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2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从模仿跟踪到探索创新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发展壮大,条件逐步改善,研究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和较为完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科学基金对提高我国林学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20年来科学基金在林学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发展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85年5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大会结束后不久,即向林学会常务理事会做了汇报,传达了大会精神及对各学会提出的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经研究讨论,一致认为:目前林学名词很混乱,严重影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做好名词的审定统一,极为必要,决定应立即组建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划定若干学科组,着手进行收词工作,到1986年底,提出第一批林学基本名词初稿。在此期间,先后召开三次筹备工作会议,统一认识,明确收词的原则与要求,制定了工作条例,确定工作进程与步骤。每次会议吴凤鸣副主任和办公室樊静、王宝瑄等同志都亲临指导,对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很大。1987年3月,在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的基础上正,式召开了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对初稿进行了初审,使成立会与初审会结合起来,既节省了委员们的开会时间,又节约了经费开支,而且大家畅所欲言,展开热烈讨论,学术气氛很浓,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效果较好。经初审后,由初稿提出的4,000多个词,筛选出2,267个林学基本名词,现正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做好二审的准备。通过两年来林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感到,林学名词的审定统一是林业科学的基本建设,也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加速国家四化建设的步伐。由于过去学会没有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过名词的审定,缺乏经验,基础簿弱,要使林学名词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必须认真负责,扎扎实实地工作,务求稳准,不可急于求成。为了达到以上要求,经过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为了适应名词审定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特点,应组成一个以中年为主、老中青三结合的名词审定委员会,即遴选确能胜任此项工作,而有真才实学的学术带头人的老中年骨干,组成既是委员又充当作者的名词审定委员会,其中有8位老专家(60岁至70岁以下)、18位中年专家(50岁至59岁),都在业余挤出时间,承担一定的工作。同时,学会还聘请5位素对名词审定富有经验的老专家担任顾问,给予指导,为保证高质量完成林学名词审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随着我国林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林业多种专业教育的逐步形成(已设有25个专业),林业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学会已拥有26个专业委员会),现已初步建立起囊括生物、理、工、经济等多学科、综合性的林业科研教育体系。而且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一些新科学名词术语,也在逐年增多。面对这一现实,为了使林学名词审定工作能协调而顺利地进行,我们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森林工业卷的词条目录和当代中国林业的编排,划分了5个学科组即:林学学科组(包括森林生态、林木育种、造林、森林保护、森林经理等学科)、水土保持学科组(包括森林土壤、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治沙等学科)、园林学科组(包括园林绿化、园林规划设计等学科)、森林工程学科组(包括森林采运、林业机械等学科)、林产加工学科组(包括木材学、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等学科),由各位委员按其专长,分工协作进行审定。为了摸索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先在林学、水土保持、园林三个学科组进行试点,经过半年提出初稿进行交流后,予以全面铺开。为了使各学科组统一认识,明确收词的原则与要求,确定第一批名词先收一、二层次的常见基本名词,借用词不收,但个别复合词和长期借用词可收,概念不清可收可不收的词不收,新词应尽量收,概念上有争议的要附简要释意。初审会上审定提出的2,267个名词基本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各学科组还按层次与顺序进行排列,初步达到了规范化。原计划第二层次以下名词,待明春第一批基本名词定稿后,继续进行。3.名词审定是一项常期性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林学名词真正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并具有权威性,我们明确规定实行三审制。现经初审提出的初稿,已于9月18日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帮助下,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专家教授征求意见,待汇总后,计划于年底进行复审,着重进一步解决与有关分审定委员会的名词交叉与重复、第一批林学名词的科学序列与规范化的问题。同时,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修改成第二稿,计划于明春3-4月间,召开审定委员会全体委员与顾问组会议,进行终审定稿,争取于6月底以前提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查上报国务院。林学名词审定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距离领导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将按这次工作会议的精神与要求,继续努力工作,在领导的支持与有关分审定委员会的协助下,高质量地完成第一批基本名词的审定任务。以上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望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 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变化,能够兼顾管理、生产、科研部门应用为一体的特点;在术语的选择上,不求全面,但要突出特色等。专家们对去年年底第一次会议中所形成的学科内部框架进行了部分调整,并确定了各学科组的召集人及成员名单。此外,还就专家们存在分歧的部分学科名词的处理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如对湿地、生物质能源、城市林业、森林游憩等词条或学科领域,建议分别收录至相关分支学科组,而暂不单列学科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12日,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学科问词条的查重结果,逐条展开了讨论,确定了重复词条的学科归属。专家们一致建议在原来的12个学科分支基础上,增加“总论”部分,以收录“林业基础”中不能包含的一些共有名词和基本学科名称类名词。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12日,第二届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学科问词条的查重结果,逐条展开了讨论,确定了重复词条的学科归属。专家们一致建议在原来的12个学科分支基础上,增加“总论”部分,以收录“林业基础”中不能包含的一些共有名词和基本学科名称类名词。  相似文献   

7.
正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林学名词、管理科学技术名词、显微外科学名词、地方病学名词等4个学科名词于近日正式公布。林学名词由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完成。本次公布的林学名词共5047条,均有定义或注释。内容涵盖林学基础学科,森林生态、湿地与自然保护区,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风景园林,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林业经济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SCI网络版(SCIE)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河北和2010年为关键词,对2010年河北省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并按文献类型、学科分布、论文作者、机构和被引用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和审定 ,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性工作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工作 ,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药学继续发展 ,中医药学现代化、国际化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 0 0 0年 8月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挂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并在该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内设办公室 ,作为日常办事机构。由于中医药学科是我国惟一保留至今并仍在发展的传统学科。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主要是外国名词规范引入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5—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和信息可视化方法从载体、主体和主题三个角度对该刊转载论文的载文情况、作者群和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分析,描述该刊转载概况,进而揭示24年间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为提高学科研究水平,提出了加强年轻学者培养,拓展科学技术哲学合作范围,哲学思辨旨趣与研究方法创新并重,发挥期刊对学科发展的助力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研究与人的终极幸福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伊壁鸠鲁的幸福是快乐,快乐的抽象规定性是身体无痛苦和心灵无烦扰。快乐的丧失主要来自心灵的烦扰:错误的观念导致对神、自然和死亡的恐惧以及命运的必然性无法摆脱。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从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为人生营造快乐:从外在维度上,原子论自然哲学打破了一切神话和迷信,消除了给心灵带来烦扰的外部干扰;从内在维度上,原子的偏斜为意志自由开辟了道路。人可以获得一种内心自由宁静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2.
从《算数书》和秦简看上古粮米的比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章算术》、《说文解字》中关于几种粮米的记载互有异同,清代段玉裁等以前者校改后者,并认为在上古时稻和粟都可以舂出粝、粹、檠、御等一系列不同精度的米。现代学者则利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和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算数书》对两者都有校订,但在后一问题上仍沿袭清儒的见解。文章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有关文献进行了新的审视,提出了新的校勘意见,指出《九章算术》和《说文解字》这两种传世文献中的错误比原来认为的要少,《说文解字》只有以粹为敷是后起的,《九章算术》只有檠米和檠饭之率是错误的,上古由粟、稻舂出的米分属两个不同的系列,不能混为一谈。《说文解字》和《九章算术》的作者都没有直接参考过《算数书》,后者也没有直接参考过秦简关于粮米比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最炙手可热的网络词语非“山寨”莫属,从“山寨产品”到“山寨现象”再到“山寨文化”,使得“山寨”的英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章从语境角度分析“山寨”的隐喻意义及其英译。  相似文献   

14.
范式转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要素分析到互动网络分析反映创新研究的范式转换特征,这一转换也使创新从传统构成式理解跃升到新的系统生成式理解。基于地理、社会和行业的主体接近性耦合生成区域集群互动创新网络,创新则是主体接近性耦合与网络互动共同作用的产物,接近性耦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深刻的创新范式转换意蕴。  相似文献   

15.
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构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传统。随着这一思维方式在人文社会知识中的贯彻,确定性及其所导致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纬度;后现代的相对主义是上述现代性的极端的怀疑主义后果。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能真实理解科学及其发展。不论是从知识论自身的发展,还是从追求确定性知识所导致的现代性后果来看,我们必须正视知识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艾战胜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89-93,122,128
20世纪70年代伊始,默顿科学社会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其中,爱丁堡学派可谓是最激进的代表。爱丁堡学派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默顿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其一,极力批判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进行“黑箱化”处理,倡导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其二,质疑默顿科学规范理论,不仅直接批评了默顿科学规范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还强调与默顿科学规范相悖的科学中的利益和权威等因素;其三,对同行承认作了本质上不同于默顿的解读。与默顿迥异,爱丁堡学派认为,同行承认只是科学奖励制度的一个中介环节,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最终因素是包含利益因素的科学家个人的特定要求和需要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7.
马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97-101,112
历境主义是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后起的一种研究模式,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由于西方的历境主义论域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科技史,故而其既有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对历境主义展开必要的反思性分析.中国历境主义也是一种经验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能的理论资源有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和罗伯特·默顿的"中层理论",以及可以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变量,它们来自基础性的社会学范畴,但切合中国史境.  相似文献   

18.
论技术与组织的和谐互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组织的重要属性。也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与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由冲突走向和谐的历程。传统社会贯彻的是由技术到组织的单向决定路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单向的决定模式逐渐与实践相背离,技术与组织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获得了实质性的变迁。现实要求技术与组织之间在动态的互构中创造和谐。技术与组织的互构是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与组织的和谐归根到底是技术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术语规范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语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术语规范体系的建立对术语的推广应用、科技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英法术语的构词法,从术语的宏观和微观理据、外来术语引入的构词理据,以及西方术语建设的经验等角度探讨我国术语规范与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工制品是理解技术的重要维度之一。人工制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其“起源’’于已有的技术,发明的动力源于技术体系与人的耦合所决定的技术趋势;人工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贯穿着技术趋势的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进化的实质在于人工制品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获得作为存在的意义和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