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型相和地质发展史角度,论述了钦州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该区在早古生代隶属华南地槽区,加里东运动后,在华南其它地区已进入地台区情况下,仍然为地槽。东吴运动期间,该地槽封闭,并随即开始了地槽阶段晚期——褶皱带期,为一个残留地槽。印支运动后,又同华南其它地区一起,演化到地洼区阶段,成了东南地洼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钦州地区是一个超越了地台阶段的地洼。它与其它经由地台阶段的地洼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残留地槽具有继承性特征,仅出现于其负地槽部位;(2)它的出现受控于长期活动的深断裂;(3)在残余地槽间的活动性稍差,而在地洼阶段早期的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较新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而导致古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在巨厚的前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在东亚大陆的东缘有3个陆缘型壳体,分别称为东北亚、东亚及东南亚陆缘壳体.它们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属于过渡型壳体,而实际是已演化达到高级成熟度的大陆型壳体,只是由于它们在形成以后,因受东亚陆缘扩张运动的改造,以致被拉断伸展而厚度减薄,遂造成了似乎是过渡型地壳的假象.这些陆缘壳体已演化到地洼阶段,其中既有继承自历代前身的前地槽型、地槽型及地台型矿床,又产生了自身的地洼型矿产.  相似文献   

4.
滇中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运动经历了原陆壳活动阶段、原陆壳“稳定”阶段、地槽、地台和地洼5个阶段,留下了相应的构造层.前地槽构造层包括活动和稳定2种类型,具有面状分布的特征,代表陆壳演化初期刚性较低的地壳特点.地槽构造层以大红山群、昆阳群和澄江组为代表,但邻区出现分异现象.地台构造层的特征表明最迟在寒武纪,本区壳体接合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但从奥陶纪开始古地台边缘出现陆缘扩张现象,形成局部扩张槽.地洼阶段具有中亚壳体和东亚壳体过渡性特点,地洼阶段开始的时间与东亚壳体的相同,而激烈期时间与中亚壳体的相同.通过构造层特征的分析,认为滇中及其邻区壳体成长经历了接合、同化、分异、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中条山地区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和构造型相等对中条山地区地壳演化运动史进行了反演,并用地洼学说的递进成矿思想对胡篦型铜矿床的成因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了中条山地区地壳经历了地槽、地台和地洼3个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阶段,胡篦型铜矿床是经中条期裂谷环境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中条褶皱造山运动时的变形变质改造成矿作用和西洋河期再生裂谷环境中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7.
10月23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院有三项科技成果受奖。其中,地洼学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颠振型振动出矿机和硫铝酸盐地质勘探水泥——H.R型获国家科技发明奖。陈国达教授提出的池洼学说,是在突破了近百年来一直作为地质学基础理论的地槽——地台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在区域地质调查、普查找矿、地震地质和工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柳江盆地自燕山运动以来,岩浆活动十分剧烈,岩浆岩广泛发育,说明它已从稳定区转化为活动区,成为后地台阶段的活化区,即地洼区。因而其成矿作用具有稳定型和治化型两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本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构造型相、地壳运动型式、地貌、新构造等项特征分析。认为本地区经历了前地楷阶段、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金矿床是在多次构造─—岩浆活动中于中生代燕山晚期地洼阶段形成。太古界胶东群是本区金矿床主要矿源层。岩浆活动主要起成矿物质转移站作用;构造活动控制金矿的形成分布和矿体的规模、形态等。金矿床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多成矿作用、多控矿因素多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成因类型等特征,属于漫──壳矿床。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地洼学说是陈国达教授创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它经受了35年的考验和广泛的实践验证,目前已成为在国际地球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派。该学说的建立,不仅使地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指导找矿和其他有关的生产实践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地洼学说起源于我国,它既有别于地槽-地台学说又不同于板块构造理论。它属于创立者把历史论同因果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这个学说采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方法,在兼顾对岩石圈的演化和运动的历史全面阐述和重建的同时,探  相似文献   

11.
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系统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沁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构造聚煤盆地,也是国内首个实现煤系天然气商业化开采的区块。盆地内石炭-二叠系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目前产能已超过20×108m3,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以煤田、煤系天然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基础,系统探讨了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认为构造演化、埋藏史和热演化、沉积体系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沁水盆地煤系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沁水盆地两期生气都是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煤系赋存状态为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断裂及陷落柱发育区含气量低;区内煤层埋深呈现北部深南部浅,中部深东西部浅的特点,南部热演化程度高,煤系天然气含量大;沉积体系影响煤层的空间展布;水文地质条件关系着煤系天然气的形成和保存,弱水动力区为煤系天然气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对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煤系地层烃源岩的有机地化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岩样品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稳定组分(壳质组+腐泥组)的质量分数一般低于11.2%;干酪根 H/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20~0.85,O/C 原子比主要集中在0.02~0.1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煤岩碳同位素普遍偏重,为-23‰~-25.6‰;沥青“A”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大多数<25%,芳烃为11%~58%,饱/芳比值一般为<0.4。煤系泥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是惰质组,壳质组较低;H/C 原子比主要在0.25~0.75,O/C 原子比主要在0.03~0.20,属高演化Ⅲ型有机质,小部分属于Ⅱ2型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为-23.5‰~-25.9‰,饱和烃质量分数<25%,大部分<20%。太原组灰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碳同位素轻于山西组及太原组煤岩及泥岩,主要在-26.0‰~-30.0‰。制定了适合沁水盆地煤系地层中煤岩和泥岩的生烃潜力评价标准,对烃源岩有利生烃区进行评价。综合认为,沁水盆地山西组煤岩总体上是中等-好烃源岩,以盆地两翼为好,中部和南部为中等-差烃源岩;太原组煤岩总体上为中等-好烃源岩,两翼大部分为好烃源岩,沁县-祁县-榆次-榆社一带以及南部地区为差-中等烃源岩;沁水盆地山西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只有西部部分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中部地区烃源岩生烃潜力比两翼差;太原组泥岩总体上为中等偏差的烃源岩,西部局部地区为好烃源岩,盆地边缘比盆地中央的生烃潜力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三套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北方大型聚煤盆地,三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则形成于鄂尔多斯大型坳陷聚煤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由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所组成,在盆地充填整个序列中,上述沉积体系呈旋回式叠覆,同一时期不同沉积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域。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的不同沉积体系及其空间上的配置情况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形成,特别是多层系成煤、多层系生油气、多旋回成煤和油气奠定了可靠的地质基础。煤的聚积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主体能源矿产,与之相伴生的矿产如煤成气、煤层气等,煤与石油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盆地的聚煤作用对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具有关键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准确的估算煤层气资源量是煤层气资源评价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收集和分析鸡西盆地500余个钻井资料、58个瓦斯解吸钻孔资料、多年矿井瓦斯涌出量及采集和测试大量样品的基础上,并根据不同的地质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含气量计算方法,将盆地分成六个区块计算含气量,从而较科学合理地评价了盆地的煤层气资源量,为鸡西盆地煤层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影响鸡西盆地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鸡西盆地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利用鸡西盆地钻井资料、瓦斯解吸资料、矿井瓦斯涌出量、瓦斯突出事故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资料,通过对盆地煤层煤化程度、埋藏深度、储层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得出鸡西盆地内煤层埋藏较深、煤化程度高、生气量较大,煤层储层以微小孔为主、渗透率相对较差、不利于煤层气运移,瓦斯压力接近静水压力、围岩封闭条件较好、节理不发育、故煤层含气量大;构造对煤层气的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级构造单元中的隆起部位不利于煤层气富集,坳陷部位有利于煤层气富集,若坳陷内次级背斜核部缺失穆棱组上部地层含气量小,反之则变大.该成果对鸡西盆地煤层气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准噶尔煤盆地的构造演化观其基底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准噶尔煤盆地的构造演化为依据,以煤矿产为“化石”,通过对煤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各个阶段的研究,确定了准噶尔煤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7.
七台河煤盆地是黑龙江省晚中生代—个大型的含煤盆地,研究它的区域构造特征,有助于对该省四大含煤盆地的认识预测和开发。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七台河煤盆地是沿近东西向的压扭性断裂带发育的断陷盆地。从沉积构造等方面讨论它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华南广泛发育有晚古生代断拉谷。许多重要的铜多金属矿床分布其中。这些矿床尽管地理分布位置相差较大,但都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征,属地台阶段沉积(或火山沉积)成矿作用 地洼阶段岩浆热液(或混合热液)迭加、改造富集型。断拉谷对其中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起了“奠基”和“铺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三年在该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二维地震和施工大量钻孔发现盆地内煤层变化较大,富煤带仅分布在盆地南部30平方千米范围内,对巴里坤矿区黑眼泉-段家地井田聚煤坳陷内富煤带与聚煤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井田内煤系主要成煤地带分布于山麓相带和主河流河床之间的河湾处,未被冲刷,为河漫滩成煤带,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根椐黄县组含煤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并且参考区域地质资料,认定黄县组属陆相含煤岩系。黄县组具有清晰的旋回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山麓型旋回。黄县组含煤岩系沉积在断陷湖盆之中,靠近盆缘断裂是冲积扇沉积环境,远离盆缘断裂为湖泊沉积环境。含煤岩系的这种古地理类型我们命名为“内陆山前湖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