干冰晶体说成面心的,诸如此类的错误。甚至在一些属于高年级大学生使用的教材中也出现这类错误,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几年前,一位正在做固体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告诉我,他的导师也这样叫的。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这说明,对术语的正确内涵的把握和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否则会闹笑话,更严重的是误者毫无察觉。8.在上述晶体学国际表中,已经把历史上形成的三种“晶系”分别定名如下:把晶体划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六方六系的“晶系”被定义为“crystal family”;建议在今后的中文书籍或文献中讨论这种体系时,不再用“晶系”一词,而改为“晶族”。晶体按点阵型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和菱方(rhombohedral)的“晶系”被定义为“Bravais system”,建议在中文书籍或文献中将这种系统改为“布拉维系”,也不再称为“晶系”;而只将“晶系”一词用于按宏观的或微观的轴系对称性将晶体分为立方、四方、正交、单斜、六方和三方(trigonal)的系统(crystal system)。9.在我国教科书里将lattice type一词译为“点阵型式”,其中“型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汉语权威词典里都查不到,是否值得成立,是可以商榷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型”是式样或类型的意思,“式”也同样是式样或类型的意思,既然汉语词典里没有“型式”这个词,说明这个词是生造的,造得没有什么价值,是否可使用“形式”、“类型”、“型”、“式”等熟词代之?笔者建议用“型”代之,将lattice type译为点阵型。10.英文为“site”的术语在描述分子或晶体中原子的位置时有两种内涵:一是具一定对称性的分子中各种原子具一定对称性的位置,建议使用“点位”一词;另一是具有一定对称性的晶体中原子具有一定对称性的位置,建议使用“格位”。“点位”和“格位”两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不是笔者的创造。笔者认为,将site一词二译,是有好处的,可以更好地明确上述点位与格位的区别与联系。附带可指出,与分子中原子的点位相联系的两种对称性site group(GS)和permutation group(G’)(关系式G=GS×G’,G为分子点群)建议译为点位群和变换群;在晶体中的site symmetry则译为格位对称性。此外,晶体学中与格位联系的描述原子位置的position一词应译为位置,它与格位一词是有差别的,后者经常用以表述一套原子(具有多重性的特征),不一定是一个原子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英汉医学词典必定会收入大量的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以往出版的英汉医学词典对这些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给出的中文译名缺乏系统性,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将这些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集中、制定译名模式后统一给出译名。我们尝试编辑倒排程序将词典中所有同词尾医学术语集中在一起,辨别、划分它们分属的学科,并根据具体情况探求同学科同词尾医学术语的译名模式,并以此对中文译名进行了修正。实践证明,使用倒排程序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亦可供其他科技术语词典编纂工作时参考。《中山英汉医学词典》[1]。收录了大约12万条医学词汇。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数量不少的同学科同词尾医学术语,如何保持这些术语中文译名的系统性,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的译名需保持系统性英文医学术语,若有相同的词尾,则在同组内互称为“同词尾医学术语”;若同属于某一学科,则又成为“同学科同词尾医学术语”。如表1中的两组英文医学术语:在《中山英汉医学词典》中,这种同学科同词尾术语是很常见的。它们在同一组中,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区别性特征。共同特征是:在形态上都有共同的词尾,在概念上都有共同的描述内容。如在第一组中,共同的词尾是-mania,共同的描述内容是“……狂”;区别性特征是:在形态上都有不同的词首,在概念上都有不同的描述内容。如在第一组中,不同的词首分别是mytho-、nympho-、pyro-,eroto-;不同的描述内容是“谎言”、“男子”、“火”和“色情”。在《中山英汉医学词典》的编纂过程中,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审视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的中文译名,力求能像以上两组那样,在译名中反映出同组术语的共同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并保持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的译名在整部词典中的系统性(systematism)。有必要为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制定译名模式英文医学术语的译名实际上也是术语,作为中文医学术语,也必须符合术语的系统性这一要求。因为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在形态和概念方面具有共同性特征和区别性特征,所以最好能制定出统一的译名模式,以保持他们的中文译名的系统性。此外,制定了译名模式后,也便于消除一名多义与一义多名的现象。为了确定这个译名模式,我们拟定了以下五个原则:1)判断这些同词尾术语分属的学科。如表2中的96个术语分属于3个学科: phengophobia和pho-tophobia为眼科学术语,chromophobia为组织学术语,其他则属于精神病学术语,即以“-phobia”结尾的医学术语分属于三个语义场,即这96个术语在理论上至少有3个译名模式。2)译名模式最好既要反映出相同词尾术语的共同概念,又要反映出它们的区别性概念。如:对于精神病学中相同词尾术语“...phobia”,我们尝试把译名模式制定为:“恐……症”和“……恐怖”,其中,“恐”和“症”及“恐怖”反映的是共同性概念,而“……”反映的是区别性概念。3)译名模式最好也使译名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形态和区别性形态。如:对于精神病学中相同词尾术语“...phobia”,我们尝试把译名模式制定为:“恐……症” 和“……恐怖”,其中,“恐”和“症”及“恐怖”是这组术语译名的共同性形态,而“……”是这组术语译名的区别性形态。4)译名模式最好能从相同词尾术语组中已有的某个或某些译名(如已约定俗成的名称、其他权威机构或权威词典给出的名称)中挑选和提炼。如:对于精神病学中的相同词尾术语“...phobia”,我们尝试把译名模式制定为:“恐……症”和“……恐怖”的根据是:类似中文译名已经广为大家所接受。5)译名模式一旦确定,应尽量使用该模式为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给出译名,但也不可“一刀切”,遇到个别英文医学术语难以使用该模式时,也可稍作变化。如phobia(恐怖症),sitophobia(畏食名委,进食恐怖)。然而,要真正做到以上5个原则,就必须将整部词典的同词尾术语集中在一起才能实现。正如黄建华教授[2]所说:“术语所指的概念内容与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领域的整个概念系统相联系,并且受其限定。只有从特定活动领域的概念系统整体出发,才便于考察某个术语的概念内容。”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的英汉医学词典编纂过程中,因为工程浩大,人员分工细,各司其职,定稿后也无法由一个人进行全稿通读,也就无法将词典中的同学科同词尾术语集中在一起、统一检查、指定译名模式、保证整部词典中的同学科同词尾术语译名的系统性。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们尝试使用倒排程序来集中这些同词尾医学术语。使用倒排程序集中同词尾医学术语我们先将《中山英汉医学词典》的所有英文词目和中文译名输入以Visual Foxpro 6.0建立的数据库表单,然后执行以下的程序:set talk offuse Med.dbfdo while .not.eof()x1=trim(TermEng)x2=""l=len(x1)i=1do while i<=lx2=x2+subs(x1,l-i+1,1)i=i+1enddorepl a with x2skipenddo在所得到的倒排表单中,从后往前比较,所有同词尾的词汇都排列到了一起(参见表2),使判断、划分同学科同词尾术语、按译名模式统一修正它们的译名成为可能。检查同学科同词尾英文医学术语译名的系统性由此,我们检查了《中山英汉医学词典》中所有同学科同词尾医学术语译名的系统性,并使用译名模式修正了同组术语的译名。同时与国内两部已出版、并在医学界有较高影响力的英汉医学词典——《英汉医学辞典》和《英汉医学词汇》进行了比较。如表2给出了以“-phobia”作为词尾的96个医学术语在三部英汉医学词典中译名的比较,由于受篇幅局限,这里只挑选其中55个做以分析。若译名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给出的规范译名,我们则在译名的右上角标注“名委”。对于96个词中的精神病学术语,我们将它们的中文译名模式定为“恐……症”和“……恐怖”两种主体模式,但对于眼科学和组织学术语的译名则不套用这两个模式。结论黄建华[2]教授指出:“词典的右项(释义)是衡量一部词典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也是词典编者最需要‘精耕细作’的一块土地。”我们认为:在双语术语词典编纂中,可以利用数据库程序创建倒排表单,将整本词典中所有同词尾术语集中在一起,有足够的素材(要将同学科同词尾术语一网打尽),才能将同学科同词尾术语的译名模式贯彻始终,才能提高双语术语词典的编纂质量。这一方法将为今后的双语词典编纂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可供其他类型词典(尤其是科技术语词典)编纂时参考。①《中山英汉医学词典》是国家211科研项目,由中山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编写,2002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3年获得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编者  相似文献   

3.
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一词目前有两种中文译名:“技术成熟度”与“技术就绪度”。文章从该术语的提出机构、国际上使用该术语的重要机构对其含义的解释、两种中文译名含义的差别以及国内的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TRL的中文译名应统一为“技术成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贵刊2007年第2期上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三组重要术语的中文译名作了探讨,最后对于associatif(paradigmatique)这(两)个术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意见,即认为“把associatif(par-adigmatique)译为‘聚合关系’,只强调了一种很多词堆在一起的特征;而把它译成‘选择关系’,就强调出在众多纵向的词当中,有挑选出某个词来组句的意思”。很显然,针对不同中译本对该术语翻译的不统一,作者想要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事实上,这两个词在后来的语言学理论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就其功能而言,将两个词根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与“新冠肺炎”有关的各个术语译名,建议根据术语的专业性和约定俗成性的原则,使用“新冠肺炎”这个术语作为COVID-19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国内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对脱钩分析8种状态的英文术语汉译名称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脱钩分析术语译名方案,建议将expansive coupling译为“联动增长”,将recessive coupling译为“联动衰退”,将negative decoupling译为“不良脱钩”。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Prion是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物,并因此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几年来此词的中文名一直比较混乱,本刊在此栏目中对其展开讨论。我们欢迎有关学科的读者参与书面讨论,在适当的时候全国名词委将召开研审会,确定其规范名。一、Prion的提出、定义及相关术语Prion的概念由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家Stanley B.Prusiner(斯坦利·普鲁西纳)于1982年4月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他在研究与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BSE)有关的一种人类大脑疾病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因子,命名为prion。他的该项研究荣获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Prion来源于英文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该项研究诞生了一系列相关的词语,有:prion(1982《Science》)[1];prion protein(PrP)(1982《Biochemistry》)[2];prion disease(1984《Scientific American》)[3];PrPC(1986《Cell》、《Proc Natl Acad Sci USA》)[4,5];PrPSc(1986《Cell》、《Proc Natl Acad Sci USA》)[4,5];以及PrP27~30[6]、prion rod等。普鲁西纳给有关术语所下定义为[7]:prions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性的感染粒子(Prions are defined as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als that lack nucleic acid.)。PrPC是细胞prion蛋白(PrPC is the cellular prion protein.)。PrPSc是可致病的prion蛋白异构体(PrPSc is the pathologic isoform.)。二、Prion已有的中文译名由于该项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国内一开始介绍此项研究时,给prion的中文译名较为混乱。如有:朊病毒、朊蛋白、毒蛋白、蛋白病毒、蛋白粒子、蛋白感染粒子、蛋白侵染因子、感染(性)蛋白子、锯蛋白等,以及音译名称普恩蛋白、普里安、普利昂、泼里昂、普赖子。前期中应用较多的译名为“朊病毒”。据考查,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译名曾被列入《病毒名称》一书中。有关prion的译名情况参见表1。三、有关讨论与中文译名的变迁1987年出版的《病毒名称(第二版)》已收有prion,列入附录Ⅲ“病毒和亚病毒的部分术语”中,译为“朊病毒(感染性蛋白质)”。1996年《生命的化学》第6期中廉德君将其译为“蛋白粒子”;此后该刊在1997年4期上即有张友尚的文章对此提出讨论,认为“在其他报刊中也有称之为锯蛋白的。在prion发现的初期,曹天钦先生曾建议译为朊病毒”。张友尚也同意将其译为朊病毒;该刊1998年2期贲昆龙等又认为其他译名不妥,建议中文译名为蛋白传染子,或者将音与义结合,译为普赖子。《实用传染病学》(李梦东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4月)将prion译为朊毒体,与此相关的疾病译为朊毒体病。《参考消息》从1997年10月开始介绍此项研究时用了“朊病毒”这一名称,并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如1999年5月29日还用“朊病毒造成致命失眠症”为题发表文章;但到1999年10月16日,在“法国科学家预言21世纪疾病”一文中已改称“感染性蛋白子”。《医学与哲学》一书中傅杰青、禹宽平的系列文章主张用“感染蛋白子”。[8]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所有译名中,初期以“朊病毒”的影响最大,连《科学通报》也用了“朊病毒”。后来,由于研究已明确阐明prion并非病毒(其结构较病毒更为简单,不含DNA和RNA),用“朊病毒”来表述prion明显是不合适的,所以“朊病毒”一词必遭淘汰无疑!部分学者在注意到该点后,已试图用其他词语代替应用较广的“朊病毒”。如《实用传染病学》、《医学与哲学》、《参考消息》、《中国中医药报》。在研究阐明prion有正常型和致病型两种之后,prion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变迁。所以,在其中文名称中出现“传染(感染)”或“毒”的意义也显得并不确切。可以说prion目前仍没有确切的、令人满意的中文译名!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重新给出规范性的命名。四、关于prion中文译名的建议由于prion是一种新的致病因子,因此其译名应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已有的致病因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最好能用两三个字来表达)。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译名应当确切(能体现出其蛋白质的本质);译名应具有新颖性(可创用新词,体现出这是一新的研究领域);译名应当简洁(便于作为一个词素来应用,方便这一新学科一系列复合性新术语的构词)。根据以上原则,以及笔者对该项研究较长时间的关注和思考,建议将prion译为“普朊”。此为音译加意译,简洁明白。理由如下:(1)prion与蛋白质的关系已经阐明,笔者对用“朊”代表蛋白质的作法表示赞赏,可以使译名具有简洁的特点。(2)prion提出的早期,普鲁西纳认为它是有致病性的,故称其为“感染性的……”。但后来的研究简明,PrP有正常的(PrPC)和致病的(PrPSc)两种不同的形式,因此产生了“一种蛋白,两种构型”的论断。但这在命名学上产生了逻辑矛盾。[8]因为正常型是没有致病性的,谈何有感染性?所以我们在命名prion时,不必受其原有的限制。故将prion的词头音译为“普”字。将prion整个词语译作“普朊”。“朊”之发音与prion之后半部分亦极为接近。这是一种巧合。(3)prion与proteinaceous、Prusiner的词头都是p,译作“普朊”暗含有普鲁西纳中文名称的首字,这更是一种巧合。(4)“普朊”的命名可以使该领域产生的一系列新术语也变得简洁明了,符合这一门新学科的需要。试译如下:prion——普朊;prion protein(PrP)——普朊蛋白;PrPC——正常型普朊蛋白;PrPSc——致病型普朊蛋白;prion disease——普朊病;PrP27~30——分子量为(27~30)千道尔顿的普朊蛋白;prion rod——普朊小体。  相似文献   

8.
美英法律文书中的brief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ief是英文法律文书中的一个常用法律术语。然而,它的中文译名比较混乱,不规范的译名和误译较多,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本着“孤证不足信”的原则,本文通过多种词典定义,分别探讨美英法律文书中brief的本质属性,分析译名混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议合适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9.
对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几组重要术语,国内学者所使用的译名各不相同。文章对其中三组术语langage、langue、parole,signifiant(signifier)、signifi(signified),syntagmatique(syntag-maticrelations)、associatif(associativerelations)orparadigmatique(paradigmaticrelations)的中文译名作了较为翔实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这三组译名的观点,并分析译名未得到统一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探获得的钻孔内核部位的物质,既可以指已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指未固结的松散沉积层或其他形态的物质,英文统称为core,以往的中文译名为“岩芯”,显然不全面。根据汉语构词规律,应该叫“孔芯”。建议将钻探行业里的英文术语core翻译成为“孔芯”,这样才可以与英文的core完全对应。同时建议对钻探工程名词术语中与core相关术语的中文译名进行修订,并提出了14个术语的译名建议。  相似文献   

11.
endotension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重要并发症,目前将其译作“内张力”,该译名带有明显翻译腔,未能反映该术语的内涵及特征。基于原始释义、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及词素三方面,提出将“内扩张”作为该术语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12.
英文seismite是德国地质学家赛拉赫在研究美国加州的一段特殊岩层之后,于1969年正式提出的,用以代表因受地震扰动而形成的一套岩石。此后,这一术语迅速被地质学界接受并加以发展,现在虽然还有部分地质学家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绝大多数地质学家都同意seismite是受地震扰动而形成的岩层,是地层中的古地震记录。1987年和1988年,龚一鸣将seismite翻译成“震积岩”。seismite自创立至今已经接近50年,其中文译名“震积岩”至今已存在30余年,其间一直没有大的争议。但是到了2016年,山穆玕(Shanmugam)开始质疑seismite一词,列举了十余条与这一术语有关的问题,并强烈建议地学界废弃这一术语。在将山穆玕的思想介绍到国内的过程中,冯增昭先生建议将seismite的中文译名更改为“地震岩”。文章作者认为,山穆玕列举的问题几乎都不是真正的科学问题,沉积学界的地质学家早已经进行了更仔细和深入的讨论,“震积岩”这一中文译名既强调地震作用的影响,又很好地体现了seismite主要发生于沉积地层中,并且已经在国内被广泛接受。而地震岩不仅包括沉积岩,还包括与地震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和构造岩,与英文原文有很大出入。因此,文章作者认为,seismite不能被取消,建议其中文译名仍保留龚一鸣的原始译名,以防止在学术界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严复译名是其翻译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尤其表现在术语翻译上。基于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中西术语译名,剖析严复在术语译名生成和创制方面的取舍,反思严复术语译名的去留,为今日术语译名研究、术语规范化使用等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不但需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准确性,表达的简明性,而且还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每个汉字都同时有其形、声、义,同西方国家的文字或其他拼音文字很不相同。例如,各种鱼类名称的汉字带有鱼字旁;各类树木名称的汉字带有木字旁。汉字的这一特点还可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科技术语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关于sonar的译名问题。sonar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关于“sonar”条的译名和解释主要是:“声呐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韦氏英语字典)关于“sonar”的说明是:“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从历史上看,几种主要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早期没有sonar词条,50年代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有“声拿”、“声纳”、“水声测位仪”和“声呐”等译名,分别列于下面的表中。为了进行比较和讨论,表中也列出相关的“电纳”和“导纳”的译名。表中引用的资料有:《物理学语汇》([清]学部审定科,1908),《物理学名词汇》(萨本栋审订,1932),《物理学名词》(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1956),《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5,198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由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为“声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声呐”的定名是根据其科学内涵和科学概念及汉语特点来确定的。为什么要将以前sonar的译名“声纳”重新定名为“声呐”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sonar译名为“声纳”前,早已把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了。这个“声纳”是表示声波在传播中的导声能力量度的声导纳的一个分量,正像“电纳”是表示电流在电路中传输时的导电能力量度的(电)导纳的一个分量一样。这种声学量和电学量的互相对应关系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如果把sonar定名为“声纳”,就会造成“声纳”作为一个科技术语表示两种科学内涵或两种科学概念的情况。第二个原因是将sonar定名为“声呐”同汉语的意义是符合的,正像将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将电学上的susceptance译名为“电纳”符合汉语的意义一样。根据1997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纳”有接受的意义,可以表达接受声波通过和接受电流通过的意义;“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的意义,可以用来表达声学现象。这样对“声呐”的定名就既表现和发挥了汉语的声义兼顾的特点,又避免了一词两义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还比把sonar译名为“水声测位仪”更为精练,正像“雷达”比“无线电波测位仪”或“无线电波测距仪”更为精练,也像“激光”比“受激(发)发射光放大”更为精练一样,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总之,从“声呐”(sonar)命名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定名,既要充分了解其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又要仔细考虑其汉语的特点和相关科技术语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定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术语的审定和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的必需条件。但是,我国科技术语的现状不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学科上成绩显著,但在一些新的边缘交叉学科里术语译名和使用还相当混乱,远不能适应科技发展和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理顺关系,搞好协调,尽快改变科技术语的混乱情况,这是我国术语学领域的一项迫切任务。一、科技术语混乱的思考现在新出现的一些交叉、边缘学科,大多属于高科技范畴,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作为科技术语这项基础性工作,远远滞后于这些学科的发展速度,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更为落后。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一些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许多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大批科技术语也相应出现,令人眼花缭乱,顾及不暇。2.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科技术语,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如此。另外,由于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尽一致,在概念上和语言上也各有不同,术语的命名和使用存在着固有的差别。在引进这些术语时又往往是照抄照搬,“原装”就是一个乱摊子。例如,英文“ergonomics”一词,其英文同义词还有human factors,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human engineering,engineering psychology等等,因此导致我国术语译名更加混乱。仅“ergonomics”这个词的译名就有工效学、人类工效学、功效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机学、人因工程学、生物工艺学、人类环境改造学、劳动经济学和人与机械控制等十多种。经过专家们反复协商,这个词现在统一称为“工效学”。再如,“航天员”这个术语,国内亦称为“宇航员”;国外情况更乱,前苏联用cosmonaut,美国用astronaut,法国用spationaute,还有astrogator等同义术语。现在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3.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术语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负责,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译名标准或规范,多半是由各学科领域的科技人员和新闻出版单位自己翻译或定名,“各自为正(确)”,“正”出多门。4.十年动乱期间,正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我国却处于封闭和停滞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便潮水般地涌来,加上最近几年,有大批学者从国外学成归来,又带进了许多新的科技术语。许多术语来不及从概念上仔细推敲,只能靠各自的理解而译名,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5.大陆与港、台、澳,虽然同是使用汉语,但是由于分割几十年,许多科技术语的译名和定名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彼此往来显著增加,人员、科技文化和书刊交流更加频繁,各方科技术语混杂在一起,并广为传播,使人无所适从。据统计,在计算机领域中,港、台与大陆的术语译名差别很大,叫法不同的术语平均起来达70%以上。6.制度不严,宣传不力。现在,虽然已有许多基础学科的术语已审定通过,但缺乏具体有力的贯彻措施,一些教育和新闻出版等单位对已公布的术语置若罔闻;术语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冷冷清清,似有若无。更有甚者,迄今还有许多人不了解术语审定工作,这就更难谈到执行了。因此可以说,在术语工作上“我行我素,有法不依”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我国有句俗语,叫做“名正言顺”。科技术语混乱不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对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对通信和信息管理都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近几年来,由于术语不统一而造成的技术经济贸易合同废止或赔偿经济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逐渐感受到了术语混乱所带来的不便和危害,要求统一术语的呼声已越来越高。因此,搞好术语的译名和审定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了。二、改进措施以上分析了我国当前科技术语混乱的基本原因,结合本人几年来从事术语工作的实际体会,建议采取如下的改进措施。1.制定科技术语译名暂行规定,由权威部门颁布施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科技术语译名无任何规范,主观随意性太强,在一些新的高科技领域,术语使用混乱现象比较严重。在有的学科中,现在审定的术语,多是从国外文献中翻译过来使用多年了,使审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马后炮”式的“纠偏”工作。如果当初译名时就能规范化,至少可以为以后的审定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译名是审定的前期工作,审定是对译名的认可。译名要准确,首先要弄清术语的概念,这是保证术语科学性的基础,然后再根据汉语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词进行意译。尽量不采用音译,直译要审慎,要符合术语的科学性和汉语的习惯特点。不要译成“洋泾浜”式的汉语。现试举几例加以探讨。例1:英文“space shuttle”这个名词,当初国内译名比较乱,有“空间渡船”、“太空梭”等不同译法。前者虽为意译,但没有很好反映出这个词的本质特征,也不通俗;后者为直译,让人无法理解。后来钱学森同志根据这个名词的基本概念和汉语习惯,建议译为“航天飞机”,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很快为大家所接受。连外国人也接受了过去。如法文称为“avion spatial”。现在英文中也出现了“aerospace plane”(航空航天飞机,又简称空天飞机)。例2:法国一份周刊,名称为“Air et Cosmos”。国内不少单位译为《航空与宇宙》,笔者认为这种译名只对了一半。这份期刊说的全是航空和航天方面的计划、政策、发展动态和技术产品等内容。“air”主要意思当“空气”讲,但把它译为“航空”却很贴切。法国航空公司就用“AIR FRANCE”这样简单的词来表示。可是不知为什么把后半部的“cosmos”直译为“宇宙”。如果译为“航天”该多好,即符合本意,又符合汉语习惯,即这个杂志译为《航空与航天》为最佳译名。例3:载人航天器中有个“airlock”装置,是用于航天员出舱活动前作吸氧排氮的,以防止减压病。这个术语有多个译名:空气锁,锁气室、气闸、气闸舱、气压过渡舱等等。这是在查阅了《英汉技术词典》、《英汉大词典》、《英汉科技词天》、《现代英语综合大辞典》、《英汉科技大词库》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等书中找出的比较能合乎原义的几种。其中“气闸舱”贴合原义,但不够通俗;另一个“气压过渡舱”虽然通俗,但用“气压”限定就不全面了,因为不仅有舱压的改变,还有空气成分(由氧氮混合气体进入纯氧环境)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不如就叫“过渡舱”好了,比其它译名都要简洁、通俗和准确,虽然有点模糊性,但它最好地反映了本术语概念的本质特征。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译名工作的难度并不亚于定名工作。因此,制定一个科技术语译名规则是适时和必要的。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译名规则应该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为基础,再根据外文特点,加以适当修订,并要与各界协调一致,统一认识。例如,关于我国科技术语究竟是走音译道路还是意译道路问题。目前国内各界人士还有各种不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要首先对汉语汉字的结构特点能有充分的认识,再根据我国科技渊远流长的历史和科技术语的现状加以冷静分析,不难得出这一结论:以意译为主,以音译和其它译法为辅。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要防止绝对化的倾向,要全面地理解术语的国际性,不能简单地理解术语国际化就是音译化。真正的术语国际化恐怕要以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为基础。这对我们这个数千年使用方块字的文明古国来说,可能是一件相当久远的事情。太超前了就会过犹不及,这方面我们已有了不少的历史教训。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上述原则,谨慎行动,把好科技术语译名这一关,就是使名词审定工作“走前一点,看远一点,搞深一点”的实际步骤。2.建立科技术语情报网把好译名关,搞好科技术语审定工作,还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证。除了已建立的各学科名词审定机构以外,还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横向联合的科技术语情报网,这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为核心,由她牵头,联同各学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情报和有关院所,组成学科性的术语活动网,各网员单位设有联络员,根据需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报告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以促进我国术语学的发展。活动经费以自助(收成员单位网务费)为主,公助为辅。科技术语情报网,既有代表性,又有群众性;可以广开言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荟萃精华;便于及时交流情况,特别是能使一些新出现的科技术语得到准确的译名或定名,尽快地统一和应用。3.办好刊物,做好宣传工作把好译名关,搞好科技术语审定工作,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这个刊物,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各种宣传机构的积极性,搞好术语的宣传、使用和普及工作。《自然科学术语研究》是全国唯一的一份术语学宣传阵地,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成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先搞成季刊,在逐步过渡到月刊。这个刊物水平不低,可与国内的其它知名刊物相媲美,撰稿和编辑人员都很有潜力。只要做好宣传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这个刊物就一定会办得更好。搞好已审定术语的宣传、推广和使用工作是当务之急。应该承认,在目前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种“我行我素”和“有法不依”的情况。术语审定好了,他可以不用,还是按自己的老习惯遗词造句,写文章或搞讲演。对此,似应搞点强硬措施以鞭策执行。例如,在书稿的审定工作中,以是否使用了审定的术语为评定优劣或取舍的一个条件;在评选优秀报刊、优秀图书工作中,也要把贯彻执行已审定的科技术语情况作为一项评选条件,或者作为检查编辑工作质量的一项标准。必要时也可以用经济手段给以奖惩。可以确信,采取这些措施,肯定会推动术语工作的发展。三、结语科技术语的译名和审定是局部同全局的关系,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搞好科技术语工作,不单是科技人员的事,而是一项有益于全民的事业。只要组织起来,措施得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协调一致,这块新的术语学园地就一定能够繁荣起来,绽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结出丰硕果实。  相似文献   

16.
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度,基于一个英文术语有不同中文译名的情况,以femtocell为例讨论了科技新词的中文定名问题,并提出科技新词译名的确定可以依照两种方法:直译和与相关名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brief是英文法律文书中的一个常用法律术语.然而,它的中文译名比较混乱,不规范的译名和误译较多,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本着"孤证不足信"的原则,本文通过多种词典定义,分别探讨美英法律文书中b-ef的本质属性,分析译名混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议合适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18.
严复曾叹:“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译名之难,由此可见。不过,译名难,定名亦不易。以西人所云logic一语为例,据说至清末,其在我国即有50种译名之多。一个术语在一个国家之译名竟达半百,其混乱是怎么也难免的了。为规范和统一该术语,我国学人一直在努力,商榷和争鸣即时有所闻,据称  相似文献   

19.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以《关于一些植物学术语的中译等问题》为题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载《植物分类学报》28(5):419—424.1990和《广西植物》15(2):189—192.1995),其中对《植物学名词》中的三个术语的中文翻译方面提出了不同意见,现介绍于下。1.hypanthium(托杯) 是被子植物 某些群的花的一种构造,由花托、花被和雄蕊等共同形成,呈盘状、碗状、杯状、坛状或筒状。“托杯”只能代表五种形状之一种,不够恰当。王文采建议改为“被丝托”(“被”代表花被,“丝”代表雄蕊)。2.tepal(被片) 建议改用“花被片”,因这种译法明确,意义毫不含糊,一看就了解是花褙的成员,不会发生混淆。3.bilateral symmetry(两侧对称,左右对称)是指花有一个对称面的现象,如唇形科植物。而bilateral(双面对称的)这一术语又指花有两个对称面的现象,如罂粟科荷色牡丹属。上述两个英文术语非常相似,容易引起混淆,为避免混淆,王文采建议不应用上述二英文术语,建议在描述有一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以下两术语:zygomorphic(左右对称的)或monosymmetrical(单面对称的),代替bilateral symmetry的名词可用zygomorphy(左右对称);建议在描述有两个对称面的花时,选用disymmetrical(双面对称的)。(高素婷摘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