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海盐生湿地恢复,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滨海盐生湿地恢复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恢复的技术路线,并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水景观河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示范工程为例,对滨海盐生湿地恢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是目前土地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以来,人口、经济和社会水平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现阶段,研究滨海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滨海新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据1994-2004年间滨海新区人口、经济等社会发展数据对滨海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天津滨海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经济与政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健康是当代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青海湖为研究区域,构建了5要素15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依据综合评判的原理,借鉴生态系统医学理论的5个等级,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均方差法和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对青海湖湿地进行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差异明显,但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走势趋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生态环境要素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柴达木盆地水文生态环境特征,并认为构造隆升导致气候环境恶化是区内水文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导致了区内以湖泊为中心的同心状积盐、同心状水文地质结构,同心状生态环境特征、同心状地貌景观格局,从而决定了盆地内同心环状生态重建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主要是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雨水等进行处理,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等作用.人工湿地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美化生态环境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在土地紧张的城市,可以与景观、湿地公园结合建设.近年来人工湿地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许多水质净化、水质改善以及水质保持项目中得到应用.本文根据文献检索、实际工程应用以及我国第一部人工湿地技术导则的出版对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针对如何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科学重大问题,本文在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指导下,以济南市为典型研究区,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开展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动态监测及空间格局分析、城市空间扩展与热环境耦合遥感分析与模拟、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时空差异解析、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及城市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与建议研究,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监测提供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为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优化与提升提供决策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缺水型城市的景观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北京市某人工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和示范对象,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技术解决富营养化问题,修复并长期保持良好的水质.示范工程自2005年投入运行以来,在夏季富营养化高发期也能稳定保持水体清澈,改变依赖频繁和大量补充新鲜水来维持水质的状况,在带来环境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同时,也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该课题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系统”(2012BAH32B00)的课题之一,研发与集成复杂条件下的水质水量遥感及相关技术,建立多云多雨及复杂地形与大气条件下的地表水水质水量遥感模型、近岸海域水质遥感模型及粤港澳地区水质遥感分类体系与评价标准,实现粤港澳地区水质水量遥感监测;对大气环境、工农业与城市化发展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进行遥感研究,为地区水质遥感及其成因分析提供陆地信息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示范系统,并以珠江三角洲为示范区进行应用示范,为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对粤港澳地表水水质水量实施遥感监测,与常规监测相配合,使该地区水环境监测的效能产生跨越式的提升,为该地区水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当前核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些主要领域的应用前景,结合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具体情况,探讨其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中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建立辐射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辐射消毒灭菌中心等一些可行性建议,为滨海新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天津滨海新区是石化产业集中分布的核心区域,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石化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识别制约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源环境因素,对石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研究与度量,并对滨海新区现有的制约因素进行合理优化,进行结构调整,为滨海新区石化企业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姚檀栋带领的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湖泊变化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根据湖泊变化的各项指标,团队绘制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湖泊影响的全景图。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显著影响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综述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以"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过去30年全球变化背景下主要生态系统的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机理;(2)发展和完善多因子、多元素耦合的生态系统机理模型和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的影响机制和效应;(3)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环境要素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形成面向全球变化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提出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根本;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以及土地资源的格局和土壤环境质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揭示全球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将这种影响纳入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建立全球变化背景下规避生态环境风险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大热点和前沿命题,是我国亟需解决的国家重大需求。未来相关研究需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陆面—水文—环境过程演变为主线,需重点研究4项内容: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传输和相互作用过程及规律分析、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全球增暖1.5℃/2℃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设计。解决3大科学问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界面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区域水土资源空间网络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及机理、全球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及环境风险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7-28
该课题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针对湖荡具有低污染水处理功能的特征,可兼容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河湖相联典型的复杂湖荡滆湖为重点区域,研究出、入湖河口区水体污染强化净化技术、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与湿地重建技术、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湖荡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以典型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引水调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3S”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与获取在全球已有近30年的历史,它对粮食安全预警、农产品贸易和政策制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阐述了3S技术在作物面积监测和作物产量估测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具体包括:作物面积遥感监测体系和方法、作物种植方式与复种模式的遥感监测、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产量估测模型评价等,总结了目前农情信息监测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情遥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建立农情遥感学科理论、完善方法和模型和扩大应用领域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北运河下游位于海河北部平原,它承泄上游来水,与多条河道交叉,沿线渠系纵横,洼淀众多,发挥着供水、排沥等功能。水系内众多水工构筑物构成了包括多条河渠及湿地在内的北运河下游河灌区网络特征。长久以来,北运河为天津市北部多个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北运河在天津市水资源保障、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58-58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长江、珠江流域及我国主要湖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对策研究”课题之专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96-911-08-04)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为基础,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模型,探索了景观生态学和遥感要素识别技术与方法,并在海河流域、黄河源区、深圳市和成都平原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应用研究,为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生态保护对策制定提供了可操作的管理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曾被列为国际重要鸟区 20世纪末的围海造田,在上海南至东海大桥、北至浦东界,河绵延50多千米的围海堤坝内,形成了一片约15万亩的滩涂.十万余亩滩涂在雨水不断的冲刷中,逐渐演变为芦苇丛生、侯鸟成群的湿地;而一堤之隔,即是无边无际、海浪滔滔的大海.调查结果显示,2006-2008年,该地区共记录鸟类249种,在此记录到的黄嘴白鹭、三趾鹬的数量超过了其世界种群数量的1%,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08年被国际鸟盟列为国际重要鸟区.  相似文献   

19.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即地表积水或土壤饱和、淹水土壤、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是湿地系统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湿地具有物质"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一般认为湿地是二氧化碳的"汇"和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前,要加强对湿地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湿地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清楚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科学》2008,10(4):10-10
在2008年7月5-6日举行的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Quantum Molecular Science)第45次院士大会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帅志刚教授当选为该科学院院士。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是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布罗意的倡议与支持下,由法国科学家道达尔和普尔曼、瑞典科学家洛夫丁、美国科学家帕尔和玻普尔(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5人发起于1967年成立的,总部设在法国芒顿(Menton)市。此前,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教授于1984年当选为该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