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的社会形成"(SST)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批判“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形成思想(SST)。社会对技术具有很强的型塑功能,技术的自然制约、技术的社会需求、技术的社会实现等思想为新技术社会学SST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源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先决条件,对西方技术发展的社会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提出了西方技术社会管理理论经过了多向发展模式、人操作子理论、操作子网络理论、技术-社会协作关系理论、P-T-P理论、Ⅳ.R关系理论等发展过程的观点。作者认为,技术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物化”性,因此,上述这些理论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纯学理的技术-社会关系论或技术论范畴,而是具有明确操作意义的社会管理理论和方法。人们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对技术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从而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社会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记忆的技术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示为"质料"与"形式"内在统一的建构性"存储-提取"过程的人的社会记忆,在由"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与"精神关系"的历史互融构成的质料性层面、由"文本形式"和"器-物形式"及"仪式"共同构成的形式性层面、由"形式建构"与"权力建构"整合构成的建构性层面,归因向技术.对人的社会记忆的技术归因,不宜在"工具性"维度理解,因为它标志着社会记忆存在于技术的构造中.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记忆是技术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由于电子健康创新与发展的实践需要,电子健康的社会研究备受关注。本文运用社会-技术系统的多层分析框架,分析和探讨了影响电子健康创新与发展的复杂因素以及电子健康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认为电子健康系统的推广、应用与创新不只是信息技术向健康领域扩散的简单线性过程,而是动态的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即技术与社会活动的协同演化过程,除技术因素之外,更应当关注用户、组织、制度乃至更广泛的异质性社会因素与非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肖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5):36-42,25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是自80年代兴起至今仍在欧美尤其是欧洲十分盛行的一种对技术的社会研究流派,它以建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十分强调技术是由社会因素塑造的,对技术决定论持否定的态度,主张技术应对社会学开放,即运用社会学方法去考察社会的、体制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对技术起形成作用的方式,为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SST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它的许多核心概念,如“解释的灵活性”、“结束机制”、“协商”和“对称分析”等,都是直接将SSK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分析扩展到对技术的相同分析产物,由此表明科学的人文社会研究与技术的同类研究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区块链技术被称作具有整体性社会影响的重要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消解了在真实社会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可以实现真实和价值交换;其分布式架构既可借助加密技术保证其内容的真实,也能够在节点间的交互方式中保证其参与方式所承诺的真实。它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特点,让未来网络从异化状态回归,也促成人的本质异化势头朝向回归方向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对社会的突出影响在于它可促成社会变革朝向建设诚信社会方向推进。区块链的反身性既体现在构建未来诚信社会的区块链技术与逐渐推进的区块链应用进程相互决定和影响,也体现在未来区块链可能塑造的诚信网络空间与我们关于这个基于区块链的诚信网络空间的构想之间也是相互决定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引入社会学习概念,阐释了社会学习的技术适应观。对技术创新实践中新技术的再创新、驯化和调控这三方面的社会学习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地方多重异质性行动者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拓展了此前关于技术创新地方性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个人同一性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自我产生和实现过程,帕菲特主张在祛个人化理念下用不同时间历程中许多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这个人的大脑的关系来加以解释。然而,在正确理解物理连续性与心理连续性的前提下,帕菲特的重要关系R仍需要给予重新解读,因为它不过涉及关系R:自然状态中人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假如这种生命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并不呈现一个"分支"形式且有着正确原因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对技术社会的适应与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技术社会已经形成,技术应用正成为一种压倒一切的控制形式,它对人的生存既有益义有害。面对技术社会,我们不能选择倒退与逃避之路,惟一可行的方法是在改造中适应,本文力求从技术与人的深刻冲突中探讨二者的有机协同,建造人与技术的“双赢”结构,为创造出一种“人化”的技术社会做出先期的理论上的演绎。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的三重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实现了传统技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它具有三重批判维度;一、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形而思辨的批判,强调经验描述的重要性;二、对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自主思想的批判,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三、对传统技术发展观的线性模式的批判,主张技术发展的多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埃吕尔与温纳的技术本质观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吕尔给技术下了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温纳对技术采取了非本质主义的描述;埃吕尔认为技术已成为一种环境,温纳则认为技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讨论的技术都是广义的技术。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本质观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指明了现代技术这种无所不包的性质,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现状与趋势,彰显了技术对人的形塑。  相似文献   

13.
朱迪·瓦克曼在批判并借鉴技术社会学和传统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女性主义主张。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对技术决定论和本质主义性别观的解构;实质在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相互形塑;目标是试图避免陷入技术恐惧与技术崇拜的困境,并消解性别身份差异性与政治立场统一性之间的冲突及其给女性主义政治实践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技术的价值负荷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远航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2):31-33,76
用技术形态论的观点,打开技术黑箱,具体分析技术的不同形态及其价值的负荷过程,有可能消解由来已久的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技术是人的目的的展现方式,目的的设定就负荷了人的价值。技术在其形态转化过程中由于技术活动主体的不同,便设定了不同的目的,负荷了不同的价值,并使技术的潜在价值现实化,乃至出现发明目的与创新目的的相悖,这就是技术价值的异化。研究技术异化应该特别关注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间接知识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知识是指能够直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或者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带来直接效用的知识;不能带来日常功利生活的直接改善,但能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改进工艺和技术,间接改善物质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知识。间接知识的形成,受制于人们纯粹的求知需要,受制于对事物的类型化研究,受制于实验(实证)验证和演绎逻辑思维,同样受制于对人的自由思想的制度保护。作为间接知识代表的科学知识和由以推进的技术进步,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科技与社会"研究栏目以及各主要专题,本文对"科技哲学"三种主要期刊在1979-2008年间所刊载的有关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中国近三十年"科技与社会"研究总的概况、各专题研究概况以及各专题主题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7.
试论技术的社会控制体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技术的发展既能带来正面效应,又能带来负面效应.为了减少负面效应的产生,有必要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和教育控制四种形式,要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技术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