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竞争时代,知识资本正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由于知识的特性,企业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所需的知识资本困难重重,知识联盟已成为企业持久成功的现实选择;而知识转移正是知识联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往对知识联盟的探讨往往着眼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对于组织间尤其是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探讨较少。本文在对知识联盟及知识转移一般过程论述的基础上,对知识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克服障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织网络理论,研究了战略联盟网络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对联盟中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战略联盟的网络异质性不利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网络稳定性、强的网络连接和联盟中的信任有利于知识转移。研究结论从组织网络视角揭示了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能够指导联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在联盟中的共享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从联盟成员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风险系数、有效创新效率、研发投入、核心竞争力系数、整合优势资源能力、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等因素对我国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利用Matlab模拟分析了上述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效创新效率、核心能力、整合优势资源能力、知识溢出吸收能力能够降低不确定性,维持联盟的稳定;较高的风险系数与合作创新研发投入可能会转变为竞争关系,降低联盟的稳定性。最后,针对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的发展状况,对提高高技术船舶产业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相关研究的总结,提出并详细论述了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四种基本模式,并对知识转移模式的选择作了深入分析,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转移的知识,可以从知识存在的转化维度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式;也可以从知识的存在层次区分为个体知识、组织内部知识与联盟知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转移,就是指这些知识互相转化,从个人或组织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个人或组织的显性知识,最终成为联盟知识的过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源的输出阶段、接收方的吸收阶段、双方交互作用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初始  相似文献   

6.
 美国联邦政府2013年建立首个产业技术联盟国家计划,即先进制造技术联盟(AM-Tech)计划,试图维持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从网络组织角度探讨了美国AMTech计划的政策设计要点及其区域布局,阐述了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网络组织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中的特殊作用,以其中2个联盟为例分析了这种联盟运行的研发网络及治理网络的基本特征,总结了美国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政策经验,为中国加快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知识整合在竞争性联盟中的价值创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性联盟已经成为应对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有效手段,本质是一种价值创造竞合系统,对获得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有重要意义。首先把竞争性联盟中的价值创造分为经济价值、知识价值和组织能力等三个维度,接着分析了在竞争性联盟中知识整合与联盟价值创造的作用机制,得出知识整合是竞争性联盟价值创造之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知识共享对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通过归纳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建立知识共享对战略联盟绩效影响模型,并在欧盟50家制造企业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变量联盟之间的信任、知识共享隐含性和知识相关性对联盟绩效有重大影响;控制变量中学习和联盟经验对联盟绩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项目的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以新产品开发为任务的虚拟研发联盟备受瞩目,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基于项目的虚拟研发联盟产生的背景及其优势进行深入阐述;然后分析了提高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现有的挑战,给出了提高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层灰色关联度的知识联盟伙伴选择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企业在知识联盟伙伴选择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方法的知识联盟伙伴选择模型,构造了评价企业知识联盟潜在合作伙伴的指标体系,并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例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实用,能够使企业知识联盟伙伴选择的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降低了企业在选择知识联盟的潜在合作伙伴时因主观、盲目而造成联盟伙伴选择不理想,从而最终导致知识联盟达不到预期效果或失败解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阐述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的组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指出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联盟的参与各方均要寻求知识共享成本与知识共享收益的平衡点.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分析了知识联盟中参与各方的知识共享过程,求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从而获取促使联盟各方进行知识共享的条件.对于知识联盟的参与各方知识共享动力匮乏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有助于知识联盟中的组织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产业研发联盟是基于研发合作而形成的战略联盟形式。在竞争性产业研发联盟中,每个成员从其利润最大化出发决定其研发产出。研究分析竞争性产业研发联盟与进入壁垒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竞争性研发联盟的进入壁垒会导致市场圈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发展虚拟研发联盟,推动西部科技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技实力薄弱是西部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发展虚拟研发联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发展虚拟研发联盟具有帮助西部广聚科技人才,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为西部培养科技人才等重要作用。西部发展虚拟研发联盟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发展虚拟研发联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芳  胡翠红 《山西科技》2015,(1):44-45,51
介绍了企业中隐性知识的内涵,重点研究了战略联盟企业中获得隐性知识的障碍,进一步分析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找到了有效传递隐性知识的途径,以促进合作企业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于知识的观点分析了联盟知识共享对于联盟绩效的重要影响。并且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与社会交易理论,揭示了经济治理机制与社会治理机制对于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和机理,以及对联盟绩效的影响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模型的理论和管理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已有对专利联盟形成问题的研究假设产业中仅能形成一个专利联盟,这样的联盟具有垄断性,但与现实产业中存在多个专利联盟的情况不符.此外,已有研究仅讨论了产业中大量互补性专利对联盟形成的影响,忽略了可替代性专利存在的事实.为此,在大量互补性和可替代性专利存的前提下,构建了单一联盟和双竞争性专利联盟形成的概率模型,对专利联盟形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内专利总量和专利研发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是专利联盟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在组建专利联盟时,不仅要考虑专利类型,更应考虑到专利数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和能力在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往基于资源的竞争逐渐转向基于能力和知识的竞争,技术创新更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保证。而以联盟方式开展技术创新可以汇集联盟各方的核心资源优势,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博弈论的思想分析了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相关问题,指出技术创新联盟与非技术创新联盟石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策略选择和利益变化,以丰富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理论,并对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从一个涵盖核心与辅助节点的技术联盟网络视角出发,系统梳理各复杂因素对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决策矩阵实验室(DEMATEL),基于江苏省轨道产业技术联盟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关键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薇 《科技与经济》2011,24(6):16-20
以技术标准联盟的联盟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两阶段博弈方法对两种代表性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联盟”与“(研发)联盟-(市场)竞争”一技术标准的建立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联盟-(市场)联盟”的全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竞争”的半联盟模式会降低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规模;但另一方面,会增加技术标准在市场开发阶段的投入规模;而且,市场开发投入的正增量大于研发投入的负增量。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半联盟模式可以对提高技术标准的总投入规模形成激励,从而以更高效率促进技术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图书馆知识营销的内涵及意义,从知识产品支持、营销网络支持、营销情感支持、营销风险、制度借鉴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联盟在图书馆知识营销中的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联盟在图书馆知识营销中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