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直接作用于“人”自身,使人从“自然人”逐渐转向“技术人”,从而引发人类对其产生深度的人文主义焦虑。道家生命文化将“生命”与对“道”的追求关联起来,并更注重对生命的人文价值的追寻,因而可以为人类增强技术提供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指引。在目的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养生”“心斋”等概念为HET在人类物质与人文层面提供了“目的校正”;在认识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中“真知”“物化”等范畴引导HET消解“是非之争”,打破“成心”;在方法论层面,道家生命文化以“道”为宗,以“以明”和“因是”为HET提供了方法论规范。总体上,从道家生命文化对HET进行人文主义审视,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从道家生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资源可以得出,对于HET,并不在于一味地摒弃此类技术,而是“人文地”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类最为“本真”的需求,服务于人类自身成长尤其是人文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理性对技术的审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希腊哲学对技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既向往技术,又担心技术中蕴涵的对自然的背离指向;看到技术既带来了物质富足,又湮没了个体对卓越和社会稳定的追求;因此人工自然居于次要地位,自然对象比它真实.人工自然不能成为人追求的首要关注点。技术是必要的,但却是危险的。这种古代希腊的哀术的怀疑论能印证今天的技术批判思想,在今天这种怀疑的理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生态度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法自然”态度,曾以符合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们的实际需要,并行、交融、发展,促进了儒家情怀和道家情怀的形成。这两种情怀在思维方法论上,都以经世致用的功用性出发,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的思维方式,为他们不同的“应然”生存状态提供了一种理念支撑。体现在个人的认知、行为上,就是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结果,成就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关怀。这对于具体调整当今社会人们的不同心态,仍然有着鲜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
“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
可见,“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没有任何关联,绝不能混为一谈。
河北省保定师专化学系 卢玉妹  相似文献   

5.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中学化学练习册和某些中学化学教师的板书中 ,常常看到将“化学性质”简写成“化性”的现象 ,这种简略是一种不规范、不严密、不科学的做法。“化学性质”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 ,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和性、化学稳定性等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化性”是生物学中的概念 ,指昆虫在一年内发生代数多少的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 ,一年内发生一代的称为一化性 ,发生两代的称为二化性 ,发生三代以上的称为多化性。可见 ,“化学性质”与“化性”是不同学科中的两…  相似文献   

7.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综合的和典型的理性形式。一方面,技术理性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追求物质目标、满足物质需求是技术理性的永恒的和第一的旨趣。技术理性的这种旨趣标志着人的一种敞开状态,标志着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主客体的统一。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社会合意性、科学合理性、自然必然性整合到手段有效性中去,它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既追求物质手段又关涉知识储备,既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既表现自然必然性又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纪之交的逼近,冠之以“后现代”(post—modern)的名堂亦成为一种时髦话语,一般地说,后现代主义指责现代化在物质层面上的工业化破坏了自然,在精神层面上的理性化吞噬了人性;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那么后者就主要是针对现代科技所蕴含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rationality)的批判,特别是由所谓“(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引申出来的“技术统治”和“知识霸权”倾向。问题是,这些负面效应是否已经达到弊大于利的地步?考虑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取向,以及科技理性的先下不足,这个问题便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刊徽的主体构图是由三组线条组成的“文”字,代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象征本刊是“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每一组又由三个线条构成,三组线条相互交叉、缠结,隐喻本刊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并且与本刊的副标题“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呼应。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设“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讨论专栏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阅读该专栏文章受益匪浅。但同时也感到理清某些基本观念的重要性。当然,理清了科学与价值关系的某些基本思想,自然也就从一定侧面回答了“科学和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问题。1·科学与价值关系的两个不同层面笔者认为,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如宗教、艺术、体育等等)相比,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二是,科学这种人类活动对人类的某种或…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不可预见性"、现代技术灾难与人类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技术所支持的文明世界中发生的灾难日益增多,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相关。文章根据海德格尔和爱尔兰根学派的米特尔斯特拉斯(Juergen Mittelstrass)等人的观点,认为当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在理性层面上的主体性丧失状况,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并不直接涉及经验层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涉及到我们在理性层面上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主体自身状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展模式是一种只有动力机制而缺少评价和规范机制的发展模式。它在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相当成功,而在解决“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上却是失败的。发展伦理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社会发展本身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怀,在对“自然价值”的理解上,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的片面性,合理解决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工具性价值”与“环境价值”,“存在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内在冲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的,伦理的基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消费价值对使用价值的背离,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消费方式和消费观的革命,把人类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提高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92哈尔滨科学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青年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月12~13日在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作为物质生产力的科学与作为文化的科学;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化与整合;科学文化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文化的精神素质(ETHOS)与科学意识的培育; “五四”精神与科学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发展轨迹;近代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突和结合点;科学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成立以来组  相似文献   

14.
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人类面对着各种危机,其中价值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之一。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是一种挥霍性的消费价值观。这种消费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使用价值的背离,时尚为其提供了消费的价值尺度。时尚消费是一种符号消费,是以对使用价值的贬低为前提的。广告是制造时尚的机器,是制造挥霍性消费的机器。这种消费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背离,也是对人类根本生存利益的背离。在这种消费观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 2 0世纪普遍存在着的技术悲观主义 ,从文化背景层面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冲突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根基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旨趣。文章最后强调技术和文化的背离是导致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产生的原由 ,只有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协调和融合 ,才能克服对未来技术社会的悲观和恐惧。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把现象学的“设计”和“兴趣”两个概念勾连起来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视域,以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严厉地批判了近代以来在技术认识兴趣导向下把自然视为“开采对象”的狭隘的科学主义意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当以解放认识兴趣为导向把自然设计为人类的“生存伙伴”的新见解,从而构建起一种具有浓郁现象学气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认识论层面上是否信守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法;方法论层面上是否赋予非人类一种能动性;研究进路上是否对社会结构与权力进行批判;价值论层面上赋予本体论政治的目标导向不同。而这二者的理论契合主要有两点:主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秉持对资本的严肃批判。针对ANT和传统政治生态学之间的现实冲突及内在契合,尝试建构一种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予以回应。通过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三人的各自案例分析,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提过一种看法: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现代科学。这种观点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的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自然观念的存在分析来进行这样的考证。文中以《庄子》和《中庸》为基础,对道家和儒家中国式的存在关怀以及它们为何对现代科学观念下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进行考察,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这两部著作中包含了一种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与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终极关怀完全不同。为了佐证这一观点,文中对徐光启和伽利略进行了简要比较,并提出这样一个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透视作为现代科学基础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指出:科学推动文化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演化过程,即由自然文化经机械文化发展到人的文化在科学的基础上,文化由物质组织,制度到精神逐步生成。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科学技术以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外在的物质世界 ,那么今天 ,除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探索外部世界外 ,科学技术正把探索的重点转向人类自身的生命体及其活动 ,与人类自身的命运越发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发出了严峻的挑战 ,使人不无忧虑、恐惧和不安。正如瓦托夫斯基所言 :“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又害怕科学业已变成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控制的不道德的和无人性的工具 ,一架吞噬着它面前的一切的没有灵魂的凶残机器。”科学技术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